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医家简介】杨甲三(1919—2001).江苏武进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针灸学专家。杨甲三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副
【医家简介】杨甲三(1919—2001).江苏武进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针灸学专家。杨甲三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学会理事,国家科委医学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针灸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腧穴组组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国针灸协会顾问委员会顾问。同时,他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主席团成员。
1932年至1935年,杨甲三师从于江苏武进名医吴秉森,三年后出师。1935年至1936年,他师从于承淡安先生,专修中医针灸,1936年毕业于无锡针灸讲习班。1936年至1950年,他在江苏悬壶济世。1950年至1957年,他担任南京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针灸教学工作及江苏省各市、县的针灸巡回普及工作。1957年,他被调入北京,参加北京中医学院的筹建,担任针灸学院基础及临床教学工作。1982年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成立时,他担任第一任主任。1990年,他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杨甲三一生致办于发展针灸学术,师古不泥,勇于创新,成功地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针灸相结合,在针灸取穴方法、针刺技术、穴理研究、临床用穴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杨甲三以针灸名世,但方药的应用也炉火纯青,他以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精湛的技术。取得了卓越的临床疗效。他担纲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针灸科研、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为针灸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针灸学术方面的论著很多,主要有《针灸临床取穴图解》《杨甲三取穴经验》《针灸取穴法》《腧穴学》等。
厚积薄发谱神话
师从杨甲三教授12年,经常为老师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撰写他的简介,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当时最为挠头的就是关于他的头衔,面对有限的字数要求,不知哪项当留,哪项当去。当时真不知道为什么在他的名下会有这么多的职务。乍看上去,杨甲三教授平易近人,沉默少言,既没有名人的架子,又没有大学者的矜持,真想象不出在他的身上会有着那么多的辉煌业绩。也只是当杨老师谢诊之后,我们才有机会听他对几个亲近的学生聊聊他的经历。聆听之余,我们常说杨老师这一生的经历可以拍部电影了。
作为一名医生,临证60余年,杨甲三教授诊治过无数的病人,有寻常百姓,也有国家元首。杨老师曾为多国国家元首诊疾疗病,曾随国家领导出国访问,曾多次出国讲学,其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杨老师总说他的运气好,但机遇总是垂青那些勤奋努力、厚积薄发的人。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和勤奋所奠定的坚实浑厚的中医根基,当机会来临时,他才有可能牢牢地抓住它,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技艺,从而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传奇故事。
刻苦自励医学门
1919年1月,杨甲三教授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杨家家境尚可,其父送他投9币学技,时年13岁,师承吴中杏坛前辈吴秉森。自此他每日栖宿师宅,随师应诊,诵读医书,研磨草药。吴先生内外兼修,外科也极为擅长,因而年幼的杨甲三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磨药捣药,帮老师配置外用的药膏。后来因为专攻针灸,他在外用药方面没有继续研究,而面对中医外用药日渐萎缩的现象,杨甲三教授还深以为憾呢。
每每回忆少时习医之事,杨老师总说现在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老师会为你讲解传授,而当时教会学生饿死师傅的观念使老师不可能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想要学东西只能靠自己用心揣摩,总结点滴发现,偷学经验。不过这种学习经历也培养了杨老师终身受益的习惯,在临床中爱琢磨,找规律,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经验,成为中医界一代宗师。在三年苦读满师后,他不满足于已学的东西,又去无锡,拜当代针灸大家承淡安先生为师,就读于承淡安先生主办的中国无锡针灸传习班,专修中医针灸。1935年从中国无锡针灸传习班毕业后,杨甲三回到故乡悬壶济世。年轻的医生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他勤奋而不懈怠,持之以恒,有求必应,不分昼夜。