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的手术是最多的——专访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李元峰
5月21日上午,见到李元峰院长的时候,他正站在医院门口的门卫室——四川省人民医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旁边,跟身旁的人交代着什么。不远的另一边,是用木板和彩条布搭建的临时病房,病人已经被转移到病房里。
地震发生10天来,李元峰一直在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了解到他曾两次为抗震救灾捐款,记者就这个问题向他核实时,眼里布满血丝的李元峰说,我捐的目的是想唤起更多的爱心,如果今后需要,我还会捐。钱是身外之物,多献一份爱心就给灾民多一份安慰。
《当代医学》: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医院进行了哪些部署?
李元峰:5月12日下午4点,我们医院的八个工作组,一个指挥部,一个领导小组就已经进入工作状态了。指挥部就在这里(他指了指医院大门口的一间门卫室),领导小组由50多人组成,是建院以来成立的最大的一个临时机构。同时我们还成立了心理干预小组,这个小组一直工作到现在,病人非常满意。
我们做了预案,把病人的分流,传染病的防治,以及病人手术治疗的法律程序都在预案里做出了规定和要求。想到可能会有大量的手术,我们组织了30个手术小组,每个手术小组5个人。后来这150个手术医生一天两班倒,全天突击手术,从12日晚上一直做到16日,手术突击非常及时。
前期的充分准备和部署为后来救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当代医学》:救治过程中有什么困难?
李元峰:主要是设备比较缺乏,呼吸机、麻醉剂,还有监护仪、照相设备都特别需要,虽然救灾办、红十字会给解决了一些,但还是远远不够。
还有一个问题。进驻到医院的伤员,有些陪伴多的十几个,少则两三个,这些人都要有医院提供食宿,这对医院的压力太大了。还有些已经可以出院的人,但是因为没有家,没有家人,即使出院也不知道往哪儿去。这些人的安置问题,也要尽快解决。不然肯定会影像我们的治疗工作。
《当代医学》:医院有没有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
李元峰:我们至今共收了20个气性坏疽的病人,都得到有效治疗,没有出现一例交叉感染的情况。
每一位病人在进入医院大门之前,都要进行消毒。我们有专职的消毒小组,到每一辆车上检查是不是有传染病,特别是气性坏疽。如果伤员有疑似传染病,就通过另外一个渠道,单独进入为灾区伤员特设的传染病病房。
我们的专家组经过研究表明,对于急性坏疽病人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进行高压氧治疗。因为气性坏疽是厌氧菌,在饱和氧的状态下,它就会死亡。我们从前天开始做,效果非常明显。对灾区传染病病人进行高压氧治疗,我们医院是第一家。
《当代医学》:对于救治工作,您有什么建议?
李元峰:现在地震已经过去七八天了,政府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灾区传染病的防治上,因为过去了这么长时间,很多传染病都有可能发生。分流关口应该前移。第一个分流关口应该放在灾区前线,不要让有传染性疾病的伤员进入到人群集中的大医院,避免给其他病人、伤员造成危险。
从灾区过来的很多伤员已经进行截肢处理,他们的后续治疗,比如安装假肢等,需要很大一笔钱。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重点考虑,早做安排。
《当代医学》:到目前为止,医院收治了多少病人,做了多少台手术?
李元峰:到现在为止,收治了1800多名伤员,做了1000多台手术,(注:截至6月11日,共收治伤员3764人,手术2116台)在全市所有的医院中是最多的。
《当代医学》:在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中,有哪些让您感动的事情?
李元峰:让人感动的事情太多了。
我们头一天晚上投入抢救的医务人员达1500多人,一直坚持到现在,没有一个人愿意休息。我们的干部、专家组天天住在医院,保证了每一个病人的治疗和安置。其实医院职工的房子也不太好,都是砖木结构,他们自己也需要防震,但是没有一个人说家里困难。
有40多位医务人员累倒、病倒、晕倒在岗位上,震后前三天就有29人得病。有的人昏倒了,醒来后继续工作,拉都拉不回去。
有一名护士,叫陈晓泸,当时她已经有孕在身。在地震发生疏散病人的时候,她连续背了三个病人下来,当天晚上就流产了。到了第二天,仍然到医院上班,一点都没有休息。
震后第二天,有很多医务人员给我打电话,说要捐款。到第三天,我收到的要求捐款短信接近一百个。我们在三天前把捐款箱放在了门诊门口,捐款的人除了医务人员,还有老红军、住院病人,甚至一些从家里赶来的离退休医务人员,两个小时内,捐款68万元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