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eal diseases),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引起的一类躯体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竞争意识的不断增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eal diseases),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引起的一类躯体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心身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数据显示:2005年上海、北京的综合性医院初诊病人中,心身疾病患病率分别为33.2%和40%,已成为当今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因此,探寻有效防治心身疾病的方法已成为中、西医学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医学因其强调“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擅长心身并治,至今仍在心身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近年来,心身医学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本文仅就中、西医学对心身疾病发病观的认识及中医学防治研究综述如下。
1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1.1 中医对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心身疾病的主要由情志内伤所引起,七情太过或不及均会损及相应脏腑而出现躯体疾病,反之,脏腑病变也可引起相应的情志异常,而情志活动异常导致机体出现的气机紊乱是心身疾病的核心病机,如“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现代学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其病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赵志付认为心身疾病发病首先伤肝,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而后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
武成通过40多年临床研究,提出了心身疾病的双核心病因病机观点,即:情志因素既是心身疾病的发病病因,又是症状。心身疾病的产生以气滞、气逆为主的气机失调和由此产生的瘀血、痰浊、寒结、热结等合而为病,并进一步证实心身疾病气机失调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密切相关,是气机失调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1.2西医对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
现代医学认为:心身疾病在发病过程中既有生物学方面因素的作用,如:遗传;也有社会、文化方面因素的作用,如: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张生活事件等对心身疾病所起的激发作用;还有心理方面因素的作用,如:情绪反应特点、人格特征、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当前的心理状态等等。各种病因通过生理这一中介机制起作用,主要包括神经生理机制、神经内分泌机制和免疫机制等方面。目前对导致心身疾病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种学说:(1)心理动力学说:认为心身疾病的产生是潜意识的冲突与躯体器官功能的联系所造成;(2)心理生理学说:心理活动可影响生理过程,甚至引起疾病,(3)学习理论:心身障碍的产生与习得、条件反射性学习以及观察或认知而习得相关。
2心身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2.1心身疾病的预防
中医学因其强调“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注意精神、情志的调摄,而在心身疾病的预防上颇具特色,《内经》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告诫人们要“少思”、“勿怒”,从而保持情志调畅,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善于减轻或消除心理冲突引起的不愉快情绪,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现代研究认为,我国最古老的养生术,如“导引术”、“吐纳术”与“五禽戏”等,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使人神情安逸,血脉通畅,可有效降低现代心身疾病的发生一,-。
2.2心身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在整体观指导下,中医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多以舒情解郁、调理脏腑为法则,采用“心身并治”的方法,即:采用心理疗法释疑解惑、开导暗示,使病人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调整气机的紊乱,并配合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辨证施治,从而调和脏腑,畅达气血,从而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2.1心理疗法
自形成伊始,中医学即十分重视心理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地指出了情志相胜的心理治疗原理,即“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这是在五行制约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脏腑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而创建的一种心理疗法。而后历代医家通过实践的不断积累,逐渐衍变出了诸如:劝说开导法、暗示解惑法、移精变气法、安神静志法、顺情纵欲法等更多适用于临床的心理疗法,将此运用于现今心身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何振峰等。认为通过心理疏导治疗,使患者对心身疾病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对社会刺激和生活事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心理生理的转变,达到治疗心身疾病的目的。
