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傣医学作为我国四大民族医学之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它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具有其独到鲜明的特点,其中“整体恒动观”就
傣医学作为我国四大民族医学之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它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具有其独到鲜明的特点,其中“整体恒动观”就是基本特点之一,而“四塔连心”整体恒动观的核心体现。
整体恒动观是傣族古代哲学思想在传统医学领域里的理论支架,是在“天人合一观”前提下,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再认识。整体即完整性和统一性,指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并且事物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恒动是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的,这种运动和变化是相对的动态平衡和统一。傣医学的整体恒动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塔是生命的本源物质,其运动与变化推动着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人体内四塔、五蕴之间保持着和对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关系,并把该理论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其中“四塔连心”理论则是傣医学的整体恒动观主要体现。
1 “四塔连心”的理论构建基础是四塔五蕴医学理论
四塔五蕴学说是傣族人民在总结长期与疾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借用佛教“四大”(地、水、火、风)和“五蕴或五阴”(色、受、想、行、识)概念而创造的独特医学基础理论。
四塔是“塔都档细”的简称。“塔”是音译,有界别,类种、元素、要素之意。傣医学认为四塔即风塔、火塔、水塔和土塔。四塔是构成世界万物和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元素。人体的四塔先天禀受于父母,受后天水谷的补充和滋养,维持着人的生理功能。四塔既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元素,也是机体组织器官内脏生成的本源。万物有形,人身有形,形不离四塔,四塔是人体的物质基础,并主管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人体没有四塔就没有了生命,四塔伴随着生命的发生而存在,随其终结而消亡,傣医将其概述为“四大元素”。人体四塔在正常情况下是“依照俱生,相互依止,互不离缘”的关系。机体的四塔只有处于平衡卧测的状态下,才能保持健康。
五蕴,“五”即五种、五类之意;“蕴”,蕴积,蕴藏之意。五蕴具体指色蕴(形体、物质)、识蕴(认识、识别作用)、受蕴(感受)、想蕴(知觉)、行蕴(意志等作用)。傣医借用佛教的五蕴,来解释和说明人体的物质结构、生理现象和精神心理活动。五蕴是人体内蕴藏的五种看得见、摸不着的内在的、精神性的东西。四塔先有,五蕴后生。四塔与五蕴同时禀赋于父母,四塔先生,五蕴后长,五蕴从生命的孕育开始,便已产生。五蕴伴随着生命的存在、成长、衰老、结束丽存在、延续、减弱和终止。可见,五蕴禀受于父母,靠后天四塔滋生而发育成熟。四塔是五蕴的物质基础,五蕴是四塔功能表现。
四塔学说强调构成世界万物和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及其特性和功能表现,而五蕴学说则重在阐释组织结构与功能、形体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之问相互关系。
2“四塔连心”中“心”的概念
傣医学中的“心”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心,即实体解剖之心脏,具有主血液的功能;广义之心,不单指解剖心,多为功能上的心,与实体是无法对应的,具有统领、促进形体形成和主精神活动的功能。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代表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二是指切精神活动的主体,生理活动的统帅…。“四塔连心”中的“心”为广义的心。傣医学“四塔连心”理论的在认识和发展过程中借鉴了佛教“心性论”的基本概念,用来阐释人体四塔与五蕴、形体与精神、组织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关系,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傣医学认为“成法归于心”,将“心”视为人类万物的本源,是人生命的构成要素,是由四塔、五蕴合和而成,人体内四塔、五蕴相对平衡协调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首先五蕴由色(形体、物质)、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等作用)、识(认识、识别作用)集积而成,其中除物质性的“色”外,其他四蕴都是精神性的因素,为“心”的不同作用表现。“心”也指与“色”(物)相对而言的人的精神、意识和认识与思维活动等,说明人们的认识、观念、经验,思维、意识都是受多种条件的影响、不断变化的。因此,“四塔连心”又是构成认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关系的重要条件。这一观点与中医“形神一体”、“心藏神”及“心主神明”的观点有类似之处。
