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曾丽:细辛通调水道以润肾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10-05-10 15:20:00
  • 核心提示:  《本草备要》云:“细辛,宣散风寒,补肝润肾。”细辛何以润肾呢?《本草备要》对细辛的润肾功能如是阐述:“水停心下则肾燥,细辛之辛,能行水气则润之。”然细辛如何行水气以润肾?   在《素问·

      《本草备要》云:“细辛,宣散风寒,补肝润肾。”细辛何以润肾呢?《本草备要》对细辛的润肾功能如是阐述:“水停心下则肾燥,细辛之辛,能行水气则润之。”然细辛如何行水气以润肾? 

      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至津液,通气也。”由此可看出“开腠理,至津液,通气也”乃是润肾之机理。欲知其机理的具体过程,首先必须明确正常人体水液的代谢途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此段可谓是对人体水液代谢的经典论述。笔者认为文中水道乃三焦。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明确指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水道即为三焦具体功能的一个体现。《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金寿山在《金匮诠释》中如是解释:“意为全身上中下三部(三焦)外而皮肤内而脏腑,都有纹理可见,这是元气通会之处,血气所注之处……”由此可得知,本为六腑之一的三焦亦是有纹理即腠理的。笔者认为腠理乃为三焦功能的物质基础之一,亦是水道的物质基础之一。

      那“水道”又是如何被“通调”的呢?“上归于肺,通调水道。”王冰如此注释:“水土合化,上滋肺金,金气通肾,故调水道,转注下焦,膀胱禀化,乃为气。”(《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喻昌曰:“肺气外达皮毛,内行水道,形寒则外寒从皮毛内入,抑肺气,不会外扬下达。”(《医门法律》)从上述引文不难发现肺能通调水道。肺通过宣发卫气将津液布散到肌表全身,正如《灵枢·决气》所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肺通过肃降使津液“转注下焦,膀胱禀化,乃为气”。故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之说。在经典论述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虽未提及肝在其中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其功能是不容忽视的。肝禀少阳春生之气从左升,肺主太阴肃降之气从右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有“左肝右肺”之说,肝气升上交于肺方能助肺降。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亦云:“肺金非木不能生,无木则无舒发之气。”可见,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离不开肝的疏泄调达的。

      细辛,性温味辛,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论述。《神农本草经》云:“味辛,温。”《汤液本草》云:“气温。味大辛,纯阳…少阴经药。”《本经疏证》云:“少阴者,又皆水火相依,细辛体虽细,味极烈似之。”细辛之所以能润肾是因为大辛能通调水道,《药鉴》云:“予尝用之以利水道,何哉?不知诸辛入肺,肺气赖辛以通畅,则渗下之官得令,所以能利水道也。”若肾燥因肺气不能宣发肃降而致水道不通,细辛味极辛入肺,肺得辛之助则能恢复其宣发肃降之功,水道通矣;若肾燥因肝不散,肝气不能上升于肺,则影响肺的宣发肃降亦致水道不通。细辛之辛能顺肝之性,则补之,就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言:“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肝得补则助其用,其用正常则水道亦通也;若肾燥因腠理本身开合失常所致,辛能行能散具开通之力,腠理开,津气通,则三焦水道通也。

      总之,“开腠理,至津液,通气也”的关键在于水道的通畅与否以及气的通行与否。细辛性温,辛得温则行散之力更强,可开腠理,助肺肝之用,使气通,水道通畅,脏腑功能正常,气化运行,阳蒸阴布,若“雾露之溉”则肾不燥矣。

      当然,造成肾燥的原因甚多,《内经》上所云也就针对某一类的病理因素来论述的,笔者也仅就其某方面来说的,切不可以偏赅全,临证时仍需辨证论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