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救人乐不疲
杨甲三教授不仅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超群的医术扩大了中国的传统医学在世界上的影响,赢得了荣誉,在国内的医疗保健工作方面也做出了很多成绩。从20世纪60年代始,他一直参加中央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曾为很多中央领导治疗。
从1984年开始,杨甲三教授被聘请到北京医院出诊,每周两个上午,为在北京医院就诊的高级干部做针灸治疗。这是两个非常繁忙的上午:早八点准时开始工作,先为门诊的病人治疗,大约十点以后再去病房为住院病人看病,其间的空隙还要为北京医院随诊的两位医生讲解。固定的时间,风雨无阻。两年一聘,杨甲三教授一共去了8年,不仅为病人解除痛苦,还为北京医院培养了八名中医大夫。1992年,北京医院希望杨甲三教授继续出诊时,杨甲三教授婉言谢绝了。不仅是因为他年事已高,也是因为他已经为北京医院培养了数名针灸医师,认为他们可以担当起针灸治疗的重任了。
鉴于杨甲三教授在中央保健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1990年中共中央保健委员会对其进行了表彰奖励。杨甲三教授将这一荣誉看得很重,虽然只是一纸奖状,却是对他多年辛劳工作的褒奖。
矢志针灸求真理
杨甲三教授将全部精力倾注于中医事业,尤其对针灸医学有高深的造诣。他学识渊博,躬行实践,在研究腧穴的定位、主治性能、配伍应用及刺灸方法等方面多有建树。其中,既有继承前贤之余绪,又有发明古意、别出心裁之创见。临证处方,必循流讨源,察标求本,且圆机活法,通权达变,往往于平淡中见奇巧。对疑难沉疴专擅针药并举,多能得心应手而获显效。
杨甲三教授注重腧穴研究。20世纪50年代,杨甲三教授根据历代有代表性的针灸医籍,对十四经经穴的分布位置详加考订,编制出版了《针灸经穴挂图》。该挂图为解放以后最早的经穴挂图之一,不仅为针灸教学及临床提供了形象化的图画资料,而且还是有关腧穴定位颇有价值的学术文献。20世纪60年代,杨甲三教授汲取各针灸名家的取穴经验,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和教学心得,编著《针灸临床取穴图解》一书,阐述189个常用穴的取穴方法,并针对某些重要穴位介绍了多种取穴方法,以便于综合运用。书中图文并茂,富有实感,便于理解和掌握穴位的确切位置。其临床取穴法一经公布,轰动极大,在国内发行245万余册,并由外国友人译成英文、日文、四班牙文等在国外出版发行,至今仍行销海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杨甲三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和教学实践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取穴方法。1979年,《杨甲三取穴经验》一书问世,对其取穴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其特点是以体表解剖标志为关键,结合骨度分寸折量,将相邻穴位分经分布进行对比,以便定位。在剖析、厘定十四经经穴分布位置及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经穴定位的种种规律。他的取穴方法,以简代繁,易懂易学,很适合临床和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外文出版社将该书译成英文和西班牙文,国外译为意大利文,行销海外。以本书为脚本拍摄的教学电影《针灸取穴法》(杨甲三教授任主演、第一顾问),已作为各大中医院校的重要针灸电子教材,并于1 985年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
除了研究穴位的定位外,杨甲三教授还对五腧穴进行了研究,创立了五腧穴辨证运用的程序。杨甲三教授在深入研究五腧穴主治特点的基础上,主张将五腧穴的主治作用与五脏病机统一起来,加以辨证应用。即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先定其经、次选其穴、后行补泻的次序,初步形成一种专病、专经、专穴的诊治方法,拟定了一套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十二经五腧穴辨证应用程序。这种诊治特点是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与五腧穴所具有的特定主治作用结合起来,以经脉病证纵向定位,以五腧穴的主治横向定位,扩大了五腧穴的治疗范围可以进行比较规范和比较灵活的辨证治疗,从而使针灸疗效得以提高。
