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医界大家 > 正文
  • 马骏成才经验

  • 来源:中医院临床 作者:未知 时间:2013-04-25 10:51:00
  • 核心提示: 马骏(1940一),男,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顾问,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安徽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50余载,擅长治疗

        马骏(1940一),男,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顾问,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安徽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50余载,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症,特别是脾胃病的治疗。
        个人经历
        马骏,男,1940年11月出生于皖西六安市独山镇,现年71岁,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安徽省名中医。
        马老幼读私塾,聪颖好学,15岁拜六安名医王焕章,学医3年,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备要》、《药性赋》等中医经典和基础书籍;出师后在独山镇卫生院从事临床工作2年。经过2年余的临床实践,自觉学识不足,遂在工作同时再投名师,于1960—1962年在省办中医进修班师从张琼林、杨开林等,并于1963—1966年参加安徽中医学院函授大专班的学习。期间中医理论知识得到较大的提高,1961年中医药技术比武获六安地区第一名。1972—1975年在北京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进修,师从蒲辅周、路志正等国医大家,并参与《蒲辅周医疗经验集》编写,学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1975年返回安徽后由六安调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医疗、教学工作。1979年聘任为主治医师。1979年至1983年10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从事援藏医疗工作。1984年3月任安徽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1988年8月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副书记。1989年被聘为副主任医师。1994年聘为主任医师。1996年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党总支书记。在担任行政管理工作期间,他一直坚持不离开临床,每周门诊3—5次。2002年退休。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顾问,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安徽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马骏主任从1955年开始学习中医,到1994年聘任为主任医师,历时近40个春秋,其中有许多艰辛困苦和成功的喜悦。回首马骏主任的成才之路,我们也能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
        医道心悟
    1入门宜早,熟读经典;多学勤思,全面掌握基本技能
        马骏主任自幼随师研习岐黄医术,其初学便是诵读中医经典、名医古籍、汤头药赋、经络穴位歌诀等。循序渐进的学习,良好的记忆,谦逊的学习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使他打下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弱冠便悬壶乡里,后进人安徽中医学院从事医疗、教学工作。马骏常教导弟子及旁学者说,学好中医要做到根实、心活、耕勤、悟灵八字。所谓“根实”,就是要夯实功底,打好基础,而功底就在于仲景所云“勤求古训,博览群书”;所谓“心活”,就是要用心多读书,但不能读死书,要求古训,但不能泥古人;所谓“耕勤”,就是要勤实践,多临床,善总结,用实践去检验所学;所谓“悟灵”就是要有悟性,不能死板、机械、教条,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特色,自己的见解。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努力去做的。马老常说:中医经典著作和理论是几千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中医学的基础与精华所在。作为一名中医大夫,应当博古而通今。只有谙熟经典,博览各家,精勤不倦,才能在临证中从容不迫,运用自如。    马老不仅精研经典,对历代专著亦极为精通,他以