他曾坚持为邻居做艾灸治疗,治愈了他的肠粘连,这无疑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毅力和耐心是做不到的。旧时的医生除了在自己家中应诊,还经常应病人之邀去病人家中出诊,无论是深夜茫茫还是路途遥远,只要是有人相请,他从不拒绝,背起药箱就走,陪伴他的是家中所养的那条忠实的大狗。想象一下吧,漆漆黑夜中,崎岖山路上,年轻的医生疾步走过,恐惧和劳苦被甩在身后,换来的是越来越精湛的医技和越传越远的声名。应诊之余,杨甲三教授则把全部精力用在诵读医书、揣摩医理、演习医术上。记得杨老师和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背书和记汤头歌诀了。在他近80岁临诊时,还一边背汤头歌诀,一边为病人开方。可以想象他年轻时花费了多少的精力用来读书,从而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就是在这样不辞辛苦的工作中和不懈的钻研揣摩中,杨甲三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年轻中医。
精诚治学博众睐
抗日战争爆发了,杨甲三的岳父来到他家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其岳父华庆云先生乃常州名医,尤擅内科、妇科,在某大纱厂做厂医。为避战乱,老人家来到女儿女婿家中生活。岳父的到来,给杨甲三带来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几年的共同应诊中,杨甲三认真求教,悉承衣钵,对妇科病的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解放初期,各县乡成立联合医疗诊所,杨甲三到联合诊所工作。南京成立中医专科学校,各地区推荐优秀青年医生到专科学校进修,杨甲三也被选送到南京。在这里,他遇到了以前的老师承淡安先生。就是这样,杨甲三从学生转变成教师,担任针灸教学工作,并到江苏省各市县进行针灸巡回普及工作。南京中医专科学校后来发展成为南京中医学院。由于他工作认真,成绩突出,在1957年北京中医学院筹建时,被调入北京,开始了他人生中的黄金时代。
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后,杨甲三教授开始专注于针灸的研究和发展。他一方面搞针灸教学,一方面坚持临床,并在教学中将临床实践融入课堂中,因而使讲课内容丰富有趣,学生爱听他的课,每堂课下来都有书本以外的收获。他的讲课就像他的著作一样,没有繁壅的废话,用读者的话说,就是都是“干货 ”。1982年,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正式成立,杨甲三出任第一任系主任。几十年中,他多次被评为先进: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三次被评为北京中医学院院级先进;1977年至1981年,年年被评为东直门医院先进工作者;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1年先后被评为东直门医院及北京中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可以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杨甲三教授为北京中医学院的创建、发展及针灸学科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神针医名扬海外
杨甲三教授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这和他调入北京后的从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2(1世纪60年代初,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患病,久治不愈,遂向中国求援。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严格挑选医学精英,组成医疗小组,于1962年1月赴印尼为苏加诺总统疗疾。小组成员中有西医外科泰斗吴阶平,西医内科专家方圻,针灸专家杨甲三。医疗小组不辱使命,运用中医方药、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圆满完成了医疗任务,为苏加诺总统解除了痛苦,深受苏加诺总统的赞赏。此后的两年中,医疗小组五赴印尼。1963年,在印尼国庆大典上,中国医疗小组的医生们作为贵宾被请上了主席台,并被苏加诺总统亲自授予“四级好儿男”国家勋章。在印尼期间,除了为总统治病,杨甲三教授还为当地的政府官员及华侨诊病,均获得满意的疗效,在当地声名远扬。这次远行出诊,令杨甲三教授的名气陡起,虽然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这些,但在中央及一些有对外联络关系的部门,都知道中医界有个杨甲三医术不凡。因此在刘少奇主席、陈毅老总出访东南亚四国(印尼、缅甸、越南和柬埔寨)时,随行人员中有个和首长一起吃小灶的医生,他就是杨甲三教授,并随行为陈毅老总治病。
这以后,杨甲三教授多次参加重要的外事医疗工作。1974年至1975年期间,他先后三次参加医疗小组赴斯里兰卡、朝鲜、罗马尼亚,为外国领导人诊病。20世纪70年代先后参加了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墨西哥总统来华访问时的医疗保健小组。特别是日本自民党代表团访华期间,杨甲三教授曾为十几名自民党委员治病,取得满意疗效,影响很大。20世纪80年代,他又参加菲律宾及法国医疗小组,为外国领导人诊病。由于工作出色,法国某公司向杨甲三教授所在的北京中医学院捐赠美金15000元作为对中国中医及针灸教育事业的支持。此笔捐赠款项后作为北京中医学院建院三十周年校庆筹款。 (未完待续)
(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杨甲三》整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