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晓红医生(左一)正在为患者诊病。
今年49岁的巴晓红,在浙江省杭州余杭区仓前街道连具塘村卫生院分院,为村民治病防病一干就是25年。如今她已是该服务站站长。
继承父业 能中会西
巴晓红出生中医世家,3代人都在连具塘一带行医。祖父巴童轩为民国时期地方名中医。父亲巴梦熊自幼随父习医,解放后获余杭县名老中医称号。
巴晓红初中毕业就当上父亲的学徒,从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开始,背汤头歌、药性赋,随父抄方。5年学徒期满后,巴晓红独立行医,并先后完成了中医士和中医师的继续教育,并参加了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师带徒”自学考试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分别取得合格证书。
现今,巴晓红不仅掌握了父辈传承的整套医术,而且在学术思想和医疗技术上不断创新。她用药轻灵,擅治内科疑难杂症,对某些常见病的诊疗也有独到之处。她治疗晕厥、遗尿、脾胃病、心脑血管疾病,辨证准确,经验丰富,疗效理想,很多患者病情都大为改观。她用中药调理治疗不孕症,已使多例患者喜得贵子。
巴晓红说,在乡村行医需“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如今,她已练就一手“能中会西”的全科医生的本领。村里人患病,无论男女老少,病情轻重,往往首先找她。正因为巴晓红娴熟的医技和丰富的经验,使无数患者及时得到就地医疗,并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
诊治疾病 一丝不苟
巴晓红告诉记者,卫生院缺乏先进医疗设备,又没有高级医生现场指导,所以她看病特别仔细和小心。遇到搞不清楚的病症或疗效不好的病例,就及时转上级医院,以防漏诊和误诊。
一位患“肩周炎”的患者,经多家医院医治没有好转,辗转来找巴晓红,巴晓红也按“肩周炎”治疗没有效果,仔细检查后,她觉得不像“肩周炎”,于是建议患者去省城大医院查病,结果确诊为“肺癌”。另一位反复腰痛的患者,某医院诊断其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巴晓红判断并非如此,动员患者立即去上级医院检查,最后确诊为肝癌。20余年来,经巴晓红诊疗的患者有二三十万人次,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也未出现过诊疗差错引起的纠纷。
48岁村民戎水英,患上腹部不适、胀痛、胃口差半年多,多家医院一直当胃病治疗,经巴晓红运用中西医治疗,疗效也不好。此时,巴晓红亲自陪同患者到上级医院做B超等检查,确诊患者并非胃病而是“胆囊炎、胆石症”,于是,她改用疏肝利胆中药,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直至临床治愈。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对病人是否认真负责,不仅是只顾看病,更要关心生病的人。”巴晓红说,她解释道,在内伤杂病的诊疗中,重点以调理脾胃为主,而脾胃与情志有关。据此,她总是用心去看病,深入了解每位患者的心理因素,与病人交流沟通,给以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村民们反映,巴医生从不三言两语就把病人打发走了,总是不厌其烦地向病人解释,所以到她这里看完病还未吃上药,病就好了一半。
服务病人 一往情深
巴晓红认为,当乡村医生不仅要有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自己是共产党员,应当一心一意为村民的健康服务。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她心中只装着病人。
因而,巴晓红的日历本上没有星期天,作息时间表上也没有上下班之分,总是整天忙碌在病人身边,坚持做到看病随到随诊,出诊随叫随去,几十年如一日。
因为找巴晓红看病的人特别多,最多时每天要开80余张处方。尽管看病忙,但巴晓红对每位患者的服务热情始终不减,对患者不管职位高低或富贵贫穷,都一视同仁,尤其对困难患者的服务更为周到。
70岁村民朱苗根患冠心病,常在夜深人静时发生胸闷气急,家属半夜敲门去叫巴晓红出诊,每次她都二话不说,起身就走,急走半小时才能到患者家中,她不顾疲劳,立即施救,先后已有五六次了。张大伯患支气管扩张、肺心病,子女不在身边,巴晓红一旦知道张大伯发病时,总是放弃休息时间登门诊疗,这样的服务已足足一年。
按照当地农村的习俗,对于临终病人,家属往往要求医生上门再去看看,有的还要求医生再开几剂药,尽点孝心,以示临终关怀。对此,巴晓红也都每求必应。
作为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承担着连具塘村5000余村民的公共卫生工作任务。巴晓红和站内医生一起组成责任医生团队,对村民进行慢性病规范管理,定期上门访视,提供医疗保健指导服务。她还每两月一次,为村民讲解中医保健知识。
廉洁行医 一尘不染
有了医疗技术,不一定就能走出闪光的路。在当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同的人对自己的医术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巴晓红追求的是共产党员无私奉献、乡村医生廉洁行医的社会价值。
72岁的朱大伯胃病反复发作,经常去找巴晓红看病,朱大伯为表感激,送给巴医生两只鸭子,可是巴医生一再推却,朱大伯却坚持要送,巴医生不得不收下。过一段时间,巴晓红送给了朱大伯200元钱,这才了却了巴晓红的一桩心事。
在巴晓红看来,最大的欢乐是解除病人的疾苦,而不是索取。巴晓红说,病人送给她一点青菜、鸡蛋是有的,乡里乡亲的推却不了,但对于病人赠送礼品和红包,她一概谢绝;请吃,她也不去;业余时间为患者看病,她不取分文酬金;平时加班加点,她从不拿劳务补贴。
仓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陆洪品对记者说,巴晓红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做的好事说不完,中心多次要颁给她先进荣誉,每次她都拒绝,总是让给别人;想调她到条件比村里好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她也不愿意。
巴晓红告诉记者,村民需要她,她和村民也有很深的感情。“一辈子当好农村乡村医生,我无怨无悔。”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