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属中医学“胃脘痛”、“反胃”、“积聚”等范畴。中医在胃癌的治疗中有着独特优势,笔者现将自己辨治思路与同道商榷如下。
1 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
人体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和感受外邪等影响脾胃,致脾失健运,胃腐熟水谷功能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则气滞、血瘀、湿停、浊聚、痰结、毒热诸证均起,其中以气滞络瘀、浊毒内蕴为基本病机。因湿浊积滞化热,郁热内生,蕴热入血而为热毒,毒邪痰湿凝结中焦,运化失司,气滞血瘀,瘀毒内阻,渐而形成积聚。故浊毒相关为害乃病机之关键。浊毒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既是一种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病理产物。初期浊毒内壅,气滞络阻,胃失和降,标实为主;后期津液阴血耗伤,胃失濡养,虚实夹杂。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胃癌的发生与“邪毒”有关,“邪毒”又称“癌毒”,包括了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以及转移、浸润,当然也包括肿瘤所在部位炎症性反应。笔者认为,癌毒是导致胃癌发生发展的关键,既可直接外客,亦可因脏腑机能失调而内生。《内经》提出的“阳道实,阴道虚”,揭示了阳明发生病变后向阳、热、实方向转化,而太阴则向阴、寒、虚方向转化的基本规律。《伤寒论》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癌毒阻滞,产生痰浊、瘀血、湿浊、热毒等,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于胃,导致气滞络瘀、浊毒内蕴、邪毒盘结之邪实与气阴两伤之正虚相互兼夹,造成病机复杂的情况。2浊解毒,分期论治,中西医结合胃癌的本质是气滞、血瘀、湿停、浊阻、热毒相互交结,致浊毒内蕴,故治疗应以“化浊解毒、软坚消积”为基本大法,攻其邪毒之气,邪祛则胃气得固。徒清热解毒则湿浊不去,徒化浊利湿则热毒不除,解毒化浊法的运用可斡旋中州,使毒除浊化,达气行血畅,积除郁解,痰消火散,恢复脾升胃降之生理。脾气上升,则胃之津液得下,胃气和调,胃得津液阴血润养。
胃癌早期和进展期未进行手术的患者多表现为气滞络瘀、浊毒内蕴、邪实毒盛,而其正气虚则不显著,治疗应以攻为主。常选用莪术、三棱、桃仁、红花、全蝎、蜈蚣、白花蛇舌草、冬凌草、藤梨根、水红花子等以破血逐瘀、宣通脏腑,特别是胃癌进展期常有血粘度增高,为有瘀血之象,病久入络,用上述药物往往能抑制肿瘤的生长速度,迅速缓解症状,稳定病情。
对于胃癌术后的患者,中药与化疗相结合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胃癌手术可以达到彻底治愈,而进展期则一般以综合治疗为主。从肿瘤的生物特性来看,胃癌术后,肿瘤负荷减小,残存转移的肿瘤细胞增殖比率加大,倍增时间缩短,对抗癌药物最敏感,因此,化疗应在胃癌切除后的早期执行。但由于患者术后早期全身情况较差,加上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常使部分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或难以完成首次化疗,贻误了治疗时机。中药配合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化疗毒副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对化疗的依从性,还可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切实增强疗效。
手术后的患者,往往正气受损。对此,笔者在化浊解毒法的指导下,依据治疗目的不同而区别用药:①以恢复体质及防止复发和转移为目的,可选用党参、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红景天、仙鹤草、陈皮、半夏等药物益气健脾、理气化浊。②以治疗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为目的,可予橘皮竹茹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降低消化道反应。③以治疗化疗期间骨髓抑制、白细胞减低为目的,可选用补骨脂、淫羊藿、枸杞子、女贞子、鹿茸等补肾生髓;党参、黄芪、白术、薏苡仁、甘草等健脾益气;何首乌、鸡血藤、当归、黄精等养血生血。诸药合用,共奏生精化血、髓充血长之功。3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用专方专药
一病必有一主证,一方必有一主药。笔者认为,只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能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提高诊治水平。以病为纲,以证为目,先辨病,再辨证,可起到提纲契领、纲举目张之作用。微观辨证是辨证论治的发展与丰富,其可以作为一个客观指标,判断疾病进退以及疗效确切与否。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