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当前中医医院特色优势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 来源:本站 作者:本站 时间:2012-07-09 08:33:00
  • 核心提示:随着中医医院管理年扎实开展,中医医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医疗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给中医医院的改革带来了种种困难,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医院的发展。文章提出如何使中医院摆脱目前的困境,探索中医医院特
    随着中医医院管理年扎实开展,中医医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医疗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给中医医院的改革带来了种种困难,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医院的发展。文章提出如何使中医院摆脱目前的困境,

    探索中医医院特色优势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务之急。

         几千年以来,中医特色疗法以其独特方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至今仍然是救死扶伤、医疗保健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医特色的保持和发扬却常常面临尴尬。自2009年开展“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来,特色优势尽管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有必要直面和迎接挑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  中医特色优势面临困境

        (1)中医药服务领域在缩小,特色优势有淡化趋势。国务院研究室与科技部等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2800多所等级中医院,没有一家是真正传统的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中医不专,西医不强,能够依靠传统方法诊疗疾病的“纯中医”数量越来越少。

        (2)传承教育存在局限性。传统中医学术的继承主要靠师传、自学等方式,不少医家各承爱技,秘而不传,导致一些实践医学得不到传播和发展。中医许多成功的经验,往往只属于个人,很难成为医学界共同掌握的技术。当代名老中医多数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已成严重问题,他们的宝贵经验亟须抢救性保留。

        (3)对“证”和疗效的研究缺少标准。长期以来中医对“证”的指标和疗效标准一直模糊不清,缺少客观检测指标作为标准,且这些指标尚不能全面反映中医“证”的本质,从而使中医的研究陷入困境,只能用西医“病”的诊断和疗效标准来套中医“证”的疗效标准。中医学的实验研究起步晚、难度大。中医理论能反映的功能模型概念模糊,动物实验室缺少客观的指标和依据。[1]

        (4)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临床适应性差。毕业后的前几年岗位适应性不强,中医临床能力提高缓慢。

        (5)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中医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健全,补偿政策不落实,医疗服务价格明显偏低。

        (6)中药材的质量涉及面较广,生产加工过程基本上处在类同于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渠道,目前尚缺乏能严格控制中药材和饮片生产的质量规范和质量标准。不论品种、地域、生态环境、栽培,还是产地加工及储备养护等因素,因经济杠杆趋动,致使种植失度,品规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了最为致命的后果---中药影响中医疗效。

        (7)中医形象受损。保健按摩被大家俗称为休闲按摩,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很多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学习和职业培训。按摩场所有隐秘性,很容易成为色情交易的去处。许多无医疗技术的美容院、足疗馆以及江湖骗子等长期都打着中医的幌子,进行非法行医。

        (8)中医科室名称不断“变脸”。患者很熟悉的一些科室名称不断变换着,“呼吸科”取而代之的是“肺病科”。一些老病号一时尚转不过弯来,新病号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肺系疾病”为何物,“感冒”不是“肺病”,就不知道就诊“肺病科”。

        (9)我国有上千家中药企业,越来越多中国人却被“洋中药”包围。

    2原因分析

        (1)中医教育西化,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执业观念。学生进校后外语是硬要求,古汉语训练不够,多数人没有认真读过、没有读透《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不强调言传身教,轻技能、不重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内容,西医科目设置过多、内容取舍不当,无疑大大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在中医基础还远远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就同步学习西医,会造成观点上的冲突和思维上的混乱。以致许多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有些中医药硕士、博士生学习研究的不再是中医药领域,不是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加强与提高,而是按照西医模式培养,重仪器、重实验。

        (2)传统疗法与现代生活理念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治病的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服药越少越好。传统针灸、推拿等与直接服用药物相比无形中占用了患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化脓灸、针刀等方法使用会使患者皮肤有一定损伤形成疤痕而影响美观。中药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不便于携带保存.且味道苦涩,不便于长期服用,落后的剂型没有紧跟社会的需求。

        (3)尊经崇古的思想。中医言必“经云”,书必仲师”,中医经典《内经》、《伤寒论》等成为中医理论的最高准则,是衡量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正确与否的标准,以致中医的经典被历代名家注而又注,疏而又疏,训而又训。中医界的这种思潮束缚着中医学术的发展。[2]

        (4)中医医疗项目价格偏低。国家公布的中医医疗收费项目上,亏损项目占大多数。经济杠杆的制约使相当多的中医医院不得不放弃中医特色优势的服务项目而大量开展收费较高、见效益较快的现代医学检查、治疗和手术,或过度开展特需服务以补偿中医眼务的亏损。目前有少数的县级中医医院连生存问题都没能解决好,一味要求发展简、便、验、廉的中医.无论对事业发展还是病人需要,都是不现实的。

