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介于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之间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的体质,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以及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与其它学科一样,诸多方法学可用于中医体质的研究。其中,文献
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介于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之间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的体质,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以及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与其它学科一样,诸多方法学可用于中医体质的研究。其中,文献学、临床流行病学、基础实验研究等方法在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体质分类、体质与疾病相关研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中医体质学学科的不断成熟完善,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实验研究,发掘体质微观机制,日益成为中医体质学科研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中医体质学建立以来用于体质研究的基础实验方法,对中医体质学基础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并对将来如何进一步开展中医体质学基础研究进行了展望。
用于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实验方法
1.生化检测方法广义的生化检测方法包括酶测定、免疫比浊、酶联免疫、放射免疫、化学发光法等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技术。所用的样本一般为人或动物的外周血血清或血浆等体液成分。用这些方法所检查的指标多为通过人体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表达在外周血中的酶、激素、神经递质等蛋白质、多肽分子。近十多年来,这些实验手段被用于中医体质学体质分类机制的研究,最早为王琦教授课题组对肥胖人痰湿体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胰岛素及红细胞Na+一K+一ATP酶活性的检测,通过检查发现痰湿质以上指标与非痰湿体质存在显著性差异。对阳虚、阴虚体质的研究中,应用双抗体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醇、ACTH含量,以及cAMP/cGMP.甲状腺素FT3、FT4和TSH水平,并进行相关细胞因子IL一2、IL一1 β含量检测,以此反映阳虚、阴虚体质的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2.生物物理学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王琦教授课题组采用血液流变学的方法对痰湿体质和非痰湿体质甲皱微循环进行检测,并对两组受试对象全血黏度进行检查,发现痰湿体质者流态异常、管襻周围渗出增多。这是生物物理检查的方法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首次应用。近年来,随着对痰湿体质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体组成成分分析和脂肪量测定技术被用于痰湿体质的研究,该技术是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通过测量人体生物电阻抗推测体脂肪率及其它人体组成成分。此外,随着中医体质学在睡眠医学领域的应用,床式睡眠监测系统被用于痰湿、阳虚、阴虚等不同体质的动态生理参数研究。检查的参数包括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率、身体质量指数等。
3.免疫遗传学方法体质形成的先天遗传基础使得遗传学研究成为探讨体质本质的重要方法。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系统是研究最多的人类免疫遗传学系统,是迄今所知人类最复杂的一个遗传多态性系统。且HLA系统的多态性与连锁不平衡现象等主要特征与中医体质学说之间有很多共性,所以对体质遗传学方面的研究首先从HLA系统人手。如骆斌等对肥胖人痰湿和肥胖人非痰湿体质进行了HLA关联性的研究,结果提示,痰湿体质在HLA—All、Bl2、B5、B35、B40 5个位点上,其基因频率和抗原频率显著高于非痰湿体质,提示痰湿体质存在免疫遗传学基础。
4.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系统生物学被称为21世纪的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DNA、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并通过整合各组成成分的信息,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8]。与分子生物学一次只研究一个分子不同,系统生物学通过综合研究细胞中所有基因和蛋白质来解释生命的奥秘。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这些新兴学科是从不同研究层面体现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由于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整体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因而其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体质学和证候学等领域的研究。目前,用于中医体质学的有基因芯片技术、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
4.1基因组学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现代研究证明,人类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基因组中变异,即以点突变、插入、缺失和不同数目串联重复等表现形式的基因多态性,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疾病表现形式上的个体差异性。王琦教授团队采用基因芯片技术,以平和体质作为对照组,对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血瘀、特禀等偏颇体质进行外周血全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每种偏颇体质都有特异的基因表达谱。比如,研究了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与平和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D、PPARG、APMl和UCP2等4个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 hism,SNP),发现这4种体质类型分别具有特定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和特定的单倍型分布。