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湖县中医院创建于1978年11月18日,县属事业单位,1995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2003年,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浪潮在祖国大地掀起,医院被当地政府列为首批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外部形势和中医院自身生存困难的现状,最终将一所具有20多年历史,曾经为地方中医药事业和人民健康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医院,经过竞价拍卖划归到了民营医院的行列。
212名具有事业编制的干部职工,不管情愿不情愿,“改制”改变了过去的一切。医院生存的困惑,医疗市场竞争的残酷,职工对“民营体制”忐忑不安的心情,社会对民营医院“另样”的目光,政府从此不再对医院的投入,中医院何去何从?
员工节凝聚人心搭建舞台
2003年6月26日下午,一场拍卖会将医院推向“民营”。7月1日那天,员工凝重的表情,迟疑的目光,机械的步伐来到曾经熟悉的岗位,没有欢声笑语,一片茫然,从那天起,他们再也不是事业单位的一员,医院再也不是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有人调进其它公立医院,有人打报告提前退休,医院的未来到底如何?
医院院长耿曙光说:“我无法忘记医院改制后资方接手的第一天,一个个同事的神情,堆满了无奈、无助、无望,他们需要什么呢?资方在协议上写明:工资是有保障的,还会有奖金;绩效是要考核的,但不会辞退员工;硬件设备高端先进,过去的医院无法媲美……职工们所担心的是前途未卜的命运、社会价值、归宿感、使命感等,如何再次让员工有“家”的感觉,有向心力,成为了一个命题。”
当年11月份,入院病人日渐增多。11月16日那一天,历史上第一次日住院人数达到100人,还是那所医院,还是那些人,却创造出过去不可思议的业绩。“100”是团队的力量,院部立即研究决定将11月16日确定为“员工节”,以后每年组织相关活动。
2003年第一个员工节在“我为医院自豪,医院为我骄傲”的主题中开场,一场未经任何彩排的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晚会将活动推向高潮,所有员工的脸上都绽放出笑容笑。医院破天荒给每位员工发了200元钱。11月16日,对别人而言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中医院人而言却是不同凡响的一天,“员工节”一个响亮的称号,从此走进每位员工的心中。
最初“员工节”的创意是从精神层面弘扬一个团队,释放一份情怀,让员工感受到一份温暖。往后的员工节渐渐成为了一种载体,一个抓手,员工节的主题与医院发展相契合,逐渐提倡员工打破“铁饭碗”意识,树立服务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第一届员工节的主题是“我为医院自豪、医院为我骄傲”,是庆祝、是鞭策、是鼓励,但更多的是企盼。这半年,抓医院环境改造、引进专家人才、开展对外合作,努力为医院发展搭高平台,搭大舞台。
以后每届员工节都围绕医院建设发展创新主题,有了团队,更需要归属感,第二届员工节的主题是“家·文化”。有一位“家庭”成员不幸患上了肝癌失去了生命,全体员工自发慷慨解囊助困;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特殊、特困员工援助行动计划,延伸出“关注民生”服务举措,开展送医送药下乡,进社区义诊、健康宣教,关爱特困病员、弱势群体健康服务优惠行动计划,关心员工,关怀病者,通过公益活动,树立了口碑。
2005年的员工节主题为“服务·发展”。2006年突出强化医疗服务文化建设,在“创业·发展·和谐”为主题的员工节活动引导下,以服务细节为抓手,全面推进医疗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生命大事,必做于细”贯穿到员工的每一项、每一次服务过程中,中医名家经典警句、中医养生、防病的知识、健康教育处方以及医院编写的医护人员哲言印制成卡片发放,进一步造浓服务文化氛围。在贯彻执行中,采取社会参与评选和医院组织考核考评相结合,开展“我喜爱的病区、“最佳医护、药剂、员工”、“月服务明星”社会评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医疗服务工作人性化服务建设。
2007年,“自立·图强”的员工节活动成为贯穿全年的工作核心,比服务,比质量,比效益,比贡献,成为医院每个员工的实际行动。这一年,员工开始拿到比公立医院还多的奖金;中层及以上干部分批外出参观、学习、考察。
2008年,医院提出了“服务好,技术要更好”员工节的主题。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建立师承教育体系;加强与三级医院交流、合作;出台《人才宣言》,倡导“人人是人才、岗位成才”的人才观;一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加入了这个县级“民营”医院建设的行列;这一年高调举办30年院庆活动,出版了院志。
2009年开展“从制度型医院走来”的主题活动年。开展文化论坛,征集院徽、院训、精神、制定员工手册、编辑院报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活动,筛选并确定“团队、博学、敬业、创新”为院训,“秉承传统文化,坚持突出中医特色,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化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医院发展战略,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统领“双轮”战略奋斗。2010年,中医院人正视现实,不安现状,继续选择能快则快,能好则好的发展战略;这一年将中医特色建设列入年度工作重中之重,以高分通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审。
2012年的员工节主题是“成就发展梦想·幸福和谐员工”。它所诉求的是用发展创造幸福,用幸福衡量发展。自此,建湖县中医院从员工节出发,完成了医院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第一次顶层设计:和谐团队、幸福员工;品质医院、患者至上。员工节文化成了他们独树一帜的医院发展文化。
员工节文化凝聚了人心,医院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自此,医院搭起了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大舞台,营造了“以人为本”服务患者的“软环境”。
找准定位 保持中医优势
面对改制后没有政府投入、扶持,医院经营层,立足于医院实际,确立了以提高社会、经济二个效益为中心,保持中医优势,走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大力营销,广泛宣传,高薪引进人才,购置先进设备,改造医院环境,提升服务质量等一张张“牌”的出手,民营医院体制、机制灵活和市场适应性强的经营作用开始显现。
