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情志病证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与展望

  • 来源:环球中医药 作者: 时间:2010-06-21 08:29:00
  • 核心提示: 情志病证是指在病证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情志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病证,包括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神经疾病及一切功能性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应激因素不断加剧,由

       情志病证是指在病证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情志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病证,包括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神经疾病及一切功能性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应激因素不断加剧,由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情志病证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中医学防治情志病证的理论及其诊疗实践肇始于《黄帝内经》时期,后经历代医家丰富和发展,不仅为情志病证的现代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因其擅长身心并治而在临床防治中颇显优势。近10年来,中医学界从理论、临床、实验三方面对情志病证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关工作仍需不断完善。

    1情志病证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1理论探讨

    1.1.1  重视个体差异性的病因研究

        情志病因是指各种导致情志病证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对个体内外环境变化形成的情志刺激是引发情志病证主要原因的认识,近年有关心理、体质等个体差异性的情志病因研究工作渐受关注,研究发现:情志所伤引起的病证及其转归、预后等不仅受到意志力、个性等后天环境作用下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而且与人体先天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征等个体差异性密切相关;体质作为情志产生的内在基础,因其对外界情志刺激的反应性不同而导致情志病证发病各异。

    1.1.2侧重结合现代理论的病机探讨

        情志变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而脏腑功能依赖于气机的协调,因此,欲望受阻,郁积于内,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发疾病的致病机理已被现代学者所公认。亦有学者侧重结合现代理论对其致病机理进行探讨,认为情志致病学说与现代生物医学关于心因性应激反应存在一致性,七情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及激素的水平和作用,降低机体免疫功能诱发疾病,相关研究对开展情志病证的临床防治工作具一定的指导作用。

    1.1.3注重脏一情关系机理研究

    一般而言,情志致病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主要影响到肝主疏泄和藏血两个方面,而脾主思亦是引发情志病证的关键环节。乔明琦等提出“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假说,认为引起情志刺激的“社会事件”是情志致病的始发因素,其导致情志病证的主要证型为肝气逆和肝气郁证。通过分析“脑为脏”、“脑主脏”“脑主神明”的科学内涵,提出脑的统帅以及五脏精气应答是情志产生的关键环节,其中尤以脑的统帅作用为要的“脑一脏整体调节”假说。新假说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情志致病的内涵,但其科学性仍待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

    1.2临床研究

    1.2.1重视传统中医药疗法1.2.1.1  强调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作为正确、合理用药的根本,是中医的精髓与特色所在,唯有将其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做到“治病求本”,现代学者尤为重视其在临床的重要性,强调心身和病证结合的双重诊断标准,分型论治,随症加减,不仅促进了病证结合的深入研究,而且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中医特色,提高疗效。

    1.2.1.2辅以情志疗法

    目前,临床治疗情志病证,多将情志相胜法、劝说开导法以及移情易性法等情志疗法作为辅助手段,在运用药物或者针灸等其他疗法时配合使用。

    研究发现:药物治疗与情志干预并举,对于患者的康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针对不同病人采用琴棋书画、运动等方法,转移病人注意力,可帮助病人排遣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达到移情之目的,更利于治疗Ⅲ

    1.2.2注重证与症的量化评定

    1.2.2.1  运用国际或国内通用量表

    近年来,随着中医证、症规范化和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用国际或国内通用自评量表对躯体性和精神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心理评定,探索量表测定值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对于区分不同证候在精神心理表现方面的差异,进行中医辨证是必要且可行的㈣。

    12.2.2开展中医特点量表编制工作

    在情志病证的临床研究中,借鉴心理测量学的思想与方法,根据中医特点编写不同量表,对证、症进行量化评定,使量表中条目的描述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中医辨证思维,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

    现有具中医特色的量表,如“七情证候辨析量表”、“七情问卷”、“七情背景问卷”、“七情生活事件量表”以及“中医肝脏象情绪自评等级量表”(ERSG),多基于医者实践及研究经验而编制,为情志病证的量化研究提供了针对性强且有效的评估工具。

    1.3实验研究

    1.3.1  体现中医特色的动物模型研究

    1.3.1.1“怒伤肝”模型

    “怒伤肝”模型从制备方法来看,较符合情志致病的特点,目前主要有:采用电刺激猫“怒吼中枢”和破坏大鼠双侧隔区的方法建立中医“怒”的情志病证模型;在采用夹尾刺激方法的基础上,延长造模时间,建立大鼠长期激怒应激模型;以束缚制动作为应激源制作慢性激怒应激反应模型。