2.2.2辨证施药
中医学虽重视“先治其心”的心理疗法,但仍未偏废方药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在辨证施治心身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治疗早期宜疏肝理气,调达心脾,多选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归脾汤、甘麦大枣汤等药;疾病迁延日久,则需根据其在气在血、偏寒偏热等情况而辨证施治选方用药,方可奏效。尤其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应用五行生克理论配合情志相胜疗法,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针对心身疾病的主要病机及伤脏特点,临床论治虽切人点各异,但以从脑、肝、脾论治者为多:
孙爱云提出从脑论治心身疾病,运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脑神失养以归脑经之药健脑静神为主,佐以祛邪;情志刺激以解郁理气之药祛邪静神为主,辅以健脑。
肖珉等叫认为高血压病位在肝,主要由情志异常所引发,其常见证候如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等均可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异常,在机体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异常,从而引起血压增高。可见,从肝论治高血压病不仅可改善血压和体质,还可达到形神并调的目的。
我们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梳理,认为心身疾病从脾胃论治不仅有其理论与实践基础,而且有现代科学依据,临证运用以调理脾胃为旨组成的中药复方治疗心身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2.2.3针灸治疗
《针灸甲乙经·精神五脏论第一》中开篇即强调“神”的重要性,指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而早在《素问·血气形志篇》“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中便对针灸通过刺激体表穴位,舒畅全身经络的传导,从而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治疗心身疾病有所阐述。现代研究证实:针刺通过对既是病理结果又是内源性致病因素的5-羟色胺(5一HT)、多巴胺(DA)等大脑神经递质的分泌异常进行调节,纠正患者体内生物化学的紊乱状态,实现干预心身疾病的作用。谷忠悦提出临证取穴时在考虑针对躯体症状的同时,还要考虑穴位是否具备生物信息扩大反馈的特点(针感强弱),从而更好的延续治疗前的心理治疗效果,完成全部治疗,并在治疗失眠、梅核气、腹胀、纳呆、胁痛、头痛等心身疾病时,常选印堂、安眠、三阴交、内关、中脘、足三里、阳陵泉、风池等穴,操作时注重的患者对于针感的强弱体验,临床取得良好效果。
2.2.4其他疗法
传统的气功与静默疗法、音乐疗法、导引吐纳法等均可通过身心放松,稳定情绪,意守丹田,调整呼吸,缓冲应激,从而调整、协调和修复或改善心身机能状态,达到治疗心身疾病之目的¨引。耿引循¨叫以“宫为土音通于脾,商为金音通于肺,角为木音通于肝,微为火音通于心,羽为水音通于肾”为实践依据,治疗以某音为主音,其余各音围绕主音进行有序的组合与排列,构成五种不同调式的音乐,通过辨证而对60例失眠患者施以不同的音乐,调节五脏的功能。若病在心肾,证属心肾不交,阴虚火旺,选用羽调式音乐;病在心脾,证属心脾两虚,则选用宫调式。3个疗程后,结果:显效24例,有效2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6.67%。
3小结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今医学研究的重点已由传染病和营养不良,逐渐转向由心理社会、生物行为等因素引起的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癌症、糖尿病等。然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症状变化多端,临床治疗以西药为主,虽缓解不适症状较迅速,但长期服用易产生耐受性、成瘾性及戒断性反应等副作用。因此,针对其病因病机及“心身俱病”症候群,探寻更切实有效的防治方法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创造了许多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疗法。正如1992年世界心身医学会中权威人士所述“世界心身医学要向中国中医学寻找智慧”。可见,中医学在心身疾病的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就心身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现状分析,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轻“防”而重“治”;(2)病机研究稍显薄弱,治疗手段较单一;(3)疗效评估的量化研究不足,尚无客观标准。
基于此,在今后心身疾病的中医药防治中应加强三个方面的研究:(1)重视心身疾病的预防,女仃: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工作的继续教育中,重视心身医学的专业教育或培训工作,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群体研究,积极寻找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及危害行为方式,制订有效防治策略,初步构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防治措施,进一步提高社会对防治心身疾病的整体认识;(2)加强病因病机研究:从生物学、心理社会等角度进一步探讨其内在机制,尤其是“中介机制”的研究,为临床运用中药、针灸、心理及音乐等多手段、综合治疗心身疾病奠定基础;(3)注重疗效标准的量化研究:吸纳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对患者的主观感受及客观变化加以检、测、分析,进行量化研究,从心身宏、微观角度综合分析心身疾病的临床演变规律,为客观真实地评估具体的或综合的中医药治疗心身疾病方案提供指导。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