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学历史悠久,根据藏医历史记载,雪域高原的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也逐渐寻找到了解除病痛和缓解疾病的药物。
藏医学专家在远古时代就总结出了“有毒就有药”的经验理论,而藏医药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也逐渐成熟了起来。
公元8世纪,著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编著了藏医巨著《四部医典》,在藏医学中,它的重要性相当于汉医学中的《黄帝内经》,奠定了藏医药完整的药理学理论基础,被西藏历代医家称之为“医家之宗”,至今仍是学习藏医的必读古典教材。
“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三因”,即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藏医理论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物质,也是引发疾病的三种因素。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大因素在人体有一定的容量和固定的居处,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和协调的境地,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保证人体健康无病。
在各种内外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三者的容量及存在的位置发生变化,出现偏盛偏衰、相互篡位或紊乱,原先平衡和协调的状态被破坏,进而侵害人体的七精华(精微、血、肉、脂、骨、髓和精)、三秽物(粪便、尿和汗),变成致病的因素,人体将失去平衡。
以“三因学说”为核心,以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为基础的藏医药学是建立在藏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也是藏族古代“五行”学说在生命科学(天、地、人相结合)当中具体运用的内容之一。
总而言之,藏医学在理论以“三因学说”为理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五行学说为基础,三因和则健,偏则病。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