    1.3.1.2“恐伤肾”模型

    “恐伤肾”模型从制备思路来讲,较符合情志病因学理论,实用性较好,目前主要有三种:“猫吓鼠”、“人吓猫”、“爆竹吓狗”致恐伤肾模型。

    1.3.2  紧密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病理机制研究

    在情志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中,学者多以五脏为切入点,结合现代多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如:对心理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发病机制以及调肝方的干预作用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对恐惧的整体行为、生理病理、免疫等多方面的研究积累,将“恐伤肾”应激研究推向情绪心理学、基因心理学和中医心理学前沿的研究;从拮抗脑神经元损害层面探索调理脾胃中药复方抗抑郁作用机理的研究。

    2情志病证的主要研究方法2.1文献研究方法

    2.1.1  古今医案整理

        从分散、凌乱的古今医家临证经验中,整理筛选情志病证病案,建立数据库,综合运用现代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总结探讨情志病证病机及证治规律,为现代情志病证的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2.1.2现代文献分析

        基于对情志病证现代研究文献的分析,结合临床实践,提出情志致病理论的新假说与新见解,如:“五态人格”论、“多情交织首先伤肝”以及“脑一脏整体调节”假说等,对情志致病机理研究、开拓情志病证防治新思路有所裨益。

    2.2临床研究方法

    2.2.1  个案观察一般多为医生根据在临床中总结的情志病证

    发生、发展特点等实践经验,通过与原有的情志致病理论进行对比与分析,进而提出防治情志病证的新观点。如:临证需抓辨证之本,明治神调脏之别,用以不变应万变之法进行施治;以“心神”概括和总结人体精神情志活动,不仅发展了情志致病理论,而且拓宽了治疗心身疾病的思路。

    2.2.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大体而言,研究者先据调查目的制定所需要的情志致病量表,然后根据填写内容进行整理,从而得出其致病规律。如:王米渠等采用“七情发病背累量表”和“七情生活事件重表”进行调查后发现.成都乐山地区患者以“怒忧”致病为多,而新加坡地区以“恐”志致病为多。

    2.3实验研究方法

    采用国际或国内通用的应激方法制备动物情志模型,如“怒伤肝”、“恐伤肾”等模型,以现代研究技术,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方面探索情志病理等,如严灿、王米渠、武丽等对情志致病机理的探讨均属于此研究方法。

    综上可见,近年中医学界相关情志病证研究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理论研究在融入现代医学及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情志病因病机新观点,提出了新假说;临床研究不仅重视传统中医药疗法的灵活运用,而且注重借鉴心理测量等新手段的综合应用;实验研究中,单一情志刺激伤脏主要集中在“怒伤肝”、“恐伤肾”,研究工作分别已深入到肝主疏泄对NEI网络调节作用,恐的情绪遗传等层面,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整体研究现状分析,还存在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3思考与展望

    3.1  情志病证的病因病机规律仍需挖掘与创新

    深入探讨情志的病因病机以及与脏腑的关系,为有效防治情志病证提供依据与指导,是目前研究的难点所在,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明晰情志的概念和界定情志病证的内涵,否则,情志病证的辨证及其规范化、量化等系统研究工作难以科学、有序地进行。因此,当务之急是在依据、借鉴古今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专家研讨明确界定情志概念、情志病证内涵;对现存质疑的原有理论,经科学论证后予以扬弃,提出创新的科学假说,并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加以检验、升华。

    3.2  情志病证的辨证及疗效判定、量化标准尚待规范

    目前,传统中医药疗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停留在临床疗效的观察上,多以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为疗效判定标准,主观性强,客观指标少,难分优劣;而量表等心理测量手段的引入,虽为情志病证研究提供量化的可能,但通用量表多由国外引进,无法融入中医的辨证思维,而现有依据中医特点编制的量表多为判断病人是否符合某一证的诊断标准及其严重程度的症状评定量表,尚缺乏对疾病证候的全面判断和综合分析。因此,今后情志病证的临床研究重点应在规范统一其辨证分型及疗效判定标准的基础上,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与现代科学有机结合,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流调,编制具有中医特点的量表,以期更好的适用于实践。

    3.3  情志病证的相关实验模型有待继续探索

    情志致病研究所采用的急、慢性应激模型多为单一应激源刺激模型,与人类复合多因素应激反应致病的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情志致病与多因素刺激密切相关。因此,筛选出模拟人类情志致病(单情、多情交织)最为理想的模型,并建立量化评价标准,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整体研究,分别探讨各模型伤脏的生理、病理特征及规律,发现新问题,探求新规律,以实现情志致病理论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3.4情志病证的多学科融合研究模式尚需完善

    融合中西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情志病证研究,已为中医学界所共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然就目前现状来看,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模式虽具雏形,但尚需不断完善。基于此,今后的工作应主要集中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基础上选好理论交叉的切入点——建立病机假说为主的理论研究;重视方法上的多学科相互借鉴和先进手段、技术引用的研究——以宏观和微观指标的多层次机制探讨为主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上述研究工作的开展,将对完善情志病证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进一步深入揭示情志生理、病理机制,阐释情志理论的科学内涵,为情志病证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