对阳虚质和平和质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分析,发现阳虚质表达上调的基因主要涉及炎症相关基因、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基因CREB及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调节蛋白基因CREM等,表达下调的基因主要是与遗传信息传递相关的基因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THFR等。其中甲状腺激素受体β(TRβ)表达下调,为阳虚质不耐寒冷的表现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解释。提示阳虚质与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功能减退,以及环核苷酸系统和免疫功能紊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且,阳虚质与平和质比较,存在以免疫监视功能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为特征的免疫功能紊乱,在遗传信息传递方面的能力呈现下降状态。对阴虚体质与平和体质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阴虚体质者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上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阴虚质者“内热”的诸多表现,同时发现阴虚质者的生物合成与代谢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有增强的趋势。在肥胖痰湿体质者与肥胖非痰湿体质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特研究中,发现Janus蛋白激酶2、蛋I刍tyrosine去磷酸化酶、核受体结合蛋白等基因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肥胖痰湿体质者可能存在某些生物功能的紊乱。以上研究成果从基因表达谱对体质分类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阐释,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偏颇体质的形成机制。
4.2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以生物体液的代谢物分析反映机体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是系统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分支学科之_,在疾病诊断、药物开发、新药毒性评价以及植物和微生物的研究中已经得到成功的应用。由于代谢组学技术原理与中医基本理论和诊疗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处,为研究复杂的中医理论和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平台。王琦教授课题组运用核磁共振(1H—NMR)技术,比较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平和体质的代谢产物谱特征,发现具有能量代谢、脂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的差异,以及神经递质、脏腑功能的改变。以上研究从代谢组学的角度对阳虚、阴虚体质的生物特征进行了探索,为其表现特征、形成因素、发病倾向等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
随着双向凝胶电泳、质谱分析等技术的发展.蛋白组学逐渐被应用到中医学关于证候等的研究中。但是,蛋白组学直接用于中医体质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
中医体质学基础实验研究现状
王琦教授率领的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痰湿体质的基础研究,最初采用的是生化检测、免疫遗传学等实验方法。之后,又逐步从生物生理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角度开展九种体质的基础研究,其研究成果为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客观依据,其他从事体质研究的学者也有个别以生化检测、系统生物学等基础实验方法进行体质研究的报道。这些研究工作极大丰富了中医体质学的科学内涵,并且为中医体质学科研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尽管历年来中医体质学基础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目前实验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系统生物学研究产生的大量信息和数据多未经系统有效地处理分析,尚缺乏可用于指导体质分类诊断以及调体干预的实验数据。②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结果来看,关于中医体质学基础实验研究的报道远远少于临床流行病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自从以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作为基准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被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为行业标准,截止2011年5月底,国内200余家科研院所在各类期刊发表了体质相关的研究论文900余篇(CNKl数据库检索)。如不计博硕士论文,涉及体质基础实验研究的科研论文仅24篇。③目前中医体质基础研究多局限于人体,尚缺乏可靠的动物模型。由于取材等因素的限制,制约了体质学基础实验研究的发展。
展望
中医体质研究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单靠一个学科难以获得突破。要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要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实验手段,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在研究思路上,中医体质学强调体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故难以用单一指标或某几项指标来反映中医体质全貌。因此,可以利用系统生物学所具有的整体研究思路来开展中医体质学的研究。然而,整体研究的同时又要努力寻求能表征每种体质特殊的生物学特性的标志物,否则整体研究就流于笼统和模糊,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在方法学上,可以借用系统生物学的各项技术手段,从微观人手,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从中找出规律性特性。并且,尽可能借鉴现代医学新的研究理念和实验手段如表观遗传学、免疫组库等相关技术进行中医体质学研究,以更加全面深入地探讨个体体质形成机理和规律,体质与疾病相关关系的生物学机制,为体质学在临床有效应用提供客观实验依据,并用以指导偏颇体质的调治。针对中医体质学研究现状,应在有条件的科研机构积极开展中医体质学基础实验研究,加大基础实验研究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以期取得中医体质学基础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并应积极建立和寻找能够客观反映人体体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动物模型,这是今后中医体质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