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大医治病当安神定志

  • 来源:环球中医药 作者: 时间:2010-06-21 08:35:00
  • 核心提示:1藏象原本形神合一。临证自当形神兼顾
    人居天地气交之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体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其气相通,脏
    1藏象原本形神合一。临证自当形神兼顾
    人居天地气交之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体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其气相通,脏腑之间也不断地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五脏系统本身即是形神统一体。除主血脉、主疏泄、主运化、主气司呼吸、藏精主水等功能外,《灵枢·卫气》又日:“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素问·三部九候论》将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而五脏之中,心的地位至高无上。《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灵枢·邪客》亦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在发病学上,《素问·调经论》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阴阳应象大论》简称之“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中医历来重视神情在发病学中的重要性,并将人体的情志变化,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如《中庸》所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但若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刺激,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便成为致病的因素。《素问·举痛论》日:“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百病始生》又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阴”,即指内而言。所以情志失调是形成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灵枢·本神》日,“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藏神,是人体思维、精神活动的主宰。所谓心身医学之“心”,亦即神明之心、任物之心。情志活动虽分属五脏,但总统于心。心在七情致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实际包括形神两个方面。中医藏象学形神合一,发病学讲究六淫七情,作为中医医生在诊治病患时自当形神兼顾。中医根基如此,道理已然,传承亦应如此,并不因现代医学模式改变而沉浮。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中医治病,既然要察明患者心身疾患,首先自己要调摄心态,安神定志,这与“正人先正己”是同样道理。
    医生本身也是凡人,也有各式各样的心境。尤其现在是商品经济,讲求功利,诱惑繁多。而一旦面对患者,应尽量排除来自内外的干扰。《伤寒论》序中,已经批判了马马虎虎的医生。医学本奥妙无穷,“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而“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孙思邈《大医精诚》亦云:“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
    历代前贤讲了很多做医生的道理,尤其孙思邈《大医精诚》所告诫,更为后人所推崇。归纳起来有三:
    医之仁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岭蠛,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舍灵巨贼。”
    医之仪态。“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日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医之良术。“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早在汉代,仲景即主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且自身也是这样做的。如《伤寒论》序结尾云,“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张仲景、孙思邈的医德风范,为医生者必先学习之。
    早年曾撰对联一首,虽欠工稳,聊以自勉。上联:救死扶伤勿问贵贱富贫妍媸长幼;下联:祛邪护正须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横批:医乃仁术。
    3“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除上述医之心、医之体、医之术外,对于医生来讲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摆正医患关系。《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帝日: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日病成,名日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这里,黄帝向岐伯请教“良工皆得其法……而病不愈”的道理。岐伯的回答是:“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其实《内经》早已讲过,就医患关系而言,即是“病为本,工为标”。医生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讲求医德。
    一般讲医德是就职业道德而言,也是作为医生最起码的操守。若深一步而言,医德绝不是医生对患者的付出,更不是施舍。“德者得也”,作为医生我们应该感谢病人,因为你从病人那里得到许多,包括经验教训。曾经遇到这样的病例,有时候缺少经验,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自己的信心都动摇了,反而是病人给以鼓励与配合,最后有一个较好结果。难道不应该感谢病人吗?
    “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反之,标本相得,则感应易生,邪气易服。在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应该营造出一种相互理解信任的氛围,有助于取得较好的结果,但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精神力量有时难以估量。医生应用心体察病人,对病人心存感念;诊病要专心,像孙思邈所说“用心精微”、“至意深心”;至于疗效,则应以平常心对待,不宜刻意追求。
    以上所谈仅是作为一个中医医生学习经典和前贤论著的一些体会和临证心得。笔者学医业医近四十年,深深体会到中医学蕴含着很高明的学术思想,而“为往圣继绝学”也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愿与同道共同努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