兴废继绝 献身岐黄
1977年,十年浩劫刚刚过去,打倒四人帮的吉庆气氛依旧荡漾在中国的大地上,一些不能忘怀天下兴亡的知识分子,在思索国家的未来。作为山西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的中共党员许玉山,联合医界同仁,在1977—1981年期间,奔走呼吁,三次上书,建议成立山西中医学院。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山西中医学院筹备处成立。许玉山任筹备处副主任,积极参与征地筹款,制订规划,为山西中医事业的发展绘制了美好的蓝图。在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又参与提出了有关中医立法、中医传统带徒、中医后继乏人等议案,为党的各项中医政策的落实、为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85年,山西中医学院筹建工作进入高潮,教学大楼、图书大楼、附属医院……一座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省政府已同意下个年度的本科新生进入新校址就读。10月14日夜,许玉山心脏病猝发辞世,他没有看到第一批新生从四面八方走来。
勤奋治学 乐育英才
《许玉山医案》自序有云:“中年以后,独立行医,凡遇重点病症,即留总结,积累经验。数十年间接诊病人何止二三十万人次。尤以旧时代,常遇疫病流行,蔓延方土百余里,日夜接诊不下百数十人。所积病案中,20世纪30年代有霍乱、急性传染病等,60年代有贫血(再障)、肾虚劳损、水肿(尿毒症)等,70年代有真心痛、中风、肝病等。”此即其自述行医之大略。许先生治学严谨,好学深思,取诸家之长,尊古而不泥古。他主张多读书,多临证,才能做到补偏救弊,精心审择。养正气,补脾胃,是先生临床思想之要,常记:“无论治何种疾病,用药切不可戕其生气。”又记:“脾胃为后天之本,有一分胃气,就有一分生机,脾胃一败,百药难施。”其治虚损,常引《理虚元鉴》之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之道毕矣。”此亦先生学术思想之梗概。先生师出名门,又潜心临床50余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医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
许玉山先生的著作《许玉山医案》共集73种病症,有分析,有辨证,有主论,有处方,条分缕析,翔实有据,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于1984年被《文化生活报》推选为山西图书走向世界26部主要著作之一。他所撰的《四物汤临床应用经验》及《活血化瘀十二法》两篇论文,曾获山西省优秀科技论文奖。此外的著作,尚有《许玉山验方辑》及《妇科临床用药经验》《内科诊治一览》手稿。
先生在太原行医,曾值日寇占领时期,国土沦亡,生灵涂炭;日寇投降后,国民党统治山西,民众生活仍极艰难。先生以高尚医德,挟精湛医术在民间行医,赢得民众信赖,名噪一时,却始终不登日伪及官府之门。建国初,太原市中医研究会成立,先生积极参与各项学术活动,组织中医进修班,培训中医人员;政府号召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施治,先生又积极投身其中,培养了第一批中西医结合的新型医务工作者。1962年,先生主持老中医带徒出师考试,又相继举办多次中医进修班,组织数次大型全国性有影响的内科、妇科学术研讨会。他带头传艺,诲人不倦,三晋大地,桃李遍天下。
学无止境医贵辨析
其人虽已殁,但其医技医德,受益者至今传颂。现择先生对一些病症的论点如下,以飨读者。
1.肾炎感冒
