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学术动态 > 正文
  • 温病乃《伤寒论》之阳明病

  • 来源:中华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10-12-11 08:05:00
  • 核心提示:  《温病条辨》首方为桂枝汤,且桂枝用量倍于芍药,故颇受后人非议,认为目无法纪,自乱其例。其实桂枝汤在此不但用之得当,亦证明吴鞠通精究《伤寒论》始著《温病条辨》,而温病乃《伤寒论》之阳明病也。

      温病分为温热
      《温病条辨》首方为桂枝汤,且桂枝用量倍于芍药,故颇受后人非议,认为目无法纪,自乱其例。其实桂枝汤在此不但用之得当,亦证明吴鞠通精究《伤寒论》始著《温病条辨》,而温病乃《伤寒论》之阳明病也。

      温病分为温热、湿温两大端。温热病多发于“温邪上受”,温病初起,同伤寒一样,亦多见恶风寒,其原因多释为温邪郁遏卫气,卫气不得舒展卫外而恶寒。《伤寒论》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故虽恶寒,用桂枝汤,乃以热济热,无怪乎后人之多议也。

      笔者认为,所谓温病,非温邪上受。人居天地间,外界温度往往不及体温,温热何能为邪而伤人乎!实则温病乃阳明病,故前人多有“阳明乃发温之薮”之论。其发病多素有内热,复感外寒之后,热气内蒸,寒邪外散,从而发为温病。故其立法,当先疏散其外,后清宣其内。

      试以两书原文述之。《伤寒论》曰:“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脉迟,汗出多,责之里热,微恶寒者,责之外寒,故以桂枝汤散去外寒,而后方除其里热。故《伤寒论》又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以白虎加人参汤清宣其内热。《温病条辨》承《伤寒论》之旨,开卷即曰:“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吴氏正同《伤寒论》,以桂枝汤散其外寒,又恐其力不足,乃倍桂枝之量;风寒解后,复以银翘散清宣,然胡希恕认为其力平和,故“多汗渴甚,仍须加石膏”,又得白虎汤之义也。

      不仅如此,《伤寒论》更为广博,更论述曰:“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成无几注曰:“以汗出为表未罢,故云风也。”“须过太阳经,无表证乃可下之。”《伤寒论》又曰:“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赵本注: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一言“此为风也”,一言“与桂枝汤”,正说明应先以桂枝汤散其外寒,方可下其燥屎也。

      更广而论之,《伤寒论》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则言若为风寒表实证,当据证先处以麻黄汤,而后方能着手处理阳明之里热也。

      仲景示人以规矩,阳明病虽发,外有风寒禁锢,据其表实表虚,或以桂枝汤解之,或以麻黄汤发之,而后或清之或下之。吴鞠通只立桂枝汤以解之,银翘散以清之,未及麻黄汤、承气汤,则知其去仲景亦霄壤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