        (5)中医监管机制僵化。国家政策是提倡发展中医的.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难以落到实处。一段时间以来,某些政策对中医药的倾斜力度不够,过度发展西医,几乎忽视了现阶段中国国情下中医的价值和在人民健康保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该放宽限制的地方不放宽。

        (6)语言环境改变。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平素接触的医学术语主要来源于西医,不少人习惯于中西医术语混用,混用带来了医学概念的混乱。中医学形成时科学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对自然、人体的认识很宏观,更多的是汲取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朴素唯物哲学思想,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认识人体,以“司外而揣内”的模式来诊断疾病。[3]抽象的理论不易为现代人所理解,如痰扰神明、木火刑金等术语让现代人听起来既费解也难以接受。

        (7)西医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得许多中医师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陷入了西医的思维模式,使其完全脱离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导致学术精髓及特色逐步丢失。

        (8)中医医院等级复评已经启动,但中医手术分级尚未开始,三级中医医院转诊缺乏具体措施。

      3  对策

        (1)改革中医教学模式。将中医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大部分。凡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者,当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针灸、推拿、骨伤等科目,则当偏重于实践技能的培训。创立中医师承模式——名老中医工作室。在名师的指导下,能更容易把握中医学习的方向,少走弯路。将中医传统经典列入三基训练的必备科目,有计划地安排中医专家进行授课,讲解中医经典精髓,使得更多的中医人能灵活运用中医经典,夯实传统中医特色的专业基础。

        (2)推进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为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增强精神动力。建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中医理念。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诊疗行为、仪表言行之中。通过电视、报纸、院内宣传板等多种途径,积极宣传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特色优势,广泛普及中医药知识。以非制度的社会文化和互助精神弥补现行政策的某些缺失,还中医于民,让民众在健康上受益。

        (3)中医传统诊疗技术的开拓创新。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现代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精华进行探索研究,逐渐形成既继承传统疗法的特色与优点,又具有创新性的新型临床实用型疗法,如模拟艾柱灸的潮式微波治疗等,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疗法。

        (4)积极推广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理念。古人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淮南子•卷十六》)。最近几年流行的“冬病夏治”、“冬季膏方”等都是“治末病”理念深入民心的体现。

        (5)重视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的结合。在现代系统科学和实验科学的指导下,使用高科技的检测手段、高精度的治疗仪器和药物,完成对疾病的准确认识与对症治疗。不能再单纯沿用古人单靠着三个手指、一个大锅、几根银针、凭主观的感觉与判断去治疗疾病了。 

        (6)进一步加强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依托上级中医医院的特色优势,创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和教学基地,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系,指导社区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特别是国家中医管理局推荐的技术,使老百姓在社区就能接受针灸、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服务。

        (7)中医医院要运用中医重点专科龙头带动作用,辐射到其它科室,引领中医特色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积极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中医药知识和岗位培训,积极运用刮痧、中药足浴等中医护理技术。

        (8)重归中医在农村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的主流地位。

        (9)奖惩并举,建立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长效机制。制订中医治疗率、饮片使用率、中医临床路径、优势病种、院内制剂等考核标准,实行定期抽查督导和全程动态监控,确保中医的特色优势越来越优。制订常见的中医技术操作规范,积极探索中医证与证的疗效标准。制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定期评估、疗效难点分析,不断优化完善诊疗方案。制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激励和考核措施,明确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要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执行中医诊疗行为规范。

        (10)积极参与建设覆盖城乡的120院前急救系统。

    4几点建议

        (1)中医药监管应该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必须按照《宪法》第21条规定制订政策,即按照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并重的大法来修订所有有关中医政策法规,改变有关体制,改革国家监督、管理的机制和办法,以道德机制和乡风民俗为基础,建立和谐的中医医患关系,使之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通过科学管理手段规范中医准入和服务标准体系,有效控制中医药诊疗中假冒伪劣行为。

        (2)政府应设立“中医特区”,给中医话语权,指导建立全新的纯中医研究专门机构。对阴阳五行、四气五味、经络穴位、寒热虚实等进行实验研究,寻找中医规范化的突破口。制定中医规范标准,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规范化、中医临床的规范化,促进中医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结合。

        (3)珍稀濒危紧缺药材是中医发展的软肋,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正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应加大研究投入的力度。

        (4)建立中药生产基地,注重道地药材生产。针对道地药材的道地性开展包括:品种、种质、生态、环境、气候、土壤、栽培、加工,以及化学、药理、质控的系统研究。确立可用于质控的行业规范,改变原来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渠道,由中医药部门统一监管,实行国家专卖。

    5  结语

        总之,中医药在与现代疾病斗争中,由于疾病谱不断翻新,老理论、老经验碰到的新困境是暂时的,随着中医医院管理年扎实开展,中医政策及中医医院改革到位,中医人更要立足自身,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医特色优势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