    深厚的理论知识,发皇古义,择善而从,临证触机即发,挥洒自如。如他根据《素问•阴阳类论》“喉咽干燥,病在脾土”的理论,从培土生金治疗慢性咽炎;根据《素问•宣明五气》“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之说,用温阳补肾的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根据《医微》“心寄窍于耳,凡用心过度,火为之扰,鸣则有之”之论,用导赤散治疗耳鸣;依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以三子养亲汤治疗咽滴漏症;依据“鼻塞治心”之说,以人心经的活血化瘀药治疗鼻塞(肥厚性鼻炎);依据“耳聋治肺”的理论,以宣肺通窍法治疗咽鼓管堵塞所致的听力下降等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特色。马老强调,要学《内经》、《难经》、《伤寒》、《温病》等经典名著,这是学习医理。医理是基础,医理是指导临床的纲领和法宗,医理不明,不可以为医。特别是中医经典著作,非要读熟、读精、读透并加以参悟和临床应用,方可谙熟于胸中,灵巧于手下。他常引用古贤之训“习医之人,必以研读医经为首务”来告诫后生,他说“熟读背诵中医经典著作,可受益终身。
        马老常引用明代医生李中梓学习中医的体会告诫我们:“广征医籍,博访先知,思维与问学交参,精气与灵枢相遇,自能默通有熊氏于灵兰之室”。马老除学习经典和名家医籍勤耕不辍外,也注重现代医家的经验学习,他购买了不少现代名医医案著作,汲取名医大家的临证经验;他订阅《中国中医药》报,每遇佳作和有用资料必仔细阅读并加以收藏。医有医理和医法,马老说学医理要系统完整,中规中矩,不可自以为是,随意篡改或杜撰或望文生义;但学医法却不可胶柱鼓瑟,机械刻板。马老认为法是变得,是活的,是要靠临证者去参悟、去变通、去活用,中医所说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辩证观,就是强调了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马老在临证时也是不拘一家之言,一方之束,常是采众长,集数家医方合方化裁,灵活使用。
    2勤于临床,善于总结;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提高
        马老师常说,中医的根在临床,魂在疗效,理论再娴熟,文章再美妙,如束之高阁或只是纵横纸上,而不能在临床上得以应用、发挥和取效,都是空谈和无意义的。他十分欣赏清代陆九芝《世补斋医书》的那句“读书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至理名言,也十分赞同今人秦伯未提出的学习经典要“一读二背三临症”的要言,他常说:“既然选择了中医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专这一行,成就于这一行,而爱、专和成就都要在临  床实践中去体现和实现。”他虽然工作生活中又多次场所变迁,职务变迁,但勤耕于临床却始终不变,即使是在从事管理工作中,其学习和临证也从没有荒误。虽然也因从事教学、管理等工作影响和耽搁了临证,但由于功底扎实,一旦拾起,很快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马老另一特点是善于总结,善于不断提高。一是善于总结带教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论是学医初始阶段,还是在跟随蒲辅周、路志正等国医大家时,他总是不断揣摩老师的临证思路、用药规律、辨证方法;总结老师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二是不断对自身临床进行总结,他常说“成熟来之于积淀,经验取之于教训,不断总结是不断提高的最有效途径。”临床中每有心得必有记载;每有教训必有反思;每遇困惑、疑难之处,必求索于古今医书或求教于同道;每参加学术会议他必向同行获求治疗疑难杂病的良法良方。他十分欣赏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的那段话“夫诊候之道,医之难精也。若非灯下苦辛,勤于记诵,参师访友,昼夜不遑,造次颠沛,寤寐俯仰,存心于此,安能知神圣之妙哉?”他说齐德之这段话就是怎样做一个好医生和成功医生最好的良方良药。
    3知常达变,重在参悟;注重辨证,主动适应时代变化
        清代许宣治《怡堂散记》云:“医者,意也,临证要会意,制方要有法,法从理生,意随时变,用古而不古泥,是真能用古者。”清代陈念祖《陈修园医学寻源三指禅》亦云:“医者,意也,不离古法,不执古方,言贵乎圆通也。谚云,看过王叔和,不如见症多,言贵经历之多,屡获效验。”马老说,何谓“意”,意就是参悟,他说一个医生高明与否,进步快慢,除了和他的学习实践的时间有关,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其悟性如何。中医是个十分讲究悟性的行业,没有悟性学不好中医,当不好医生。“悟”不仅是一种灵性的表现,也是你的文化底蕴、中医功底、学习方法、追求目标等方面的综合体现。马老常比喻说,中医临 证如同画画,但不是临摹画,更像是一幅写意或创作画,如何布局,如何用笔着墨,甚至如何落款印章,除了有一定的章法可循外,更多的是要潜心思悟。《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云:“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变化者,通神明之理。”而这种“应”、“验”、“彰”都不是直接可见可触的,而是需要去思考,去参悟才能得到。所以马老亲笔书写一个“悟”字压在玻璃台板下,以在临证中每每提醒之。   
