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时间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整体上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其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动态观。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不但受四时气候的影响,而且与自然界的昼夜朝夕、阴阳变化有一致的节律。就藏医理论而言,尽管没有“生物节律”、“时间医学”等专有名词,但从人的生理变化、疾病的诊断治疗,甚至药物的采收及配制等各方面都包含着时间医学的思想。现就二者之间在生理、病理、诊疗等方面的认识作一比较,以更好地指导中藏医临床治疗,尤其是对疾病的择时治疗。
1时间医学生理之比较
祖国医学十分强调“天人相应”的统一观,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密切影响着人体,同时,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季节、气候变化等过程具有周期性相适应的变化,一年
四季、月、日节律对人体的生理都会产生影响。故《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中医学认为“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说明五脏之气的强弱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如中医从月亮的盈亏来认识人体气血经脉虚实节律,认为女性月经周期是一种月节律变化。正如《索问·八正神经论》所说:“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从昼夜阴阳消长关系来认识人体经脉气血循行流注盛衰的节律。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日。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变应之。”说明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美国著名医学博士帕纳蒂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午夜至凌晨四时人体绝大部分功能处于最低潮,而临床病人此时去世的也最多。说明一天中人体身心变化也有明显的节律性。这与祖国医学理论描述的“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具一致性。
藏医学在理论上以三因学说为理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形成独特理论体系。《四部医典》云:“隆、赤巴、培根三者,不变其性即为病因,变性而失衡即为疾病。”隆、赤巴、培根三者各自的盛衰与时令变化之间又有着直接的关系。如藏历将一年分为六个时序,即春季(藏历1—2月)、热季(藏历3~4)、夏季(藏历5~6)、秋季(藏历7—8)、上冬(藏历9一1O)、下冬(藏历11一12)。热、夏和秋季依次为隆病蓄(蓄积)、发(激发)、息(平息)的时令;夏、秋、上冬季依次为赤巴病蓄、发、息的时令;下冬、春、热季依次为培根病蓄、发、息的时令。
2时间医学病理之比较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好发时令与时间特点。如《周礼·天官》记载:“四时皆有疾疫,春时有痛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餮泄,夏伤于暑,秋生疟疾,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是由于邪气内伏,当气候随时间而变化时才发病。《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日:“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从四时多发病的角度,说明五脏之气的强弱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素问·咳论》云:“五脏各以其时受病。”五脏配五时,则春肝先受邪,夏心先受邪,长夏脾先受邪,秋肺先受邪,冬肾先受邪。《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平静。”说明一天中不同时间对疾病的不同影响。同时认为疾病随着四季昼夜阴阳消长出现节律性的发作或加剧。如阳虚病证在秋冬时多见,阴虚病证在春夏多见;春夏患病多阳邪,昼日发作或加剧之疾为阳分病,夜间发作或加剧者为阴分病。
近年来,四时气候变化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刘氏…通过对发病时间反映突出的156例中风患者进行分析发现,一年四季以冬季为中风的好发季节,因冬季日照量少,气温最低,寒主凝滞,血流缓慢,血管收缩痉挛阻塞或破裂而发中风;就一日十二时辰来看,卯时、酉时为发病高峰,因这两个时辰为日月交替,易造成人体气血的逆乱而发病。
