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院专访 > 正文
  •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重点专科 推动现代化发展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陆婉军 韦璐莹 时间:2013-12-29 08:54:00
  • 核心提示: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41年,由广西省立中医院发展而来,1963年划入广西中医学院(现广西中医药大学),现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70多年来,医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41年,由广西省立中医院发展而来,1963年划入广西中医学院(现广西中医药大学),现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70多年来,医院不仅成为广西中医药事业的中流砥柱,还为社会培育了一批中医高级人才,为传承和发展广西中医药事业,维护人民群众健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近几年,医院以重点专科建设为突破口,以开展高新医疗技术为着力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在开展专科人才梯队培养、临床经验整理和诊疗规范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改善诊疗设备等方面对优势专科进行重点规划建设,逐步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重点专科。目前医院拥有脑病科、肝病科、心血管科、儿科、脾胃病科等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有脑病科、肝病科、心血管内科、儿科、针灸科等5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有脾胃病科、肾病科、耳鼻喉科等3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有重症医学科、护理学科等2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培育单位;有推拿学、中医儿科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等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有中医传染病学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培育单位;有慢性重型肝炎解毒化瘀重点研究室和扶阳学术流派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在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诊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特色和优势。

      肝病科:精心研究新疗法  领先成果送福音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广西中医肝病治疗中心)是国家临床重点肝病专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重型肝炎解毒化瘀”重点研究室的挂靠学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首批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研究特聘专家岗位挂靠学科(中医类唯一的岗位)、广西中医肝病治疗中心、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广西重点中医专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广西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广西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许多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肝病界处于领军地位,在肝病的防治、协助政府解决公共卫生项目方面成绩突出。

      目前,医院肝病科下辖2个病区,住院病床100张,肝病专科门诊3个。形成了门诊、病房、实验室一条龙,预防、医疗、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结构体系。该科室拥有人工肝、结肠透析机、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机、中频脉冲电治疗仪、肝穿刺活检枪、肝纤维化扫描仪、干细胞移植等先进医疗设备及手段。医院肝病科拥有一支由广西名中医、教授、博士组成的人才队伍,科室不断挖掘和整理中医古籍文献,突出中医特色。以科研为龙头,临床为阵地,学术为根基,探索出一条肝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路子,总结了一套以重型肝炎/肝衰竭、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3个重点病种为代表的肝病诊疗模式,享誉广西区内外。该科室年门诊量达五万人次,患者遍布全国以及越南、泰国等国家。

      肝病科在不断挖掘中医学特色优势的基础上,首次在国内完整地提出了肝衰竭“毒邪病因”新学说及“截断逆转”新治疗方法,为肝衰竭的论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临床研究中首次在国内应用最新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中医药治疗肝衰竭作用进行评估,证实了以解毒化瘀颗粒为主导的治疗方案能显著地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并能降低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动物实验中首次从亚细胞水平(线粒体)观察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脑、肾三个脏器的保护作用,诠释了“治病求本”、“快速截断”、“肝肾同源”等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该成果已通过鉴定,2008年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鉴于国内缺乏统一的重型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肝病科在国内率先尝试建立与完善客观、可行、能被公认的重型肝炎证候诊断标准,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客观地评价疗效,此研究的完成有助于国际医学界认识中医药证候的客观存在,从而承认与接纳中医药。该成果还被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采用,在全国18家先进的肝病治疗单位进行临床推广应用。该成果已通过鉴定,2010年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肝性脑病作为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疗效一直没有得到重大突破。肝病科经过多年的精心研究,首次在国内明确提出完整的肝性脑病“通腑开窍法” 的治疗理论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以大肠为核心的“肝←→大肠→脑”肝性脑病中医病机,倡导“通腑开窍、通腑保肝”的理念。通过正交实验方法对影响疗效的相关重要因素进行了优化,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并形成了规范化的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操作及护理规程。卫生经济学研究表明,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具有起效快、疗效肯定、费用低、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技术操作简易等优势。该成果被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采用,并在全国16家肝病单位进行临床推广应用。该成果已通过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医院肝病科制定了以解毒化瘀颗粒为主,以护肝退黄、活血化瘀等中(成)药为辅,以肝区中药烫疗、中药保留灌肠、针灸推拿、穴位注射等为特色的治疗方案,显著地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省(部)、厅(局)级科研课题达60余项,累计研究经费超过1000万余元;共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发明专利2项;共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参编专著3部。