杨甲三教授对头部腧穴运用广泛,选穴配伍精当。根据临床资料统计,其运用头部穴位治疗疾病多达四十多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及急症救治。他十分强调头部腧穴在治疗脑病、五官疾病方面的作用,临证时凡遇脑病、五官病症,必用头部腧穴无疑,且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根据临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杨甲三教授运用头部腧穴时特别重视头部腧穴的主治规律,如精神神志疾病多取前额发际部位和头项部位腧穴治疗,风证(不论内风、外风)多取头项部腧穴,头顶部位腧穴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杂症均可运用,揭示了头部腧穴的主治规律,从而使头部腧穴的运用有规可循,解决了人们在教、学、用中感到头部腧穴主治病证复杂、实践运用鞍难的问题。
此外,杨甲三教授在头部腧穴运用时注重补泻兼施,针对性强。在针刺补泻方面,他认为首先是不同的腧穴补泻作用不同,头盖部腧穴皮肉较薄,皮内浅刺为补法,皮下透刺为泻法。而头项部位的腧穴相对头盖部位的穴位来说肌肉较厚,如风府、风池等穴用深刺,当得气时,采用开提、右捻之泻法,以祛其风邪。如杨甲三教授临证治疗中风、震颤、郁证、失眠等疾病时,百会、前顶、后顶、通天、络却、本神、神庭等穴多用皮内浅刺补法,以补脑填髓治其本,风池、风府等穴深刺用泻法,以祛内外之风治其标。可见头部腧穴运用有补有泻。
杨甲三教授对经穴的配伍也十分讲究,其处方配伍既有严格的法度,又有灵活的变化,他在继承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多有发挥。仅举原穴的应用及配伍为例,即可归纳为脏腑原穴相配、原俞相配、原络相配、原合相配等多种方法,有较强的规律性、实用性。
立足实践创新说
杨甲三教授的针法颇具特色。他在临床和教学实践中独创毫针单手进针法。本法汲取了传统双手进针法的一些特点,将传统的“剌手”与“押手”归于一手,并将针具的长短、进针的多种手势与角度相互结合,具备了准确、少痛、轻巧、快速、实用等特点。其进针方式有空压式、角度压式、捻压式、连续压式等四种。每式的持针、进针及操作都有严密的法度和适用范围。本法在国内已被天津中医学院等兄弟院校录像作为教学资料,在他赴日讲学时亦被摄成教学片而加以推广。法国《中医》杂志将之译成法文,行销法国。
杨甲三教授巧立补泻手法,临证刺激轻重有度。他宗《素问•宝命全形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及《标幽赋=》“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之意,将补泻方法及刺激轻重精辟地总结为“搓紧固定加震动,推内搓左随补功,动退搓有迎提泻,刺激妙在强弱中”。意即在得气的基础上,拇指向前努出,针左转搓紧,以慎守经气,而后推内为补法。进针后在得气的基础上,拇指向后,针右转搓紧,以慎守经气,而后震动为泻法。其特点是将捻转搓紧与震动固定相结合,目的是为了慎守经气,使气至病所。杨甲三教授对于刺激程度之强、中、弱也有独特的见解,总结出强弱刺激的原则,临证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之。
杨甲三教授在几十年的医疗保健工作中,不仅总结出一整套针灸手法、穴位配伍的经验,而且也总结了一套在治疗老年病方面的针药并举的独特经验。他治疗过各种各样的老年性疾病,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疑难病和常见病,尤其对于老年性腹胀、肥胖、震颤麻痹、肺心病、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老年痴呆等,针药并施,辨证施治,多见奇效。
呕心沥血育杏林
杨甲三教授在潜心研究针灸学的同时注重人才培养。1958年,他在本科班教学之外,开始参加卫生部外事局举办的苏联针灸班教学。1960年至1961年,他参加卫生部主办的东欧针灸班教学,同时在协和医院带教东欧留学生。20世纪60年代,他多次参加了朝鲜、越南针灸进修班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得到好评。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教学向西方开放,此间杨甲三教授一直担任外国留学生、进修生的基础及临床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始,杨甲三教授开始在国内招收培养针灸学硕士研究生,1987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至今,他培养的学生已遍布世界各地,为中国的传统医学事业培养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接班人。 (完)
(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杨甲三》整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