藏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无不与患者机体中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的变化有密切关系。隆具多动善变的特性,因此当其功能紊乱时既可形成隆病又激化赤巴和培根病,是百病之源。<四部医典>云:“隆可随寒热转化,当有太阳的性质时,成为燃烧之伙伴;当有太阴性质时则成为寒冷的伙伴。”隆病常发生在夏季,一天中的清晨、傍晚时分。赤巴本性属火,当其功能紊乱时身体就要受到燃烧之苦,所有热症均由此产生。《四部医典》云:“赤巴具火的性质,当其紊乱时全身即被燃烧,一切热病无不由此而生。”赤巴病常发生于秋季,一天中的中午、午夜时分。培根性寒,若培根失调则引起脾、胃、肾机能紊乱而致病。《四部医典》云:“培根功能紊乱时消身体之热量。其本性属水,虽在上身亦可落于下身,一切寒病无不由此而生。”培根病常发生于春季,一天中的黄昏、上午时分。
3时间医学诊断之比较
中医学认为时间因素对与疾病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就诊脉的时间而言,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为最佳。因为此时机体内外环境比较安定,脉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的基础生理情况,同时亦比较容易发现病理性脉象。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季节气候的变化,时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为适应自然而进行的生理性调节,亦可反映在脉象上。《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因此,正常人形成了与时令气候相应的四季脉象,《索问·平人气象论》总结为“春胃微弦”、“夏胃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此为应时之脉,属无病,反此则病,故《素问·玉机真脏论》日:“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一日之中随着平旦、日中、日西、夜半的阴阳消长,脉象也有昼夜节律的变化,总的趋势是昼日脉象偏浮而有力,夜间脉象偏沉而细缓。
《素问·热论》日:“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以夏至前或后的发病时间作为诊断温病和暑病的根据。这种疾病发生的时节律,充分反映了疾病本质与节气物候之间的内在联系。藏医诊断疾病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诊断的时间。特别是脉诊和尿诊的时间尤为明显。例如脉诊,藏医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脉象也随着季节变化而不同。《四部医典》:“春季对应的脏腑为肝木脉和胆脉旺盛,脉搏如云雀呜叫细而紧”,“夏季前72天对应的脏腑为心、小肠……脉搏似杜鹃鸣声粗而悠长”。同样,秋、冬季节的脉象也有生动细致的描述。具体诊脉时间上一般为脉象处于相对平稳时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最佳时间为朝阳初落,阳关还未照及河谷,能基本看清手掌纹理的时候。如果迟于此时,待太阳生起,阳光使体温升高,这时察脉容易与血、赤巴病等热证脉象相混淆。反之早于此时,如夜晚切脉则容易与培根、隆病等寒证脉象相混淆……总之此时三因寒热及呼吸等处于平衡状态,脉搏处于相对正状态,是切脉的最好时间。”又如尿诊,藏医认为影响尿诊结果可靠性的各种因素中,采尿时间最为关键。《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一般来说白天食进的饮食至半夜以前已经消化,半夜以前的尿在腹中停留时间不长,为饮食之尿液,反映不出疾病尿象,验尿时弃之不用。午夜以后之尿液在腹中停留时间长,尿液能反映出疾病的各种症候,因此清晨起床后的首次尿为标本尿,接在容器中作为察验之尿样。”
4时间医学用药之比较
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利用时间医学的特点,采用择时治疗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杨氏认为,在择时用药、服药方面,应根据四季阴阳盛衰节律、月相阴阳盈亏节律、昼夜阴阳变化节律及方剂型择时而用,如发散剂在天亮后起床的2小时服用为最佳时段,涌吐剂应在晚饭后2小时服用,泻下剂则应根据缓泻、润泻和峻泻的不同有各自最佳用药时间,同时还提出了强心剂、利水渗湿剂、抗肿瘤剂、滋阴养血剂及益气升阳剂的最佳用药时间。
藏医学在服药的时间上,治疗已发作和病势强大的培根病和聚合病的药物在未进食前即清晨时服用;治疗下泻隆引起的疾病的药物,在午饭前服用。治疗哮喘和痰多症的药物,不受时间限制,不定时少量多次服用;治疗锁骨以上疾病的药物,在晚上临睡之时服用。对于隆病患者或体质虚弱者等需补益,进行滋补的最佳季节为春季。对于需要采用消散法治疗的病人,最佳施法时间为冬季。采用油疗法治疗疾病时,熔酥油热力最强,宜于冬季寒冷和胃火强盛时候服用;植物油热力较弱,易消化对隆有益,宜于夏季服用;骨髓和脂肪宜于容易消化、胃火变强的春季和培根易发时间服用。油疗法一般于清晨空腹单独使用。由此不难看出,藏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不管是用药物还是采用外治法,采用择时的治疗手段非常之多。综上所述,中医学与藏医学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均融入了丰富的时间医学理论。这对指导中藏医临床治疗,尤其是在择时治疗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