        马老不信佛,但却常参研佛学,他说学中医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学中医亦是如此,妙在于悟。任何学科都有定律、公式、原理,学习时一要心诚,“心不诚,道不精”。二要心灵,心灵就是要去参悟,知常达变,举一反三,通过理论学习一临床实践一参悟总结这样反复循环,才能心领神会,登堂人室,直至精通。马老常说,一幅精彩的水墨画,充满着虚实、升降、浓淡、粗细、水墨交融的美学情趣;一张处方也是一个作品,也应有其审美情趣,如有升降出人、动静交融、和谐统一,又能在平凡中能见神奇,在大众中能显特色,这才是好处方。他在遣方用药时常久久思索,用心君臣佐使的配伍,寒热、升降、动静的搭配,既体现出美感,也体现了他的中医根底。
        马老自幼研习中医,也曾把握机遇在京师从中医大家学习,但他并未有排斥现代医学之偏见。他常说“中医、西医殊途同归,都是解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
    可以互补、互参、互助、互用,目的在于对病人负责,对事业负责,不可偏执偏见。”他还说:现代医学有许多可学可取之处,弃之不用既是一种狭隘意识,也是一种对病人不负责任的表现,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犹如医生的两只手,如能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则是个技术上完美的医生。他认为,所谓“纯中医”不应是一种概念上的界定和人为的区分,更不应是政策上的强行的限制,而应是一种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和规范,即当你在使用中医治疗时,应按中医的理法方药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而不要生硬的不合中医医理的杂合。现代医学在明确疾病诊断、定位定性、处理急重证、病人依从性等方面确有不少长处,要学会借鉴和使用。马老虽身为中医,但也注重西医和现代科学知识的不断学习,并在诊疗过程中加以合理应用,如诊断中的现代医疗设备使用,中药和西药、汤药和成药的相互配合,传统中药功效主治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合参等。在运用西医知识不够明白、不够准确的时候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使用西药做到不轻易用,不随意用,但也不禁用。如此既提高了疗效,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医疗安全。
        中医治疗疾病能否取得较好的疗效,辨证准确是其重要的前提。马老之所以能够治愈大量疑难重症,精于辨证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马老常说,辨证既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前提和指南,也是特色和优势。一个经验丰富、高明的医生,主要是辨证熟练准确,立方遣药能中病机,故而有良好的疗效。马老在临证辨证时强调,一是要辨主证,主证明则方向明,才能起到纲举目张、执简驭繁的作用。他认为,机体的每一种病理变化,在外部都反映一系列证候群。这些证候群中必然有一些起决定性和主要作用的证候,其他证候都是随着这种证候的产生而产生、转变而转变的。前者就是主证,后者是兼证。主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辨证的实质主要就是识别主证。只有准确地识别主证,解决了主证的问题,某些次证、兼证就可以迎刃而解。二是辨病因、病性。辨病因是察其源流,辨病性是定其治疗方略。正如清代柳宝诒《温热逢源》中云:“苟不明其源则流不得而清也,不辨其类则治不得其当也。”明白了病因、病性就会有的放矢,不至于谬误。三是辨病位。马老说,如果把辨病因、病性作为寻找矢射之的,那么辨病位就是要寻找靶心,这样就更能“精确制导”,直捣黄龙。四是辨“病人”。马老说,人是个体,饮食起居、情志、环境等各不相同,因此必须要“辨”,这就是因人制宜或者叫个体化治疗,决不能千人一面,以不变应万变。临证中只有抓住主证,辨明病因、病性、病位,再参合病人的个体特征,才能做到辨证准确,执牛于耳。辨证准确后再精选方药,合理配伍,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传承经验
        马骏主任成才经验集中体现在:多学、多问、多临床;勤思、善悟、善总结。先生已年逾古稀,十分重视对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先后承担了第二、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授徒10余人,随诊抄方学习者难计其数。在学术经验的传承上,马骏主任对其学生的要求也是紧扣上述几个重点环节。一方面,他经常向学生布置需要精读的中医经典,定期检查掌握情况。一方面,在临证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和典型病案,介绍自己学习经典的体会;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要求学生多临床实践,。结合临床实际学习经典,应用经典指导临床;不断揣摩经典内涵,不断总结临床实际,提高临床疗效。从先生成才轨迹看,其传承方式既有跟师学习的传统方式,又有现代教育的经历。马骏主任能从众多行医者中脱颖而出,可供总结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l理论学习是名医成才的基础