凡肾炎患者,身体衰弱,抵抗力减退,最易感冒。因脾肺肾三脏皆虚,津液不足,肺蕴郁热,兼外感风邪所致。通过临床观察,感冒后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脉浮兼紧,属于风寒,主症为头痛,眼困,鼻流清涕,恶寒咳嗽,关节疼痛;一种是脉浮而数,属于风热,即邪热蕴结,外感风邪,主症为口干渴,头晕发热,关节酸楚,咳嗽,小便黄赤。
肾炎感冒属风寒者,脉浮紧。宜辛温解表。
方药:荆芥9克,防风9克,紫苏叶9克,炒杏仁9克,桔梗9克,前胡9克,柴胡9克,川芎8克,羌活8克,白芷6克,甘草5克,生姜6克。咳嗽甚加紫菀;痰多加橘红、半夏;头痛甚加蔓荆子、藁本;恶心加陈皮、竹茹。
辛温解表采用荆防败毒杏苏之义,荆、防、苏叶解表发汗;羌活、白芷、柴胡、川芎散风祛寒止痛;杏仁、前胡、桔梗理肺止咳;生姜散表寒;甘草和诸药而解毒。
肾炎感冒属风热者,脉浮数。宜辛凉解表。
方药:银花15克,连翘12克,牛蒡子9克,菊花9克,薄荷9克,桑叶9克,炒杏仁9克,芦根12克,甘草5克。口干渴加麦冬、花粉;头痛加蔓荆子;咽喉痛加炒僵蚕、蝉蜕、山豆根;咳嗽加川贝、前胡。本病初起多有恶寒,如恶寒较重加柴胡、黄芩。
辛凉解表法,采用银翘散、桑菊饮之义。银花、连翘、芦根、菊花为清热解毒之品;配薄荷、桑叶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
2.中风
中风非外感之风,景岳所谓“内伤积损颓败而然”,“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为中风致病之本。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衡,加之多种诱因即致本病。分在经在络,入腑入脏,分别治疗。
在经在络,风痰痹阻,宜秦艽活血汤;阴虚肝旺,风火上亢,宜羚羊天麻汤。入脏入腑,阳闭者,宜急服局方至宝丹二丸,醒后再服羚羊救急汤;如阴闭,先用苏合香丸,再用镇肝豁痰熄风之剂。人脏入腑,脱证宜用急救参附汤;阴亏阳浮,真寒假热之戴阳者,用加味地黄饮子。凡卒中昏迷,痰声如锯,不省人事,预后多不佳,虽经急救,后遗症不能短期消除,如血压持续不降者,即有复中之可能。中风病人大都有先兆,如头眩、足轻、身上如虫行、健忘、打呵欠等,当早为图治。
关于补阳还五汤。此方为治疗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血瘀者之首选方。原方黄芪为120克,许先生在临证时多用至150克至180克,同时必加川牛膝以引血下行以防其壅。临证使用多所获验(宜先将黄芪熬至粥状兑服为佳)。
3.月经病
《灵枢》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妇人之证治有异于男子者以其经带胎产故也。宋之陈自明撰《妇人良方大全》,凡分八门,实为妇科完备之始,其论详且备,其治多可法,用心亦可谓勤矣。明之张景岳《妇人规》,清之《傅青主女科》,又皆缘源有自,备说其详,为后世之疗妇人疾奉为圭臬。
许先生集数十年之治验,疗妇人病居其半。他认为,妇人经期或经前见小腹胀
满,腰膝酸软,乳房胀或硬痛,急躁等,行经后自然消失,勿药可愈。初潮女子多不准确或错几天或隔数月者,无特殊感觉亦无症状,短时即可恢复正常,或婚后自顺,此为无疾。妇人正气不足,气血失调,外感之以寒热湿,内伤之以忧思怒或房事不节,即致诸般经前、经期杂症,但着重调经以治本,诸症可愈。因病而后经不调者,当先治病,病去经自调;因经不调而诸疾生,但调其经则病自除。此为重要法则。至于临证养血、活血、行血理气、健脾补肾等皆当所用。妇人不得隐曲,郁怒生病者多矣,行气开郁、通调气机十分重要,然以香燥之品耗伤气血致血之化源不足、脾之统血无力,变证迭出者,亦屡屡见之,此医之过也。月经病不宜过用寒润之品,免致损伤脾阳。补肾之法在于益先天之真水,以填精补血为主,但须少佐培补命门之品,俾水充火足,精血俱旺,则经水自调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