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院专访 > 正文
  • 贵州省中医医院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葛从军 时间:2013-05-22 10:27:00
  • 核心提示:  医院简介  贵阳中医一附院(贵州省中医医院)成立于1956年,1996年获“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甲中医医院。2012年,省卫生厅将“贵州中医医院”牌子

      医院简介

      贵阳中医一附院(贵州省中医医院)成立于1956年,1996年获“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甲中医医院。2012年,省卫生厅将“贵州中医医院”牌子授予该院。曾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贵州省“医德医风示范医院”、“贵州省五好基层党组织”、“贵州省高等教育优秀实习基地”等荣誉称号。

      医院在岗职工1100余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60余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8个,“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批共20人,“贵州省名中医”13名。拥有硕士生导师50余人、硕士155人、博士16人,全院编制床位1000张,科室设置齐全,诊疗设备先进。    

      近年来,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强化专科专病建设,促进了学科的壮大和分化,现拥有“贵州省肛肠病医院”、“贵州省针推医院”、“贵州省脑病医院”、“贵州省骨伤医院”、“贵州省中医眼底病诊疗中心”、“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诊疗中心”。有国家重点专科3个,建设项目共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8个;贵州省第一批中医药临床重点学科3个。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当年到医院为“贵州省中医医院”揭牌时指出:医院要继续发挥好医疗、教学和科研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积极探索,把中医院建设成为融医疗、保健教育、保健预防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把大医精诚理念、仁心仁术、良好的医德医风融入到医院的每一个医疗行为、每一个工作环节中。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中医内分泌学

      中医内分泌学(内分泌科)建于1992年,1998年被批准为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专业,2007年成为全国甲状腺疾病重点专病建设协作组组长单位,2009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目前该专业在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2年被批准为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诊疗中心。拥有一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临床实验室和一个科研实验室。

      学科是全国多个中医内分泌疾病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的牵头制订单位,始终以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专科建设核心,以研究、解决临床疾病疑难、突出问题为学科建设核心,尤其重视以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内分泌疾病。在甲状腺疾病方面,对难治性瘿病(难治性甲亢),瘿病眼病(甲亢眼病),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疾病以中西医结合方法为主的长期研究结果,推进了疗效和安全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作为全国牵头单位,所制订的疾病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正在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系统推广应用。在消渴病(糖尿病)方面,尤其擅长以中西医结合特色疗法和自制院内制剂防治血管病变(包括心、脑血管,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足病等慢性并发症。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胰岛β细胞等方面也颇具中西医结合特色方法,疗效良好,深得患者赞誉。在其他内分泌疾病防治方面,均有较好的研究和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科研方面,学科以甲状腺疾病治疗难点研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治研究和胰岛素增敏及胰岛β细胞保护再生作用研究为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5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重点专项基金、省长基金等科研专项资助近20项,并与英国、瑞典等大学合作开展科研;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2个国家新药开发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中医脑病学

      中医脑病学始建于1983年。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中风病)项目建设单位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头痛”、“眩晕”协作组成员,200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专科及重点学科,2011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同年建立贵州省脑病医院。目前拥有省级名中医1名,省政府津贴获得者1名,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名,教授5名,硕博比例为50%。

      学科临床特色:以先进的现代诊疗技术、规范的中医治疗方案、精湛的中医特色技术、完备的抢救及康复治疗设备、专业的护理康复等措施,在治疗脑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在中风病(脑梗塞、脑出血等)治疗中,充分采用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如超早期溶栓、气管切开机械辅助呼吸、显微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等,同时发挥中医药、苗医药优势,采用中医特色疗法(如醒脑阴阳透刺法、督脉刺法、吞咽障碍针刺法、穴位贴敷、阴阳平衡点穴推拿法、苗药、砭石疗法等),康复医师、卒中护师、心理治疗师等全程介入干预,极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显著降低了病人肢体瘫痪、失语、吞咽障碍等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形成了一套从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规范化综合治疗方案,极大地降低了中风病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且治疗费用低。学科还在三叉神经痛、眩晕、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科常见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中医治疗优势;对面瘫、小儿抽动症、脑供血不足、中风后吞咽障碍和言语障碍、病理性神经痛、偏头痛及紧张性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可单独采用中医特色治疗技术,达到显著改善症状或治愈的效果。

      学科有3个稳定研究方向:1、中医药(苗医药)、针灸防治中风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①中医药(苗医药)论治中风病方法学的研究,②中药(苗药)防治中风病的药物筛选及机理研究);2、针灸防治头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3、以督脉论治脑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2项,省长基金2项,省科技厅联合基金6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23篇,专著1部。

      中医肛肠病学科

      中医肛肠病学科始建于1957年,曾经拥有彭显光等中国著名中医肛肠病学家。2012年通过国家中药管理局评审成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十二五国家重点专科”、“十二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是目前全省肛肠疾病治疗中心、全省肛肠专业学术交流中心、全省肛肠技术支援中心、全省肛肠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省肛肠专业学术研究基地。学科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20人,50%以上的科室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梯队合理。

      学科在治疗肛肠疾病方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将中医传统手术与微创外科技术完美结合,总结整理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先后研发出了疗效独具的“蜂珍膏”、“宁痔洗液”等多种专科用药,大大缩短了患者术后创面的愈合时间,充分发挥了中医药治疗肛肠病的优势,并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

      在科研方面,多年来学科承担或参加了大量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近5年来,发表SCI检索英文论著2篇,在《中医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几十余篇,国内外学术会议投稿收录20余次,大会发言10余次。截至2012年,本学科在研或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0余项。

