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前身是连云港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58年6月。1988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苏省连云港中药学校,2004年3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同时增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
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11所重点中等中医药学校之一,客观中肯的说,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江苏的卫生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不少该校学子活跃在江苏各级医疗战线上。
校园杏林芬芳
中医理论融入校园建设
学校新校区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占地468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按6000人进行规划。以中医“阴阳”“五行”、“归经”的理论为指导,开展园林景观规划和建设。
徜徉在校园里,你会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氛围。无论你是走在校园的主干道中府大道上,还是流连在以乾坤太极为池底图案的大型喷泉边,还是在实训楼玉竹楼前欣赏两株玉竹,就连学校的食堂都以茯苓来命名,一草一木都离不开中医中药,时刻提醒着你这是一座中医药院校。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宋利华介绍,因为学校是中医药学校,所以一定要突出中医药的文化,学校规划的时候就考虑到校园中医药文化的建设,整个规划中通过“意”与“形”将中医的“阴阳”“五行”,中药的“君、臣、佐、使”,针灸的“经络”等理论都渗入建设。通过积极打造文化校园,让文化提升素质,以文化挖掘内涵,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传承中华医药传统文化,提高师生的人格和涵养。
校园两边的门牌,“开”字形,象征办学要开放性、包容性,职业学校非常重视与社会的接轨,和企业的接轨,和用人单位的接轨。
宋利华介绍,中药理论如何体现校园中呢,中药体现在楼宇的命名上,中药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运药如用兵,四个功能,各自的摆布非常重要,所有的建筑名字就是一个方子,天王补心丹,方子加减,用十几味药。君药是远志,臣药就是益智楼,玉竹楼,其他楼是佐使功能的。方子里面有十几味药,就把十几座楼宇的名字给解决了……
学校氛围彰显“美化”、“文化”。新校区整体为四方形,坐南朝北。在学校北门主入口处打造乾坤太极喷泉,寓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植物和雕塑做成的“文明、求实、勤奋、成才”的校训相呼应。在行政楼两侧绿地建有文化长廊,弘扬古代医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雅量,和“洋为中用”、“衷中参西”之胸怀,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专业特色和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
按十二经脉中穴位名称命名道路(如:中府大道、秉风路、承山路等),自拟方剂,以中药来命名建筑(如远志楼、玉竹楼、茯苓园等),依君、臣、佐、使配伍,养心、安神、行气血,寓意学校健康和谐,蓬勃发展。路桥、楼宇的命名与园林景观相映成趣,师生在校园中工作、学习、生活的同时感受到中医药文化,以达到身心同健效果。
校园环境体现“绿化”、“香化”。学校依照五行(木、火、土、金、水)和方位(东、南、中、西、北)打造五色(青、赤、黄、白、黑)园林。结合校园五行方位与五色园林,在东、南、中、西、北设置五常雕塑,弘扬“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传统文化。在植物配置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在香味的搭配上,一定时期内确定1~2种芳香植物为主要的香气来源,并控制其它芳香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避免香气混杂,形成与云台山相呼应的“四季常开之花、八节不绝之果”的宜人景色。
突出特色 中药、护理是品牌
江苏中医药教育本科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是研究性大学。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是职业技术学校,立足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学校面向江苏省招生,开设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分析技术、药学、药剂设备制造与维修、康复治疗技术、护理等9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及护理、中药、制药技术3个中职专业。其中,高职中药和高职护理专业均为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高职中药为省特色专业,高职护理为省品牌专业。
品牌就是质量的保障,特色就是稀缺的资源,正因如此,学校的招生相当好招,目前学校主要招收的是高职五年制的,初中毕业生在校读五年,按照大专毕业,此举也是为了让初中毕业生不走独立桥,而走立交桥,缓解高中热。近几年来,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的招生规模维持在1000人左右。
宋校长介绍,该校招生工作在全省卫生类高职校中,录取分数年年排在前列,学生主要看中的是该校的就业好。他说:“职业教育就是动手,我们的学生今后岗位就是动手操作为主,而不是以理论为主。我们的学生就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医疗单位,就是培养的护理人员,到医院为主,中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到企业去,去做一线技术工人,我们这个定位非常明确,学生培养技术能力,能操作现代化的设备。”
实训基地着重“药化”、“产业化”。学校以一园(药用植物园)、二景(广场核心区、河桥两侧风景区)、三馆(图书馆、校史馆、中医药博物馆)为建设亮点,将药用植物园、中医药博物馆等教学和实习基地作为旅游资源和科普资源统一进行开发,使整个校园成为科普结合游憩的园地。学校积极建设中药饮品厂和中药试制平台,设备配置以领先或同步于国内目前大多数医药行业为原则,最大限度地真实显现药厂以及质检部门等实际工作场景和岗位的要求,服务地方百姓,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并最终使中医药文化得到更广泛的宣传。
正是因为注重实训,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学校在各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校选手成绩斐然,共有7名选手代表江苏参加全国护理(中职组)、中药传统技能、工业分析检验项目(中职组)三个项目竞赛,共获2金、3银、2铜。
学校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把传统文化精髓引进课堂、渗透到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狠抓社会实践教育。学校充分依托专业优势,建立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充分融入医药、护理特色,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了七大系列活动,如雷锋月服务篇、环保绿化篇、无偿献血篇、红十字服务篇、尊老爱幼篇、关爱残疾人篇、社会公益篇等。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学生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志愿者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抗震救灾、心理咨询、医疗服务、爱心助孤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新闻媒体报道。
实施人才兴校战略
加强内涵建设
学生在各级大赛中取得成绩的源于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不断提高学校内涵建设水平。
近年来,学校加大力度、骨干引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方面用活、用足用人政策,采取考核进编、人事代理、协议工资、外聘兼职等途径引进不同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各类高学历急需人才,特别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和具有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积极邀请国内大学教授来校任教或开设讲座。继续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临床一线去锻炼,参加实训基地建设、参加药厂在实训基地的中试工作。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努力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不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2012年学校安排50名老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新课程、技能大赛、重点推进工作培训。安排31位教师参加市级信息化能力、骨干教师培训。组织110余名教师暑期下临床、下企业,深入一线锻炼技能,与生产一线无缝对接。在省、市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程“五课教研二课”评比活动中,3名教师获得“示范性课”、“研究性课”;在全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1名教师获三等奖;在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1名教师获二等奖,1名教师获三等奖。
加快了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名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科研工作室”。继续做好江苏省医药卫生教科研中心组工作,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充分利用省医药中心组组长单位平台、省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平台、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平台,做好教学和科研的攻关。2011年累计推荐21个项目参加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医药协作委员会、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委员会等的课题申报。11项课题获得了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等部门的立项。3项获得联合院教学成果奖。1项科研成果荣获连云港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级课题开题。
在内涵建设方面,重视专业建设与专业调研,在科学制定学校“十二五”规划基础上,制定了相关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分规划。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资源共享。学校组织召开实训基地建设和技能鉴定项目组会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江苏德源药业提供中试服务。新校区中药饮片厂、制剂实训工厂也将逐步投入使用。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新模式,拓展校企合作范围和领域。成功与扬子江药业、苏中药业、苏州海王星辰药店、江苏九州通药业开展校企合作班。海王星辰健康药房与北京同仁堂文化在校园内建设实训场所,做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完美对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