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美丽而又神奇,素有“绿色植物王国”的美称,拥有中国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云南又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在这块美丽的沃土上辛勤耕耘的云南省中医医院,伴随着云南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发展前进。
云南省中医医院是全省唯一的省级中医医院,其前身为建于1947年的云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分院。医院于1994年被评定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007年被评为云南省中医名院,2009年被列为云南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12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复审再次被评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集云南省102家省、州(市)、县(区)中医院和相关单位为一体的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总医院,医院分为光华和滇池两个院区,实行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总医院、云南省针灸推拿康复医院、云南省中医皮肤病专科医院六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运行模式。云南省中医医院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中药新药GCP中心及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建设单位、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单位、全国城市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医院光华院区和滇池院区实际开放病床1400张,2014年年光华院区门诊量120万人次、年出院患者2.3万人次。现有在职职工127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14人。有国家级、省级和院级名中医52人、云岭学者1人、云岭名医3人、传承博士后导师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16人。两个院区共设有61个临床及医技科室、1个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9个临床教研室、1个模拟实验中心和1个中药制剂中心。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重点专科10个、重点研究室1个、名医工作室12个、中医药特色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3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1个,以及省级名医工作室5个、中医名科8个、重点专科27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8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云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中心11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重点实验室各1个。具有独立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格,主持有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科研项目。有MRI、全身螺旋CT、大型数字X线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
夯基础 显特色 铸核心
对医疗业务坚持两手抓。一手狠抓医疗质量,把巩固等级医院评审成果,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提高临床危急重症及疑难疾病救治能力,加强门诊服务和管理作为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手抓医疗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将重点专科建设列为重要抓手,对在建的项目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设备购置等;在中青年骨干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后备学科带头人,进行专项培养,以保证专科的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近期医院为了优化业务结构,进一步彰显中医特色,做优做强专科专病,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提出建立骨伤中心、针灸推拿康复医院/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中医皮肤病专科医院、老年病中心、风湿病中心等五个中心及专科医院。
在加强专科专病建设的同时,医院十分重视对中药新剂型研发和对一些经方、验方的收集、整理和开发,1992年投资建成的云南省中医医院制剂室,经过三次升级改造,目前生产能力日处理中药原生药2.5吨,研制并投入临床使用的院内制剂达14个剂型,80多个品种,其中有60个在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93家成员单位流通使用,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汇名医 重传承 建名院
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师承式的授业方式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大名医”中的吴佩衡、戴丽三、康诚之先后在医院供职。在1996年和2006年间,经云南省人事厅和原云南省卫生厅组织评审,有25名在医院工作的专家被授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和云南省名中医称号。2015年,医院又遴选出30名院内名中医作为第三批云南省名中医后备人选进行培养。与此同时,完成了五批共计18位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工作,培养出了70名优秀的中青年中医药专家。医院现有12个国家级名医工作室、1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1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博士后工作站、 5个省级名医工作室。2014年整理并编辑出版《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学术经验》系列丛书,全套共13册。
重教学 促科研 提实力
医院作为云南中医学院的第一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实行“院院合一”的管理模式,并始终坚持医教向长的原则,加大投入,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医院每年承担云南中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成人教育等不同层次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工作,共计116门课程,1.8万个以上学时。
医院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5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名医系列丛书、教材150余部;承担“863”“973”、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8项,省部级项目109项,获得资助经费近4000万元;近年来,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厅级成果奖26项。有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0个、重点研究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及省级重点学科2个;云南省卫计委内设研究所1个、研究中心10个;云南省科技厅、云南中医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具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质的临床试验专业11个;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药特色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中医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云南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获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46项,省级71项。年平均接收实习生500余人,接收进修人员100余人;完成县级医院骨干医师、临床技术骨干、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基层人才对口培养学员294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学员350余人;培养国家级、省级、院级优秀人才、学科带头人近100名。
建集团 搭平台 带发展
医院牵头于2003年6月成立了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目前,成员单位已扩大到102家,覆盖全省16个州(市)82个县(市、区)。作为集团总医院,通过帮扶各成员单位,先后有59个重点专科及19个专病通过省中医管理局评估验收,8个专科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评审验收,10个专科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专科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2013年集团8所医院通过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2所医院通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试评审,61所医院通过第一批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对全省中医药服务能力、临床诊疗水平、科学研究等提升起到了带动作用。通过10年的发展,集团已初步搭建起技术支持、发展经济和跟踪服务三个平台,推动和促进了云南省中医事业的整体发展。
建新院 提能力 保健康
为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于2010年动工兴建云南省中医医院滇池院区,以建立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中医药临床基地的方式纳入云南省医疗卫生建设规划中,规划病床2000张,占地108.65亩,是一所功能齐备、人才聚集、设施完善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
已建成的滇池院区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为30918平方米,开设病床600张,与医院光华院区实行一院两址的统一管理模式。滇池院区目前所设26个临床医技科室,覆盖了医院现有的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和7个重点学科。同时与云南省急救中心联合建立120急救站,承担相应区域范围内的院前急救工作和转运任务。
在强化基础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滇池院区强化“特色兴院、优势强院”的办院方针,以医院的针灸、推拿、康复、中医预防保健等特色优势学科的技术、人才优势为依托,将中医、民族医的非药物疗法和现代疗法运用到疾病防治中,成立了集诊疗、康复、健康管理、养生保健、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展示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和针灸推拿康复医院。服务于大健康产业、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
广交流 出国门 传文化
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云南省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传统医学促进会成员单位。作为医疗类的中医药国合作基地,医院圆满完成包括吉布提总统及总理、摩尔多瓦总统及夫人、泰国副总理等在内的外国贵宾保健任务,每年接待几百人次的国外患者;近年来已接收了1000余名中医药学历及非学历外籍学生、从业人员及中医爱好者到院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专项培训;并与美国、泰国、法国、瑞士、西班牙等国家的院校和医疗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医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认真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相关工作,凝练并形成医院核心价值观和具有医院特色的制度文化、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体系;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基层、进家庭的活动,扩大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近3年来,共开展以宣传中医药健康教育科普讲座251次,听众达1.26万余人次;义诊活动38次,义诊患者近2.1万人次;参加各类展会4次。根据3年来对我院住院患者的专项调查显示,对中医药健康养生、防病治病的知晓率约占全部住院患者的88%。
云南省中医医院近70年的发展变迁,一路走来,风雨和彩虹相伴。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将继续秉承“敬畏生命,服务社会”的宗旨,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学习和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的讲话精神,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深化医院内部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把医院建成医疗服务功能更为全面、专科特色更为凸显、应急救治能力更为完善,技术精湛,服务一流,国内先进,辐射周边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