      肾病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多途径解决肾病难题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广西卫生厅重点中医专科,是广西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会、广西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挂靠科室,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及继续再教育为一体的中医肾病治疗中心。该专科现拥有一支由广西名中医、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硕士等组成的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现有开放床位50张,设置有肾病门诊、血液净化中心、腹膜透析室及肾病研究室。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巴德穿剌枪、一流的进口血液透析及床旁血液净化机,可开展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胆红素吸附、免疫吸附、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及腹膜透析等各种治疗。实行病房—家庭病房—门诊一条龙服务,有专职护士随访,极大地方便病人。

      该专科继承传统中医之精华,发挥现代医学之所长,中西合璧,以病人为中心,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各种急慢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多种继发性肾脏病、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泌尿系感染等疾病,突出中医特色,疗效显著。开展的中医治疗项目有:中药肠道透析、中药皮肤透析、中药浴、中药气蒸疗法、中药烫疗、中药外敷穴位贴敷、艾灸等,其方法独特,疗效明显。

      该专科坚持突出中医特色,逐步形成了具有行业优势的特色专业方向。从“虚、湿、浊、瘀”立论治疗慢性肾脏病,对慢性肾衰竭的早、中期采用中药内服、外治、中药热导入、中药肠道透析等中医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使用本院研制的“肾康系列产品”、“复方大黄液”等,有效地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生存质量,取得很好的效果。对慢性肾衰竭终末期患者,辨证运用中药扶助正气,使患者体质增强,配合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有效清除体内毒素,减轻并发症,效果更理想。采用“祛邪扶正兼顾”的原则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补益脾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对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患者,则在标准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分阶段治疗,根据西药具体用量和疾病阶段的不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中药,明显减轻了西药的副作用,减少疾病复发率,极大地提高治疗效果,整个治疗过程,中西医主次分明,互相取长补短。对肾病缓解期,运用中药膏方治疗,有效预防疾病复发,且服用方便,深受患者欢迎。  

      近年来,肾病科以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膜性肾病、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等为重点研究病种,凸显中医特色优势,不断开拓创新,总结经验,在临床工作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同时,围绕重点病种的诊疗难点,先后承担国家级、部(省)级、厅(局)级等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专项课题1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项;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脑病科:特色“四结合”疗法临床治愈率高  综合性个体化治疗助患者回归社会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建设专科、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和广西中医药学会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重点临床科室。

      脑病科由广西名中医、教授、副教授及各级医护人员组成人才梯队,技术力量雄厚。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中西医结合和康复同步,药物与心理治疗并举的独特治疗方法。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等。

      科室对脑血管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脑血管病的诊治、康复、预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专长和优势。采用卒中单元模式,总结出“四结合”疗法(中西结合、针药结合、内外结合、防治结合)分期论治,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均有诊治规范。对脑梗塞病人采取早期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中药外治及个体化治疗;对脑出血采取综合性个体化的治疗,提高了临床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及死亡率。在中风病的防治及针灸康复方面,突出传统中医特色疗法,对中风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住院期间及社区指导病人及家属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功能训练,避免病人因长期卧床而出现的关节、肌肉的挛缩畸形以及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尽最大程度降低病人残损,有利于中风患者回归社会。

      目前,科室设有病房、门诊、神经康复治疗室、神经电生理诊断室,共有病床数100张,为家庭式病房,病房内全部安装有空调、有线电视、卫生间和电话,环境舒适优雅。科室设备齐全,拥有肌电图诊断仪、脑诱发电位诊断仪、动态脑电图诊断仪等一大批高精尖仪器设备,成功抢救了无数危重患者。这些设备在区内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管检测仪(TCD)可对高危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栓子及血流监测。同时科室还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包括经络导平治疗仪、多功能神经肌肉治疗仪、特定电磁治疗器等中医适宜设备,并有专门的针灸师配合中医针灸、中药烫洗熏蒸等特色疗法。

      在科研方面,科室近年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4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6部,教材4本。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7项。承担广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本科生中医内科学、神经病学授课及临床带教任务,每年均招有15~20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遍布全区及全国各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