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青海路名医特诊部是岳阳医院的发源地,更是享誉沪上的“名中医摇篮”——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简称“五门诊”)所在地,其医学历史渊源流长,中医底蕴深厚。建国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中医药,先后成立一批中医机构,各科中医名家开始进入公立中医机构工作。1952年10月成立的第五门诊部,就是建国后国家开办的第一所中医医疗机构,为上海中医药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时值门诊部成立60周年华诞,经历了一个甲子的沧桑和发展,门诊部始终本着“立足静安、面向全市、放眼全国”的宗旨,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60年来,门诊部名医辈出,悬壶济世,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可谓蜚声中外、硕果累累。
名医辈出,源远流长
50-60年代“五门诊”曾汇聚了享有声誉的中医名家,如上海市中医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陆渊雷(恽铁樵和章太炎两大名家的高徒)、孟河丁派江南医界宗师之传人章次公、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程门雪、丁甘仁之嫡孙丁济民、内科名医严二陵(已故名老中医董建华先师)、张凤郊、庞珏;顾氏外科传人顾伯华;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石筱山和石幼山兄弟、佟氏伤科佟忠义;朱氏妇科第二代传人上海市中医学会妇科组组长朱小南及其女第三代传人朱南孙、陈氏妇科陈大年;徐氏儿科徐仲才;张氏喉科张赞臣、陆氏针灸陆瘦燕、杨氏针灸杨永璇、针灸名家顾坤一、黄羡明等;闻氏痔科闻茂康;眼科唐亮臣等沪上各科中医名家。1954年、1956年门诊部两次向本市新成立的中医机构输送中医专家29人,其中主任级医师21人,被中医界同道誉为“上海名中医的发祥地”及上海乃至江浙“名中医摇篮”,开办20余年来,创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特色专科和治疗方法。
1976年1月,“五门诊”与上海市推拿门诊部合并为岳阳医院。80年代的五门诊,加强了中医内涵特色建设,设置了专家门诊、专科门诊、膏方门诊、推拿夜门诊等,其中石氏伤科、朱氏妇科、沈仲理女科的病人之多万人空巷,挂号队伍蜿蜒至南京西路,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值得一提的是,门诊部积极开设膏方门诊,并组织名老中医为中青年医师开设膏方处方用药的讲座,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医院系统中首家恢复开设膏方门诊的医院。80年代末期,青海路门诊办公室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集体”荣誉称号。90年代,上海市卫生局为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同意岳阳医院青海路门诊部开设特需门诊服务,医院与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合作,邀请学会专家出席应诊。
传承发展,追求卓越
随着时代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医疗健康保健的需求呈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单一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静安区将被规划为高质量生活居住区和高品味商业商务区的双高社区之际,门诊部提出了为双高社区提供“四个一”的高质量医疗保健配套服务,即“一流专家、一流设施、一流质量、一流服务”,力求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健康保健服务。
医院明确了青海路门诊部发展的功能定位:以特需医疗服务为主,兼顾基本医疗,把青海路门诊部建设发展成为一所与上海中心地域相匹配的上海市一流的名医特诊部,提出“名邸、名院、名医师;高质、高效、高品位”的服务宗旨。将青海路门诊部对外命名为“岳阳医院名医特诊部”,并再次广纳良医,妙手回春,延请凌氏内科凌耀星、朱氏妇科朱南孙、蔡氏妇科蔡小荪、石氏伤科石仰山、秦氏针灸秦亮甫等沪上名家以及上世纪60年代中医学院毕业的老中医专家。
200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心”,几经酝酿,最终落址于岳阳医院的青海路名医特诊部,力争在这个具有深厚文化渊源和人文底蕴的近代中医流派发祥地,继续通过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工作,再现海派中医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全国名老中医朱良春先生曾言:“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本在于临床,临床水平之高低在于疗效”。而上海近代流派临床传承中心正立足于传承“学术—临床—疗效”这一中医的生命线,体现出中医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努力。
特诊部名医济济,保持并发扬了中医传统特色。目前开辟独立诊室42间,拥有高级职称专家204位,其中省市级名中医23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5位,全国中医药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7位。每日来此就诊的人次达千余人,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伤、针灸及推拿各科,外省市慕名前来就诊的病人达20%以上,中药饮片使用率达83%,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占7~8%(部分含药物和非药物共同治疗)。这里每年开展的冬季膏方服务更是享誉沪上,供不应求,可谓“上海一景”。在广大患者的心目中,“五门诊”是原汁原味中医的代表品牌;在国内外医学舞台上,“五门诊”已经成为展示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的窗口。
踵接先贤,光大岐黄
