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历史由来已久,即使今天,恶性肿瘤患者有三分之二以上均服用中药治疗。然而,客观地说,中药的临床疗效却不能尽如人意,多数只是起到临终关怀的作用。究其原因,与中医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历史由来已久,即使今天,恶性肿瘤患者有三分之二以上均服用中药治疗。然而,客观地说,中药的临床疗效却不能尽如人意,多数只是起到临终关怀的作用。究其原因,与中医对肿瘤病机的认识有关: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痰、毒、瘀、虚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病理机制,但上述病因病机的阐释很难体现恶性肿瘤的本质性特征,所以根据以上理论指导的临床也难取得满意的疗效。于是近代医家结合现代医学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理论,现简要介绍如下:
1关于肿瘤的发病病机
1.1“癌毒”病机说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
周仲瑛老先生的“癌毒”理论认为:癌毒是导致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癌毒既可直接外客,亦可因脏腑机能失调而内生。癌毒阻滞,病变乖戾,诱生痰浊、瘀血、湿浊、热毒等多种病理因素,并耗气伤阴,治疗肿瘤,应以“抗癌解毒”为基本大法,初、中、晚三期均应贯穿攻邪消癌法的运用,初期配合化痰软坚、逐瘀散结,中期伍用调理脏腑功能之品,晚期正虚邪盛时,则以培益为主,兼顾抗癌解毒、化痰软坚、散瘀消肿¨“。在组方遣药上,通常由三大类药物组成:一是抗癌解毒类,二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类,三是整体辨证用药类。其中抗癌解毒多选用虫类药物,以收搜毒、剔毒、除毒之功。并且临床要立足辨证,结合脏腑、经络、生理、病理机制灵活选择药物,或选消癌解毒法、化痰散结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利湿泄浊法、益气消癌法、养阴消癌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提高临床疗效。
续海卿的“癌毒”理论认为癌症是痰浊湿食气血与寒邪相合,郁积化毒内留,正不胜邪,邪盛正虚。因此治疗癌证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结合,攻补兼施。把攻补两大治法与癌症过程中的初、中、晚3期有机结合起来,不能急于求成,可遵循“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
李俊义也提出自己的“癌毒”学说,认为伏毒长期持久地蓄积体内致正常细胞多次发生基因突变,最终转变为癌细胞,逃脱免疫监视,形成结块,其性顽烈(呈浸润性、失控性生长),易耗散气血、易致痰饮、瘀血等有形之邪并与之互结;其性走窜(呈侵袭性转移),易顺经络流注至远处脏腑、上至脑髓、内至骨骼、外至皮肤等形成流毒;其性潜伏属阴邪(免疫原性差.不易引正气抗争),不易早期发现;其性善变(恶性肿瘤的异质性、抗药性);其状肿硬坚固成块。最具创新性的是凌昌全的“癌毒”说,他认为恶性肿瘤的病机可以这样来描述:“阴阳不和”产生“癌毒”,癌毒及其产生的病理性代谢产物通过血液、淋巴液的循环扩散到全身,致使整体功能失调,继而耗伤正气并与气、血、痰、热等纠结起来,进一步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癌毒内蕴,津液输布不畅,聚而为痰;癌毒盘踞,阻滞气机,血行不畅,停而为瘀(实瘀);癌毒耗伤正气,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致瘀(虚瘀);癌毒痰瘀纠结,郁而化热,形成热毒内壅,癌毒阻滞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失健,不能运化水谷津液,致湿浊内生;癌毒盘踞,不断掠夺人体气血津液以自养,导致五脏六腑失去气血津液濡润,以致正气亏虚;正虚又易使恶性肿瘤迅速生长、扩散、转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机体平衡失调即“阴阳不和”是癌毒产生的前提,而所产生的“癌毒”,是恶性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恶性肿瘤这一特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癌毒是恶性肿瘤病机的核心,也是认识和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着眼点。凌昌全指出毒邪致病有三个共同特点:峻烈性——致病力强,虽体质强者以在劫难逃;顽固性——凝结气血,胶着不化,缠绵难愈;相兼性——往往件湿热痰等为病。
