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24日,第三期“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心脑血管疾病专场)”在山东济南开讲,首届国医大师张灿玾和第二届国医大师尚俊德以及多位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专题演讲。200多位来自山东及周边省区二级以上中医院和三级以上综合医院有关科室中医师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由中国中医药报社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承办,江阴天江药业全程协办,凯宝药业支持。此外,这次培训也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六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的学术活动之一。
中医的十大诊疗原则
张灿玾 字昭华,1928年生,山东荣成人,1943年跟从祖父与父亲学医,1948年始独立应诊,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已六十余年,对内外妇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承担部级古籍研究任务,并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工作。1983年被原卫生部指定为华东山东片古籍整理学术带头人和评审组组长。多年来对中医古籍整理工作成绩卓著。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编中医文献专业教材3种,参编著作20余种,校注与校点中医古籍10余部。
2009年5月,被评为“国医大师”。
我热爱中医,到了七十岁以后,对中医的感情更深了,对中医体会得更加深刻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创造了这样一门具有独特理论的医学体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身为中医人,我永远忠于中医。但我也不反对西医,西医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中医对于任何一个系统的病都是要从整体去看待,从整体去思考问题,如果离开了中医的思想,那很难适应下去。中医的诊疗体系和诊疗原则主要是:
1.注意中医学术体系的整体性。就一个生物体而言,整体和局部,永远是相依相存的,无论生理与病机,永远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2.注意人与天地相参的学术思想,这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学术思想。《素问》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3.注意中医“气化学说”在生理与病机方面的复杂性变化。仅举二文以证之,如《素问》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我们对人体的具体认识,还远远不是最终点,任何学术的发展,都永远是在前进和深化的路上。
4.注意“血”和“气”的相互关系,“形”和“神”的相互关系。气血相行,形神互依,这与中医的“阴阳学说”相关,这与中医学在先秦时期建立起来的对立互根、互为消长的理论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
5.注意运用中医四诊八纲进行病证诊察和病机的分析,特别是证的辨别。“证”古人或言“态”“形”“候”,是病的反映,是病的证据,所以对“证”的辨别,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也。
6.注意运用医疗法则,也就是常说的治则、治法。治则、治法非常广泛、丰富,法不胜数,方不胜多,这是数千年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又云“用药如用兵”。吾又补充曰:“临证如临阵。”就是说,古人常把用兵的思想和执政的思想,用之于医学,都是很有意义的。
7.注意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在实践中的运用,如果抛弃了中医理论,就等于没有了灵魂。
8.注意中医学是与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传统文化多学科相结合的一种原创医学,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军事、政治、音乐、人文、文学等学术,无不融于中医学之中,甚至从国外传进来的某些医疗方法或药物,也被中医化了,中医学并不是封闭的学术。
9.要善于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教训,要按着正当的方法去辨析,不可挑起无谓的争论。
10.学术要按自身的规律去发展,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若不遵守其自身规律,则容易变异,我个人的意愿是终生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
外科外治疗法的种类与应用
尚德俊
尚德俊 1932年生,1955年9月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学专业,全国政协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1997年1月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2014年10月,被评为“国医大师”。
我们从现代外科的角度对外科外治疗法做一些总结,大致有十二种。
膏药疗法 膏药外贴应用甚为广泛:①急性炎症;②慢性劳损,腰腿痛;③关节扭伤、骨折等;④手术后肠粘连;⑤皮肤病。
围敷疗法 是指外敷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留头)四周的药物,是贴敷疮面以外的一切外敷疗法的总称。清代徐洄溪的《医学源流论》有“围药论”专论,指出“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围药”。“留头”的作用:①束毒聚脓,控制炎症;②溃脓后,有利于排脓引流,束毒排脓;③有利于换药,观察疮口,消除感染,束毒消肿。
贴敷疗法 是应用糊膏、软膏等摊于敷料上,外贴患处的治疗方法。到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才有“贴熁药”的名称和专论。“贴熁药”主要用于:①急性感染,有疮头者,用温热药膏敷贴,促使消散溃脓;②疮头周围红肿处,用寒性药敷贴,促进炎症消散吸收;③敷贴急性感染周围,“须当中开孔”,有利于排脓,热毒外泄。
掺药疗法 是将药粉掺布于膏药上、油膏上外敷,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的一种方法,是重要的外科外治疗法。解毒消散法:急性炎症初期, 将解毒消散药(内消散等)掺布于膏药上贴敷,使炎症肿消毒散。提脓祛腐法:疮口有脓、坏死组织,将提脓祛腐药(九一丹、九黄丹等)蘸于油纱布条上,插入疮口内,盖大黄油纱布,以提脓祛腐。生肌收(敛)口法:疮口干净,或是慢性溃疡,将生肌收口药(生肌散等),掺布疮面,盖玉红膏纱布,促进疮面收口愈合。这是外科临床的独特治疗方法。
药捻疗法 疮口、窦道、脓液坏死组织不易排出者,用药捻(提脓祛腐药)插入疮口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药筒疗法 将竹筒用中药煮后,将其迅速扣在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应用空气负压吸引脓液的排脓方法。此法也可用于关节疼痛等。
熏洗疗法 是应用中药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部进行熏蒸、淋洗、浸浴、坐浴的一种方法。外科急性炎症:应用解毒洗药、大黄溻汤等,使炎症内消。疮口有脓液:应用解毒洗药、猪蹄汤等,消毒杀菌,清洁疮口。疮口久不愈合者:应用溃疡洗药或是艾叶煎浓汤温洗。肛门疾病,痔瘘等:应用复方荆芥洗药、硝矾洗药等熏洗坐浴。皮肤病,神经性皮炎、湿疹等:应用止痒洗药、燥湿洗药等。
热熨疗法 是将药物炒热或是蒸热,用布包好,或装入布袋内,放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如葱熨法:将鲜葱连根须,切细,用醋搅拌匀,炒热,用布包好,热熨患处。用于治疗早期外科炎症、急性乳腺炎、软组织扭伤等。此外,还有麸熨法、盐熨法等。目前,民间还有应用。
艾灸疗法 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隔蒜灸法:外科感染初期,可消散肿毒、促使内消;有疮头未溃时,可促使局限成脓,开结拔毒,促溃排脓。附子饼灸法:治疗慢性溃疡等。香附饼灸法:治疗结核性溃疡等。
火针烙法 是将针烧红,快速烙刺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火针主要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疾病排脓引流,和治疗淋巴结核等,临床很少应用。
砭镰疗法(砭镰) 是一种近似现代的镰刀,用于砭刺切割。主要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疾病切口排脓。自隋唐以后,由于火针烙法、竹筒排脓法等疗法的广泛应用,现很少以砭镰法切开排脓。
烟熏疗法 是用药物点燃后,利用烟熏患处治疗疾病的方法。将中药压为粗末,用绵纸卷药末,搓成药卷,点燃后,借助热力,烟熏患处或皮肤。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慢性皮肤病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