        中医学具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中医文献资料数不胜数。历朝历代名医辈出,学派纷争,马老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医,与其掌握了大量的中医理论知识是分不开的。自先生弱冠入门之日起,就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当地名医的指导下,开始大量阅读中医学专著,广泛涉猎历代有代表性的医学读物及不同学术流派的专著,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学理论基础。行医以后,先生自觉对现代医学知识缺乏,工作之余坚持参加了安徽中医学院的函授学习,系统接受了现代医学知识。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应用,为先生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提供了不完全同于传统中医理论思维的模式与方法,丰富了运用中医药方法诊治疾病的手段。20世纪70年代初,先生有机会在北京中医研究院进修,得以在蒲辅周、路志正等名师指点下,重温中医经典并验证与临床,实为先生成才不可多得的机遇。正是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先生在传承教学中经常教导弟子,既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要有足够的现代医学知识积累,学会运用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的思维方法来认识疾病,指导治疗,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2临床实践是名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总结马骏先生成才经验使我们感触深刻的是先生对临床工作的热爱。先生临床行医至今已有50余载,多年来不论是在什么岗位上,他从没有放弃过临床,始终坚持一线工作,勤诊多思,善于总结,对临证行之有效的处方进行收集、整理,撰写了大量的行医心得。每逢遇到疑难病例,先生总是查阅大量书籍资料,摸索经验,探索规律,逐步积累总结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的学术理论。在繁忙的诊疗之余,先生发表了具有独特认识的学术论文数10篇。目前,先生虽已年过古稀,至今仍在临床上为广大患者服务。
    3传承创新是名医成才的根本
        继承是中医学源远流长的主要方法,创新则是中医学发扬光大的动力。中医药学正是在传承与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发展绵延:与时俱进。在先生从医之初,现代医学在当地还不普及,中医药承担了广大乡村群众的医疗诊治工作。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传统中医学面临巨大挑战,临床医疗活动空间受到挤压,治疗病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老认为,应根据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突出中医特点,与现代医学错位发展,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持和发展好中医药事业。先生从以前善治的热证病转而以慢病为主攻方向,尤以脾胃病的治疗为突破口,根据中焦脾胃的生理病理的特点,结合现代社会人们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工作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倡导采用“调和”的方法治疗脾胃病。既要注重脾胃之间、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又要注重机体阴阳之间、药物性味之间的协调。先生善于研究古方经典方剂,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如先生创立了“加减异功散”一方。众所周知,钱乙的五味异功散(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炙甘草)是温补脾阳之专方,先生以沙参易人参,以山药易白术,以生甘草易炙甘草,再加麦冬、石斛、莲子、扁豆、鸡内金等,将其裁化为“加减异功散”,使该方治疗作用由补脾阳变为补脾阴,一字之差,效果迥异。如某病者,大病治愈后,多日来身体疲软,不思饮食,经服五味异功散多剂,效果不显。先生询知其口干舌燥,大便不畅,小便黄赤,视其舌质干红少津,辨为脾阴虚证,处以加减异功散,5剂而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先生认为,食欲不佳甚或不饥不食,口干,大便干结不爽、小便短黄等是脾阴虚的证候。而脾阴虚和胃阴虚鉴别的关键在于,脾阴虚多见于素体虚弱的慢性病患者,而胃阴虚多见于素体尚盛、急性热病伤阴患者。此外,先生的“和中丸”、“醒胃汤”、“结肠宁”等代表方药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纵观马骏主任成才的过程,可以发现先生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有一颗仁爱之心和德艺双馨的高尚情操,博览群书、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勤于l临床、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提高疗效,善于思考、学以致用、不断创新。这些也是中医先贤大师们所具备的特征,所以,马骏主任能够成为当代名老中医,他的成才道路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