相应的在治疗上,在初期毒盛正不虚,以祛邪为主,采取各种手段对大限度的消灭癌毒,同时顾护正气,以减轻供血对人体正气的损伤程度。中晚期当以扶助正气、调理阴阳为主,适当佐以抗癌之品。终末期,邪盛正衰,以扶正为主,佐以对症治疗。目的是尽可能减缓癌毒生长扩散的速度,使患者在有限的生存期内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
1.2痰与癌
杨爱莲等认为痰邪在癌症发病过程中无时不在,易于其他病邪胶结而成积块,所以治痰必须贯穿于癌症辨证论治的始终。痰浊与瘀血一样,具有两重性,它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可以加剧病情进展,特别是瘀血交搏时,危害性更大。因此,在癌症的治疗上,治痰就显得尤为重要。她同时还给出了调和气血、调补脾肾、疏肝散积、解毒等治痰之法。
1.3燥湿相混致癌论
王三虎认为燥湿相混是贯穿某些癌症始终的主要病机,气机升降失常、津液分布不均是导致燥湿相混的关键,阴虚内燥与痰浊水湿并见是其临床特点。其中心论点是:情志的不畅、心理的压力、外邪的侵犯等等都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滓凝。气机运行不畅则津液敷布不匀,一方面脏腑组织缺乏津液的濡润而燥涩,另一方面,不能正常敷布的津液则变成痰湿潴留,影响血液运行,日久形成肿块。肿块的增长,又进一步阻碍了气机与津液的敷布,形成恶性循环致使燥湿相混这一矛盾难以解决,且日益突出影响全身。如在肺癌患者中,一方面痰浊上泛,痰中带血,胸闷胸痛,且往往有胸腔积液,舌苔厚腻,或花剥;一方面阴虚燥热,口咽干燥,声音嘶哑,舌红少津,类似的情况还见于食管癌、大肠癌、肝癌等等。同时他还给出了牵牛子、麦冬与半夏、猪苓与阿胶、牡蛎与泽泻、苍术与玄参以及六味地黄丸、三物黄芩汤等治疗燥湿相混方药。
2关于肿瘤转移的病机研究
在肿瘤转移方面最具创新性的是王文萍等旧。90的“痰毒流注”假说,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及经络学说,并结合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提出:“痰”是指某些疾病的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不论因病生痰,或因痰致病,均与肺脾二脏有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气虚,痰湿内生;“毒”是泛指对机体有不利因素的物质,因毒的性质不同有湿毒、热毒、痰湿之毒、湿热之毒、水谷之毒、瘀血之毒、糖毒、脂毒、尿毒、粪毒等的不同,“痰毒流注”理论之毒,是指痰湿之毒,谓之痰毒;“痰毒流注”理论之流注是指痰毒随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肿瘤转移是由于痰毒互结,痰毒流注脏腑之络脉(肺络、肝络、脾络、肾络、胃络、心包络、少阳之络);络脉损伤,气血离络留而为瘀而至转移,流注肝而成肝积,流注于肺而成肺积,流注于骨而成骨岩,流注经络而成瘰疬;肿瘤转移是以脏腑虚损为本,痰毒损络成瘀为标。王志学主张将肿瘤转移的病机归结为虚,瘀、痰、毒、湿等方面;认为中医药抗癌转移治疗应着眼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及微循环障碍、控制血栓形成,减轻组织水肿,增强药物直接抑杀癌细胞的作用;提出了中医药抗癌转移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扶正培本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化湿利水法、软坚散结集以毒攻毒法等。刘宇龙等提出癌症复发与转移的4个因素:余毒未清,伏邪未尽——癌症复发与转移的关键因素;正气亏虚一正不抑邪——癌症复发与转移的决定因素;毒瘀互结,痰瘀互结——癌症复发与转移的重要因素;七情所伤,肝郁脾虚——癌症复发与转秽不可乎视的因素。顾奎兴将癌症复发的病机分为自复、食复、情志复、劳复、再复五种,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各位专家学者通过对自己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潜心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全新的肿瘤病机理论,丰富了传统中医理论的内容,为肿瘤的治疗开阔了思路。其中无论在发病还是在转移病机中,“毒”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可以在以后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期取得更深入系统的认识,能更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