中医院人始终相信不管姓“公”,还是姓“私”,只要坚持服务不走样,坚持发展不动摇,社会一定会接受你、认可你,中医院也一定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十年来,医院坚持“民在心中,医在德上,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宗旨。“秉承传统文化,坚持突出中医特色,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化的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发展战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业务发展突飞猛进。从2003年改制时212名员工、5个病区、120张床位、700余万元净资产、1200余万元年业务收入、门急诊9.8万人次、入院2430人次、手术1200台次、实际病床使用率48%,发展成如今拥有336名员工、11个病区、330张床位、超亿元固定资产、1.1亿元年业务收入、门诊超过20万人次、住院1.5万人次、手术5000余台次、实际病床使用率107.8%的中医特色浓厚,现代医学快速进步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人才高地彰显实力。2003年6月,医院有高级职称18名,中级职称52名,大学本科学历人员60名。到2012年10月,高级职称48名,中级职称75名,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08名,硕士研究生10名,省“333工程”人才2名,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市“135工程”人才4名,市“111工程”人才6名,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1名,市“名中医”3名,从人才的高度向厚度发展,彰显医院实力。
中医文化创新发展。中医院要发展关键靠中医特色,而发展中医院首先就要坚持中医特色。医院多年来一直把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作为首要目标来抓,致力于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扬。落实“三名”(名医、名科、名院)建设措施;制定和实施中医药文化繁荣以及惠民工程方案;按照中医医院环境形象设计要求,对院内环境进行渲染,积极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县城主要干道都有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标语,使“民在心中,医在德上”的医院精神深入人心;建立师承教育体系,进行多层次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各层面的中医合格人才;开设省知名中医专家门诊,举办省、市继续教育项目;开展“冬病夏治”、“中医膏方节”,引进中药颗粒剂,中医诊疗设备等;承办“中医江苏行、健康你我他”,“中医中药中国行专家巡讲”,《新农村卫生保健》图书发行等活动;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设立体质辨识门诊;对重点专科中的优势病种,治疗方案不断优化;推行中医护理;设立“中医特色技术服务区”等等,无不体现中医院姓“中”这一思想。
伴随员工节的十年,内涵建设从不离“中”。2008年成为江苏省中医药局中医“治未病”重点试点单位;连续成功举办四届膏方节和冬病夏治活动,膏方服务人次今年将突破1500人,冬病夏治服务人次近6000人次,将中医药发展推向高潮。
设备投入赶超一流。改制时,医院基本上没有一台像样的大型设备,即将报废的二手CT、B超、胃镜、生化分析仪等是医院的全部家当。到目前拥有DSA、核磁共振、高压氧舱、螺旋CT、DR、数字胃肠机、全自动生化仪、内窥镜、呼吸机、血透机、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各类中医诊疗设备等大中型医疗设备百余台(套),设备资产达5500万元,处于本市中医医院领先水平。
重点专科助推发展。十年来,新创建5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目前拥有8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重点临床专科建设单位;成立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脑血管病研究中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建湖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
科研教学成绩斐然。出版学术专著10部,其中《新农村卫生保健》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奖一等奖”,发表论文400余篇,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省厅(局)科技进步奖2项,市政府科技进步奖11项,县政府科技进步奖17项;创建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合作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技术协作医院、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合作医院。
憧憬未来 期待扶持
医院的业务收入超亿元,近乎翻十番,社会、 医院的业务收入超亿元,近乎翻十番,社会、效益指标进入江苏省县级中医医院先进行列,是盐城市县级中医医院的排头兵,在苏北地区名列前茅。
耿曙光院长介绍,建湖县中医院近十年发展历程充满了酸、甜、苦、辣,如果没有员工节这个平台的医院文化支撑,中医院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可能不会走得更远。
医院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改革是和当时经济发展状况和医院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但走得太辛苦。2003年中医院改制,一方面是社会上医院改制大潮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想通过产权改革,盘活原有资产,减少政府财政支出,优化整合医疗资源,推动医院发展,可配套的路径没有。中医院人坚持自己姓“中”,继续承担着建湖县中医药发展事业,但境地两难,甚至处于尴尬之地。
耿曙光认为,保证公立、民营医院共赢发展,应该有一个政策的顶层设计。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它们向老百姓提供的都是公共产品,只要按政府规定的价格标准向消费者收费供应,政府应该一视同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同等“国民待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