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医经验 > 正文
  • 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经验--益气升阳除脾湿 升清降浊止眩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6-19 08:45:31
  • 核心提示: 牛某,男,43岁,2014年10月28日初诊。主诉头晕沉近1年,脑鸣,中午12时左右甚,睡眠不实,多梦,凌晨2~3时醒后不能再睡,眠不解乏,胸中有气不足感,双手臂外侧及双足内侧胀痛,腰部不适,目干涩昏

       牛某,男,43岁,2014年10月28日初诊。主诉头晕沉近1年,脑鸣,中午12时左右甚,睡眠不实,多梦,凌晨2~3时醒后不能再睡,眠不解乏,胸中有气不足感,双手臂外侧及双足内侧胀痛,腰部不适,目干涩昏花,周身乏力,喜卧,情绪低落,多思虑,左胁痛,少腹肠鸣,大便溏,1日3~4次,量不多,小便清长,面色略白少华,舌胖大,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滑稍数。

        辨证:中气不足,肝郁脾虚。

        治法:益气养血,疏肝健脾。

        方药:五爪龙30克,西洋参(先煎)10克,炒芥穗12克,炒蒺藜12克,天麻12克,炒苍术15克,炒白术12克,炒山药12克,茯苓20克,泽泻12克,炒三仙(各)12克,当归12克,川芎9克,白芍12克,炒薏苡仁30克,夜交藤15克,炙甘草6克,生龙牡(先煎)各30克,生姜1片、大枣2枚为引。14剂水煎服,日1剂。

        茶饮方:太子参12克,绿萼梅10克,小麦20克,合欢皮15克,夜交藤15克,生龙牡(先煎)各30克,佛手4克,甘草1.5 克。7剂,开水冲服,1日2次。

        二诊:患者述服药后,头晕脑鸣中午11~12时尤甚,头重如裹,以头顶前额为主,四肢不适,腰部发木,黄昏始则头胀,目睛有泪,但仍干涩,入睡难,困倦稍微能寐,早醒,晨起腹痛肠鸣,晚餐后腹隐痛,周身乏力,左小指麻木,右肩疼痛,牙龈肿痛,午后足心热,纳可,大便2日1次,初成形,后溏软,神情焦虑,目光乏神,舌体胖大,质暗红,舌苔薄白水滑,脉虚弦滑。

        辨证:中气不足,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治法:益气升阳,健脾燥湿,温化痰饮,升清降浊。

        方药:益气聪明汤合四苓散意加减。西洋参(先煎)10克,五爪龙30克,蔓荆子12克,升麻12克,川芎12克,当归12克,僵蚕12克,炒蒺藜12克,炒苍术15克,炒白术12克,黄连8克,厚朴12克,茯苓20克,草豆蔻(后下)8克,醋元胡10克,补骨脂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片为引。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晨起头晕、脑鸣减轻,头顶前额头重如裹亦减,诸证皆有好转,目光已有神,舌体略胖大,质暗红,舌苔薄白,脉虚弦滑。效不更方,守方再进14剂,后随访诸症痊愈。

        按: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及汗出,甚则昏倒。《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有“上气不足”之说;《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更有“无痰不作眩” 之论,提出宜“治痰为先”。《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之理。

        本例眩晕为中气不足、痰浊中阻所致。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痰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因其兼证较多,治疗颇为棘手。路志正先生先施以益气养血,疏肝健脾之品治疗乏效;二诊时据其脉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辨治思路,辨为中气不足,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益气升阳,健脾燥湿,温化痰饮,升清降浊为法治疗,俾中气充足,气血旺盛,脾气健运,痰饮得化,清升浊降,则眩晕诸症自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