      针灸学

      针灸学(针灸科)创立于1985年,2006年针灸推拿学科被贵州省教育厅遴选为省重点学科;2008年针灸推拿专业成为第三批全国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针灸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同时《实验针灸学》课程成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10年针灸推拿学科团队获省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称号。拥有两名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和高级职称人员16名,28人的学科团队硕博比达到75%。获得国家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1个。

      学科临床特色:采用特色中医诊疗技术(针刺、艾灸、耳针、头针、推拿按摩、火罐、三伏灸、中药热奄包、穴位注射、简易穴位埋线、苗药熏蒸、腕踝针、浮针、腹针等),结合中西康复理念和现代医学康复器械,在干预人体亚健康状态、中医慢病调理和康复、颈肩腰腿痛等各种疼痛性疾病、骨性关节炎、面瘫、小儿脑瘫、中风后遗症等具有明显的预防优势和显著疗效。并自主研发“三伏灸膏”、“面瘫膏”、“健骨养筋膏”等外用敷贴膏等,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学科。

      近5年,学科承担科研项目11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编写教材、专著18部,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其他厅级科技奖8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学科还与英国曼切斯特城市大学、索尔福特大学互派访问学者、接受留学生临床见习、实施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有两门省级精品课程。

      眼科

      眼科是医院建立最早的学科之一,其中眼底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眼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科室开设床位60张,现有医师9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硕士研究生7名,专业护理人员15名,人才梯队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学科负责人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贵州省首届名中医”。

      学科确定了三个研究方向:一是眼底病中医证候规律及论治研究;二是养阴生津法在眼表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三是中医调控眼压对视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目前开展有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眼周涂搽、中药电离子透入、眼针、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主要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底病,以及干眼症、角膜浅层点状角膜炎等眼表疾病。中药的内外兼治,临床中取得了较佳的疗效,“石芍护睛胶囊”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专题报道了眼科眼底病中医诊疗概况。学科近5年承担有贵州省省长基金等科研项目17项,发表学术论文21篇。是国家“十一五”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与《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编写单位,“十二五”国家行业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副主编单位;《中医眼科学》是校级精品课程。

      苗医学科

      苗医学,是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祖国传统医药也是中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事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苗医学以其独到的的理论和特点而自成体系,民间亦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一说。苗医学科是集苗医、针灸、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苗医苗药治疗慢性疼痛重点研究室”,是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和苗医药治疗方法特点的优化组合,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和积累,因临床特点突出、疗效显著、影响深远,在省内享有盛誉。

      学科治疗重点涉及以下几类常见疾病:一是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瘫、坐骨神经痛、头痛、眩晕、中风偏瘫、失语、痴呆、失眠、多发性硬化、帕金森氏病等的康复治疗;二是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骨质疏松、外伤性损伤;三是内科、妇儿科疾病、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炎症、呃逆、痛经、脑性瘫痪、内分泌紊乱等;四是近视、牙痛、黄褐斑、肥胖症。采用独特的弩药针疗法、角罐法、隔药火疗法、刮痧疗法、苗药熏蒸疗法、玉杵点穴疗法、针刺、灸法、针刀、穴位埋线、走罐法等进行康复治疗。尤在针灸减肥、中风恢复期、颈椎病、腰腿痛的苗医针灸康复诊疗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预防医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建设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第三批试点单位,学科以中医预防为研究重点,在贵州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学科按照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和理念,提供以下特色服务项目:

      体质辨识:针对不同的体质辨识对体质异常的人进行平衡膳食、运动养生、睡眠保健、起居情志等进行指导,达到为每个人提供全面调理健康状态的服务;

      养生咨询:根据不同的个体健康状态,提供不同的养生建议,专家将在体质辨识的基础上,提供个体化因时因地的中医养生调理和疾病预防方案;

      心理测量:从个体的智力、能力倾向、创造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描述,说明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可以为心理咨询或治疗提供参考。帮助人们查明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辅导、咨询或治疗。

      传统疗法:开展中药蜡疗、刮痧、脐疗、中药贴敷、保健膏方、调养药膳、足疗药方、小儿捏脊、平衡竹罐、音乐疗法等内养外调中医特色项目。

      学科整个学术队伍的人员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结构合理,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5年来,学科完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论文20余篇。

      中医护理学科

      中医护理学科有高级职称3名,副高职称6名,中级职称22名,硕士研究生4名。2011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培育学科”,201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

      学科注重中医护理学学术研究,注重护理理论与临床护理共同发展,注重教学创新与改革,将科研、教改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促进临床、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多年来坚持对全院中医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护理理论、技能的培训,使全院护理人员均能运用中医护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每年均承办为全省各级中医院护理人员培训中医护理知识的更新学习班,在省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行列。未来的3年,学科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中医护理重点学科,组建了一支综合实力较强的集中医护理教学、临床、科研一体化,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结构梯队合理的学科队伍,并在中医老年病护理,中医糖尿病护理,中医护理教育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科研究方向为中医老年病护理学、中医糖尿病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3个方面。近几来,承担科研课题20余项,科研成果5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了全国腰腿病及脾胃病中医护理方案的编写。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科建于2001年。现已建有心理门诊、心身疾病门诊、失眠门诊、基础心理学教研室、临床心理学教研室、基础心理实验室、中医心理实验室、网络心理实验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科主要依托专业“应用心理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是贵州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心理学硕士点获得批准并开始招生。

      学科以中医心理学应用及常见心身疾病研究为主线,形成了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研究;2、中医心理治疗研究;3、中医心理学文献研究;4、中医治未病研究。对中医心身疾病、中医心理疾病的诊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5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长基金、省科技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教育厅等科研专项资助20多项,发表相关研究文章100多篇。主编、参编了《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身医学概论》等教材。《中医心理学》、《心理治疗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为院级精品课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