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论诊络脉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时间:2012-07-14 10:43:00
  • 核心提示:  络脉为人体经络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具有经络所共有的通行气血,沟通表里等作用之外,还具有渗濡灌注、沟通表里经脉、贯通营卫、津血互渗等作用。《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hell

      络脉为人体经络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具有经络所共有的通行气血,沟通表里等作用之外,还具有渗濡灌注、沟通表里经脉、贯通营卫、津血互渗等作用。《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别络、浮络、孙络组成的网络层次。因络脉“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所以体内脏腑气血的盛衰皆可反映于体表的络脉。《灵枢·经脉》篇详细论述了络脉的特点及其色诊。

      络脉诊法主要是通过观察体表络脉的颜色、形态等变化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诊络脉的部位,主要包括全身整体及局部络脉,如鱼际、目窍、腹部、指纹、舌下等。

      诊全身整体络脉

      络脉分阳络、阴络,其色随四时变化各异。正常状态下,经脉有常色,而络脉无常色。阴络之色随经脉而变,而阳络之色随四时寒热变化而不同。如《素问·经络论》所云:“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值得注意的是,阳络浅表主外,多对应体表病变;阴络较深主里,多对应脏腑病变。

      络脉其色随症候不同而有别。如《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即络脉之色发青,且疼痛者,为气滞血瘀;伴有寒象者则为寒凝血瘀;络见黑色者,为气血阻闭的痹证;皮寒色白者,为寒凝气虚血少;色见黄赤者,为热证或湿热壅滞,若五色杂见,则为阴阳不调、寒热错杂之证。可见,络脉其色变化与疾病有着相应的联系。

      诊局部络脉

      鱼际络脉

      鱼际是手大指本节后肌肉丰厚之处,是手太阴肺经循行所过部位。肺主气,朝百脉,反映全身气血盛衰,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气强弱决定气血盛衰;又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气循脉上至于手太阴,故诊鱼际络脉可候胃气的变化。《灵枢·经脉》云:“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即鱼际之络色青,为胃中有寒;鱼际之络色赤,为胃中有热;鱼际之络色黑,为胃中有寒;呈现黑色者,为邪留日久的痹痛;时赤时黑时青者,为胃肠寒热错杂;色青而短小者,为胃气虚少。张介宾注云:“诊络脉之色可以察病,而手鱼际之络尤为显浅易见也。寒则气血凝涩,凝涩则青黑,故青则寒且痛。热则气血淖泽,淖泽则黄赤,故赤则有热。手鱼者,大指本节间之丰肉也。于虽手太阴之部,而胃气至于手太阴,故可以候胃气。五色之病,惟黑为甚,其暴黑者,以痹之留久而致也。其赤黑青色不常者,寒热气之往来也。其青而短者,青为阴胜,短为阳不足,故为少气也。” 

      目窍络脉

      《内经》论述了望目中脉络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如《灵枢·论疾诊尺》云:“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以目中赤脉的走行方向推测病变的部位。《灵枢·寒热》云:“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观察目中赤脉是否下贯瞳子以判断死生。

      腹部络脉

      《灵枢·水胀》记载了臌胀的诊断要点,指出:“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腹筋起”即指腹部络脉青紫而暴露,为水液内聚,水停血瘀之征。

      舌下络脉

      自《脉诀》所载诊舌下之脉的重要性后,后世医家多有论述。《脉诀》云:“身重体寒热又频,舌下之脉黑复青,反舌上冷子死腹,当知见此母归冥。”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此注云:“盖面以候母,舌以候子,今云子活,合以舌赤为是,若云舌青,则与前面赤舌青,母活子死之候相反。若胎先下,其子得活,如未下,子母俱亡。自身重体热寒又频至此,并不用脉,只以外候参诀子母生死,盖以临产脉不可定,但当以察色而知之。”清·萧埙《女科经论》注云:“凡妊妇身体沉重,胃气绝也。又体热寒栗频并,阳气衰,阴气盛也。若舌根下脉青黑,及舌反卷上,冰冷不温者,母子俱死之候。”可见,诊舌下络脉之色在女科尤为受到重视。

      小儿食指络脉

      即诊察小儿食指掌面表浅络脉。古称小儿指掌面络脉为指纹。小儿皮肤薄嫩,指纹比较明显,诊指纹对三岁以内的小儿有重要意义。此法始见唐代王超《水镜图诀》,是由《内经》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主要观察指纹颜色、形态和充盈度。正常指纹络脉色泽浅红,红黄相兼,隐于风关之内。疾病情况下,指纹浮现,多属表证;深沉多属里证。色淡多属虚证、寒证,紫红多属热证,青紫可见惊风、风寒、痛证、伤食、风痰等,黑色多属血瘀。指纹见于风关,即第一指节,示邪浅病轻;伸至气关,即第二指节,示邪深病重;延至命关,即第三指节,则病势危重;若直达指尖,称透关射甲,病更凶险,预后不佳。形态为单枝、斜形,多属病轻;弯曲、环形、多枝、多属实证病重。因此,指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疾病性质和轻重。

      诊络脉是中医学诊断部分的特色内容,具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诊络脉法时,还需综合其他诊法四诊合参,全面掌握临床资料,才能确诊无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