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发挥中医药优势,应对艾滋病挑战

  • 来源:环球中医药 作者: 时间:2010-06-21 08:29:00
  • 核心提示:1 目前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状况中国自1985年出现第1例艾滋病(AIDS)病人以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增长迅速。截至2009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19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02323例;报告死亡49845例。卫生部与

    1  目前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中国自1985年出现第1例艾滋病(AIDS)病人以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增长迅速。截至2009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19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02323例;报告死亡49845例。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估计中国目前(截至2009年底)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0.5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当前艾滋病的疫情呈现出: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局部地区疫情严重、感染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等特点。

    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是20~45岁的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可能消弱社会生产力,减缓经济增长,降低人均寿命,使民族素质下降,使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将许多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有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的风险。中国艾滋病的防控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和成绩,但是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历史

    中坦合作中医药试治艾滋病项目开艾滋病中医系统治疗之先河旧J。上世纪80年代中期艾滋病已在非洲大陆猖獗,当时坦桑尼亚为艾滋病重灾区之一,1987年该国总统来华访问提出希望中国政府派中医药专家援坦治疗艾滋病。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坦桑尼亚卫生部签署了协议,由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改名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坦桑尼亚国立莫西比利医院合作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中坦专家联合成立艾滋病项目小组。坦方提供医疗合作场所、艾滋病病例、中方专家的住宿和生活条件,中方派遣中医药专家及其他技术人员、免费提供艾滋病科研用药、对症治疗药品、研究试剂等。20余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共派出了50余名中医专家赴坦,运用中医药为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进行治疗,并在临床和科研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自1987年参-9该项目,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艾滋病中医治疗的中医医疗机构。正如原卫生部朱庆生副部长指出的:“(中坦中医药艾滋病合作项目)是中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

    3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

    3.1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以及《艾滋病防治条例》都要求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在中国防治工作中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吴仪副总理在2004年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重视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作用。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组织协调小组,制定印发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计划(2004—2005)(2006—2010)》。2004年中国政府拨专款900万元在河南、河北、安徽、湖北、广东等5省开展中医药免费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2005年又增加北京、江西、湖南、广西、云南、陕西等省份,2006年再新增黑龙江、吉林、四川,2007年又新增重庆,目前共有15个省(区、市)开展了该试点项目工作。自2004年项目启动以来,国家财政已先后投入9000多万元经费,为近6000位艾滋病患者提供了免费中医药治疗。在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工作项目进行总结后,发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在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缓病情进展等方面有较好疗效。

    防控艾滋病单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将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运用到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团结和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来共同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关怀和关爱艾滋病病人。

    3.2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网络正在形成

    随着国内艾滋病流行形势的发展,一些中西医医疗科研机构相继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如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在中坦合作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基础上2000年率先在中医院中成立了艾滋病中医专业科室和艾滋病实验室,开设中医艾滋病门诊,2006年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广安门医院成为全国中医院中第一个艾滋病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基地。2009年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艾滋病中医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

    河南中医学院率先在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成立艾滋病研究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召开四届全国学术研讨会和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为国家艾滋病中医临床科研基地建设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以后,先后又有河南、北京、云南、安徽等项目省(市)建立了9个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基地。同时部分承担中医治疗艾滋病项目的县级中医院,开展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治疗点的建设。部分省份根据自身需要,还依托省级中医机构,成立了中医药艾滋病防治中心或临床研究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开展的艾滋病发病机理研究、评价疫苗、药物治疗艾滋病的疗效,研制治疗性疫苗和抗艾滋病的中药复方研究。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组织有关科研人员开展的抗艾滋病中草药及新药的研究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8年河南中医学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被科技部批准为首批全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08年6月在河南中医学院成立河南省病毒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

    其他如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以及安徽、广西、湖北、新疆等省市都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承担过许多临床科研课题。

    3.3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科研力度不断加大

    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973”重大理论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攻关、中医药标准化项目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以及其他科技计划中立项资助了一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科研课题,如“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艾滋病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评价研究”等。其中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河南、云南两省实施了省部局艾滋病科学研究联动项目“适合艾滋病防治示范区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适合艾滋病防治示范区云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科研与救治相结合的学术发展和技术创新。

