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中医院是辽源市唯一一所有着近三十年发展历史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综合医院。医院始建于1984年,是全国示范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国中药剂型改革基地。
医院现有职工610人,正高30人,副高75人,硕士研究生30人;建筑面积近30000平方米,病房设有15个疗区,总床位500张,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国家级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1个,省级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4个。年门诊量21万人次,医院设备先进,结构合理,专科齐全,特色突出,是一所较大的中医综合医院。
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打造最优质的服务,并着力于中医院文化建设,品牌服务和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成为医院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四卡一送” 特色晨训
每个工作日早班前10分钟,在辽源市中医院二楼大厅你都能看到充满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院训活动。
服装整齐的医生、药师、护士等各部门职工在院领导带领下在大厅列队集合,伴着清晨温暖的阳光,两人一组互相给予肩背部按摩,齐诵医院精神和宗旨,各部门也根据部门服务特点齐诵不同的服务口号。此项活动不仅鼓舞了广大职工的士气,也改善精神面貌,对提升中医院文化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护理部紧紧围绕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这条主线,经过精心设计,于2012年2月推出了第一套温馨卡,包括四张温馨卡,分别为入院连心卡、入院三天健康指导卡、术前平安卡和出院祝福卡。
精美的入院心形卡代表着护理人员的用心服务;术前苹果形卡祝愿患者手术平安;入院第三天的星形卡架起护患之间沟通的桥梁;出院椭圆形卡代表着患者圆满结束治疗。
卡片虽小,却诠释了医院的特色护理服务,架起了护患沟通桥梁,提高了医院护理服务质量。去年4月末在辽源市中医院举行的全省推广“四卡一送”优质护理服务的现场会,“四卡一送”优质护理服务在省内得到了巨大的肯定,经过近一年的实行,中医院的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取得了非常显著地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广大市民的好评。
除优质护理外,医院还积极探索将中医护理工作与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有机结合、在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以提高患者满意为目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创建起属于医院自身的中医护理服务品牌。
中医院自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及开展特色服务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成果,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2年间,医院年收治患者数增幅超三成;日平均住院患者数增幅超1.5倍;职工总工资及福利增长2倍多;医院总收入的增长幅度达到近一倍。在2012年吉林省卫生系统患者满意度调查中,辽源市中医院取得了在全省33家重点医院中得分并列第二的佳绩。
倾力打造中医文化超市
走进辽源市中医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部展开的石书,上面刻有《黄帝内经》的条文。《黄帝内经》中有养生名篇,古代先民懂得养生之道,遵守阴阳的规律,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部石书摆在一进门的位置,是借上古那些对养生有高度修养的论道来告诉每一位来中医院的人,对那些外来致病因素,要适时躲避,内心要安静淡泊,心无杂念,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它向人们展示着中医药的悠久历史,也表达了院方对人民身体康泰的美好祝愿。
医院院徽以太极图为主要内容。外围蓝色代表蓝天,中间代表杏林奇葩,两只和平鸽围成中字,上下呼应也蕴意着和谐的医患关系共同支撑起中医这片蓝天。
为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辽源市中医院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要求,倾力打造中医特色环境,形成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
院内雕塑《悬壶济世图》:雕塑上的病人是满面愁苦,医生也是感同身受。古人说,医者父母心,医为仁术。古代名医以己之精湛医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可谓功德无量,而他们索取的往往是很少的。正所谓“但愿世上少病人,何愁架上药生尘”。一代又一代的辽源中医人传承着这一精神,悬壶济世,妙手回春。
医院门诊大厅挂有旌帜《五行五脏标识》,旌旗下方为大尺寸的太极地表图案,力图简单而形象地告诉当代人,中医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文化这面旗帜更醒目,医院以中医药文化元素为支点,通过内外装修,内部装饰中医文化景观200余个,形成了明显的中医药文化特色风格。
从中医文化视角着眼,由强化医院功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入手,医院还在整体布局上进行了建设性的调整,充分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人文关怀。将中医特色诊室,集中开设在大厅里;专门购置煎药机、中药自动包装机,增设中药小包装饮片服务窗口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中药服务;每个楼层增设了收费窗口,解决了病人排长队候诊问题;在门诊大厅设置了电子触摸屏,方便了患者随机查询;在候诊区安装了闭路电视,播放中医药科普知识;为患者增设了舒适的候诊椅,开辟了中医中药健康宣传角等。
经过多方面倾力打造,该院就诊流程合理,中医特色环境突出,使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在润物细无声的耳濡目染中,生动地熏陶和感染了患者的心灵。
文化建设让医院“中”味更浓
辽源市中医院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并强化落实了中医药文化建设方案。
从2010年1月开始,医院深入实施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建立起适应医院事业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医院发展战略、体现医院特色的文化体系。
医院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达到医院内部、医院与社会的和谐,为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从而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医德考评档案,每半年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一次考评,并把考评结果与评先评优、工资、奖金、晋级等挂钩,兑现奖惩。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定期深入病房、门诊进行医德医风查房,认真采纳患者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继续加大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及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力度,对违反规定的不良行为,医院都将作出更为严厉的处罚规定。
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诊疗行为规范。通过建立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创新医院管理制度,完善教育体系以及制定严格的绩效评估办法,建立分工负责、关系协调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突出中医特色,加强医生首诊负责制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中医特色浓厚的三级医师查房教学观摩(竞赛)活动。深入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星级”护理服务。按计划每年一次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岗位技术大练兵,对医疗、护理人员进行以中医为主的理论和技术的全面考试、考核,努力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言语仪表及同道相处规范。完善医务人员言语和仪表规范。仪表做到整洁、端庄。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能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做到言语温和、待患如亲、诚信笃实、普同一等。选择适当时机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礼仪竞赛”以及“创和谐杏林,展中医人风采”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促进职工言语仪表及同道相处人格修养的提高。
教学传承规范。医院已拥有一批全市一流的名老中医,医院将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致力于培养名中医,深入开展本院终身主任医师、名中医评选及师带徒活动,还探索形成了以名老中医为龙头的集体带、带集体的新型师承模式,使这些名中医的学术和临床成果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同时医院还将有计划的选派中医业务骨干及有发展潜力的中医专业青年医生到上级中医院进修学习,并大力开展业务培训、科主任教学查房观摩、执行主治医师教学查房观摩等。
特定礼仪规范。在全院各科室开展特色晨训活动,齐诵院训、医院精神、宗旨,并对式中医按摩。在庆典活动、全院职工大会、师带徒仪式上唱响院歌——中医之歌。举办中医药诗歌展、中医药科普展以及文艺联欢等活动。采取学习培训、媒体传播等多种宣传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员工及群众进行教育熏陶,形成强势中医院中医药文化,提升医院竞争优势,塑造良好医院形象,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