(一)加强中医文化建设,继续保持引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魂”之所居。中医学植根于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千百年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良药苦口”喻之“忠言逆耳”,多少年来成为中国百姓的修身名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也早已成为超越时空的道德标准。
医院积极倡导“团结奋进,追求卓越”医院精神,“精、勤、仁、信”院训以及“关爱生命,敬业奉献,中西合璧,追求卓越”等核心价值观,尤其重视中医药文化在广大民众中的传播,每年定期举行科技文化节,展示“中医膏方”和“冬病夏治”中医特色传统,目前已成为医院两大特色品牌,享誉沪上。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膏方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以及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医院将积极更新文化观念,继续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力争为传统中医文化注入丰富的现代文化内涵,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二)营造中医文化氛围,扩大岳阳品牌
特诊部在装修、装饰及布置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中医文化特色,如五、六十年代门诊部中医名家照片陈列及文字介绍、中医推拿、妇科、针灸及外科中医流派介绍陈列、部分流派脉络图展示等,并建立了中医推拿陈列馆,上墙陈列许多体现中医文化精髓的专家字画等。特诊部还开设了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和科普教育专栏。根据不同季节介绍中医药基本知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知识、方法和观念,营造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
特诊部通过系列环境氛围打造,融合体现了岳阳中医人文关怀的院训、院歌、服务理念和中医诊疗服务流程,充分展示了悬壶济世、仁心仁术、大医精诚、普惠百姓的岳阳精神,扩大了岳阳品牌。
(三)凸显中医文化特色,强化专病专科
特诊部中医特色鲜明,注重名老中医独特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研究,为传统特色疗法的继承与运用搭建平台,并且已完全将其融入了与之相呼应的重点专科群的建设之中,这些专科群优势突出,错位发展。目前拥有国家中医重点专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0个、上海市中医优势专病专科5个。许多优势病种,包括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痛风、胃食管反流病、不孕症、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中风、耳鸣等,疗效已达到国内和上海市先进水平。
特诊部在做好中医文化继承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实施“名院、名科、名中医”和“中医院进社区”的发展战略,提升中医药技术水平,服务广大普通百姓。今年我院朱氏妇科、丁氏推拿、陆氏针灸、夏氏外科依托岳阳数代医家的临床积累和积淀,凭借长期良好的临床声誉及社会影响力,成功入选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在今后的三年中,将以流派基地和名中医工作室建设为抓手,加强特诊部专病专科建设,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打造群众影响广泛的中医特色流派,造福现代民众。
(四)弘扬中医文化精髓,造就人才队伍。
医院领导充分认识到优秀的中医人才是中医医学实践进步的主体。弘扬中医文化是强化中医专业队伍的需要,只有弘扬中医文化,才能使广大中医人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医学的科学本质所在,才能自觉地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临床活动,并坚守中医阵地。
医院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计划日臻完善,依托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心、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及上海市名老中医工作室的等各类中医传承项目的建设,积极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了“下游”的中医传承型研究生培养、“青苗”计划;“中游”的流派继承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及医院中青年名医等培养计划;“上游”的终身教授、上海市名中医乃至全国名老中医的建设项目等,形成了上、中、下游不同层面、逐级递进、有序衔接的人才培养链。
(五)继承中医文化传统,普及养生保健
中医文化在养生保健和“治未病”理念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中医思想在现代医学中日益引起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的变化,疾病防治重心的前移,特诊部秉承传统的中医精髓理念,将一如既往始终致力于发扬中医药特色,恢复中医药传统的治疗方法,以临床专科重点病种和技术优势为依托.提倡多科室的联动协作和多种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开展了中风病、颈腰椎病的防和治;乳房病的预防和保健;卵巢早衰的防治;冬病夏治的哮喘敷贴;冬季膏方养生保健等中医药物和非药物结合的预防和治疗模式,既促进了门诊部医疗业务的拓展,又有效延续了治未病服务的价值链,形成了我院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文化品牌。
总之,上海是祖国对外交流的窗口,繁华的南京路又是上海的代表窗口,上海岳阳医院名医特诊部则是是展示上海雄厚中医技术力量的窗口,因此,通过上海看中国,透过特诊部看上海中医。特诊部拥有一流的医疗、服务和环境等多种独特优势,岳阳人将努力继承和发扬“名中医摇篮”这一品牌优势,并不断赋予她新的时代内涵。恪守“以天下人的健康为己任”的宗旨,全面展示岳阳人济世为民的博大胸怀。
“普济有仁心,太和养颐福”。岳阳人愿以自己不懈的努力继续发展中医药事业,让天下人赢得健康和福祉,让中医药事业不断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