    全国多家科研及医疗机构在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无症状HIV感染者中医药干预研究、机会性感染中医药干预研究、中西医综合方案研究、中医药对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的研究、中医药综合干预研究、艾滋病动物模型建立、治疗艾滋病药物研究等领域开展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在部分高发地区进行了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对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了早期干预临床研究,对呼吸、消化、皮肤、口腔等机会性感染进行了中医药及非药物疗法治疗,对抗病毒药物毒副作用所致的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进行了中医药临床研究,对部分中药和中药制剂进行了抗艾滋病病毒筛选和临床观察,还开展了中医辨证施治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评价等研究。民间中医药人员积极开展中医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工作;企业界对艾滋病中药新药的研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相继有一些中药进入Ⅱ期临床开发研究。全国一些中医医院研制了一批艾滋病中药医院制剂,为艾滋病的治疗提供了中药制剂保证。

    4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科研进展

    4.1  病因病机及证候学研究

    结合国家有关科研课题研究,开展了HIV/AIDS大样本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总结了艾滋病的常见中医证候,分析并阐述了其主要中医证候特点及规律,建立了艾滋病中医证候数据库,为中医药系统、规范地防治艾滋病提供理论依据,为艾滋病中医科研和临床提供有用的数据,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奠定基础。另外,经广泛征求业界专家意见、反复修订,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和河南中医学院主持起草的《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即将发布。

    4.2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后的免疫重建和中医药早期干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在完成首都医学发展科学基金课题“艾滋病免疫重建与益气活血中药干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益气活血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影响”、国家自然科研基金课题“益气活血法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影响的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承担了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课题“艾灵颗粒对早期HIV感染者延缓发病作用的临床研究”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优势病种项目“中医药延缓HIV感染者发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证实了中医药治疗对HIV/AIDS的免疫重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早期HIV感染者有较好的保护免疫功能和稳定病毒载量的作用。河南中医学院通过“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课题“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早期的临床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治疗无症状HIV感染者新药扶正排毒片的研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药扶正排毒片对无症状HIV感染期的临床研究”等课题的实施,显示以无症状HIV感染期为切入点,采用中医药早期干预治疗,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病毒复制,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在延缓发病和进入艾滋病期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3  艾滋病中西药物协同应用

    瑞德肝脏(上海)有限公司开展了中药与“鸡尾酒疗法”的西药相对作用增效机制的研究,发现中药艾灵颗粒和中研2号与某些抗病毒西药有相互作用,为创制中西药联合的“鸡尾酒疗法”提供了依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开展了艾灵颗粒与国产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配方联合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发现中药艾灵颗粒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HAART后的免疫重建,不产生拮抗作用,与某些西药配方可以联合应用。还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艾灵颗粒能对抗国产HAART药物的对小鼠致死作用和肝肾毒性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艾灵颗粒对HIV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的增效机制研究”正在从体外、动物和临床三方面探讨两者的相互作用。河南中医学院附属一院艾滋病临床中心、广州第八人民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病研究所、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等先后开展了中西药物联合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效果。

    4.4  动物模型及疫苗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病医学研究所进行的“艾滋病治疗疫苗”、“中药艾可清”复方研发和产业化也获得了国际合作、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的资助。

    其中,与法国第五大学科研合作项目“艾滋病治疗疫苗”的研究和与南非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开展艾可清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的工作正在积极进行,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4.5非药物疗法

    通过“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课题“中西医结合治疗AIDS临床综合方案研究”等项目的实施,开展了非药物疗法治疗艾滋病相关性症状的临床研究,如进行了艾灸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传统优势,深受病人欢迎。

    4.6疗效评价研究及诊疗标准研究

    目前已进行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评价的研究”。“艾灵颗粒对HAART疗法的影响及疗效评价研究”等分课题通过了验收。“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适合艾滋病防治示范区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初步制定了《艾滋病(中医)症状量化计分标准》、《HIV/ADIS生存质量量表(HIV/AID—S00L-46)》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该研究成果2007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4.7  中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主要在单味药、药物成分、复方三个层次展开

    通过对800多种中草药体外抗HIV实验,发现上百种中草药可不同程度地抑制HIV。药物成分研究发现多糖类(如黄芪多糖、茯苓多糖等)有调节免疫和抑制HIV逆转录酶作用(如桑白皮中的黄酮),萜类(如甘草甜素)、生物碱均有抑制HIV作用,蛋白质类既有调节免疫,又有抑制HIV作用。据报道,小柴胡汤、人参汤、生脉散、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龙胆泻肝汤、三黄解毒汤、人参养荣汤、金匮肾气丸、清营汤、白虎加人参汤、羚羊钩藤汤等传统名方均有一定抑制艾滋病毒的作用。中药复方继续进行治疗艾滋病的深入研究。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的爱可扶正片、益爱康胶囊、艾灵颗粒、祛毒增宁胶囊、艾克胶囊等中药制剂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复方SH”已在泰国完成了三期临床观察,获得泰国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在泰国上市,同时作为保健品在美国上市。乾坤宁、克艾特胶囊、中研2号、喘可治、复方三黄片正在进行新药临床试验。扶正排毒片、益爱康胶囊、爱康胶囊、祛毒增宁胶囊、艾灵颗粒、艾克胶囊等,有的作为科研用药和医院制剂正在使用,有的正处于临床前报批阶段。

    4.8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优势特色和定位

    20几年的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有许多优势和特色:(1)药源丰富,可不断挖掘;(2)价格低廉,适合绝大多数患者;(3)不易耐药,毒副作用少,适合长期服用;(4)有效保护和改善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免疫功能;(5)可以早期治疗,一旦检测出艾滋病毒感染即可使用中药,有一定延缓发病的作用;(6)中医的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可应对艾滋病复杂多变的临床特点。

    有些研究已显示中药在抑制艾滋病毒方面有一定苗头,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主要以提高和保护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治疗机会性感染,提高生存质量为主。早期干预延缓发病,配合HAART促进免疫重建,减轻毒副反应,增加依从性。

    5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建议

    5.1  加强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

    要在《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和《艾滋病防治条例》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一定的具体政策,鼓励开展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工作,重视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一线的工作者,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对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中医医疗机构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建立中医艾滋病专业科室,解决后顾之忧。对于艾滋病中药新药研发,国家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出台艾滋病新药指导原则以及评审标准。

    培养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和科研人才,特别要注意培养有奉献精神、不怕吃苦、富于爱心和科学精神的知识结构合理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基层特别是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基层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业队伍的建设,使更多艾滋病患者能够接受规范的中医药治疗,让中医药更好地造福广大艾滋病患者。

    5.2加强中医药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早期干预和中西医协同治疗的研究

    中药一般毒副作用小、不易耐药,一旦发现感染即可进行免疫保护治疗,比起HAART更积极更主动,对于延缓病情的进展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强HIV感染者早期干预延缓发病的研究,一定会为艾滋病的防治作出重大贡献。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也可减少发病以后的医疗开支。

    中西医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效减毒,目标是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艾滋病治疗道路,从而最终使患者花费最低,达到疗效最佳、毒副作用最小的目的。同时也为世界艾滋病防治树立榜样。

    5.3  加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研究

    艾滋病复杂多样的机会性感染是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医对艾滋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感染等有较好的疗效和治疗优势。但目前对机会性感染进行的临床研究尚少,开展中药治疗艾滋病肺部感染发热、肠道感染腹泻、皮肤感染疱疹等的临床研究,解决这些治疗领域的实际问题,对于目前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5.4  建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评价指标和体系

    中医与西医分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治疗思路和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以现行的治疗艾滋病西药评价方法,用病毒载量作为主要的标准未能全面反映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真实疗效,必须多层次多方面综合评价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疗效。所选择的指标应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存质量、生存期、病死率、发病期、人体功能状况、心理状况、免疫功能、病毒载量等。

    5.5  研究开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中药新药

    研制对病毒和/或免疫细胞有确切作用的中药新药制剂,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国内一些科研人员也从中药筛选组方、实验室研究的角度研究中药新药,中医药制剂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已被广泛认可和应用。对天然资源和中草药中各类不同结构类型的天然化合物进行广泛的研究,发现和获得抗HIV的活性成分和先导化合物,对若干抗HIV有效化合物进行构效关系、体内外药效、毒性等进行临床前的深入研究,同时对具有改善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和临床症状的药物以及具有配合抗病毒药增效减毒作用的药物进行广泛研究,可望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低毒的HIV药物和AIDS辅助用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