其次,傣医学对人的认识思维活动及其分类,有“十二处”、“十八界”之说。“十二处”即把认识关系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处”(六根)即人的主观认识能力;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处”(六境)即客观认识对象;具有六根六境再加上注意作用等认识活动,就会产生眼识、耳识乃至意识即六识的认识作用。六识也就是“心”的的作用。“十二处”加六识为“十八界”,是认识成立的条件。
3“四塔连心”的内容
3.1生理方面: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四塔及四塔与五蕴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关系,四塔与五蕴、即结构与功能、形体与精神之问是依照俱生,相互依止,不可分离的一体性和统一性,以及人体的四塔物质基础与五蕴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之问是互动的关系。四塔与五蕴之 间是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在其存在的保证,存在的保证,因此,无四塔则“心”无以存,的内容,四塔和五蕴均先天禀受父母,并把五蕴视为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成分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认为五蕴的产生和存在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奇妙的情感。四塔是机体存在的物质基础,在四塔的协调作用下产生五蕴。具体来说就是:生命胚胎组织形成,五蕴便随之而产生。五蕴伴随整个生命体的始终。这是傣医对生命的产生和精神心理产生的科学解释。也是傣医学在生命起源的认识上既坚持了“物质第一”的唯物观,又提出了“形体”和“五蕴”即“物质与意识”同步形成,同步发育,相互影响的“双轨制”认识。“四塔连心”就是表达四塔和五蕴,即形体与精神、组织结构与功能互相之间所处的运动状态。
3.2病理方面:在病理上,四塔的盛与衰都会引起五蕴的失衡而发生疾病,同样,五蕴的失调也可使四塔发生过盛与不足的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竹楼医述》指出:四塔五蕴先天来自于父母,四塔先生,五蕴后长,四塔在内滋养五脏六腑、七官、九窍;五蕴在外,四塔功能的正常与否主要由五蕴表现出来,二者在人体内是非常重要的“两大因素”,它们之间的功能失调便可发生疾病。因此,“四塔五蕴”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内因。网塔五蕴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关系。
若“四塔五蕴”先天禀受于父母不足,或因四塔功能失调,五蕴发育不健全而迟缓,不能形成完整的形体(鲁巴夯),导致胚胎或胎儿发育不全。虽然形成了胎儿也可能死亡、流产或发育不正常。
“四塔五蕴”功能失调在整体上可表现为人的容颜、形体、精神状态的异常;并出现反应迟钝、思维能力下降,对外界认识别、辨别能力减弱。
若外界自然气候环境变化的时候也将会导致机体内四塔的失调。由于四塔的失调导致五蕴功能的失常。如“佤约”(风),“爹卓”(火)偏盛而化,风火过盛属多种邪气相合相搏,此时又致“阿波”(水血,)不行,最后终致“塔拎”(土)受损而累及五蕴,这种逆乱现象都属病理变化过程中出现眩晕、抽搐、强直、麻木、形气衰损,受纳失常、消化不良等症状。另一方面若体内火过旺,影响“鲁巴”功能,导致面部色泽发生变化。如黄疸出现眼目发黄,色泽改变,这也就是“鲁巴”发生变化。反过来“鲁巴”的变化也会引起四塔的变化,如外伤骨折致形体受损则可见伤及四塔气血、骨肉,而出现局部肤色的改变、瘀肿等。
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功能减弱(土气不足),进而又加重影响精神情志活动。由于情志的变化,使机体长期缺乏水血及其他营养物质的供给,机体内的各种物质成分随之失去它的稳定性,人体会发病如纳呆,不思饮。反之,如果精神活动因素受到长时间过度强烈持久的刺激,心理对外界不良事物的反应增多,使忧、思、悲、恐、怒、惊、喜处于长期兴奋紧张状态,也会影响四塔的动态平衡关系。
3小结
“四塔连心”涵盖有“整体”和“恒动”两层意义。首先是“整体”,包括“四塔”这一整体和“四塔和五蕴”联合的整体。四塔作为机体的物质基础,四塔内部之问也必须是“俱生,相互依止,互不离缘”的整体平衡状态;四塔和五蕴之间也是一个整体,一个物质和功能,结构和意识相互联系影响的整体。是“结构功能的统一性和形神合一的一体化”的整体再次是“恒动”,即指四塔内各塔生理病理的相互作用影响,也包括四塔和五蕴之间相互的生理病理的相互作用影响的持续发生,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直至生命的结束,贯穿生命体的始末,始终处于四塔、四塔和五蕴的平衡和非平衡的交替之中。
在正常的机体中,四塔和五蕴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保持人体的各脏腑机能活动和各种物质代谢过程也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生命得以存续,健康无病。四塔和五蕴相生、相依、相缘,而五蕴与四塔“生于种,现于种、种于种”的关系,也是事物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实质上也是傣医学生命观的形象解释。“四塔主内,五蕴管外”。四塔在内,滋养五脏六腑、七官、九窍;五蕴的产生和存在既是生理现象,又是精神现象。“五蕴管外”则是四塔功能的强弱直接反应于五蕴的功能。五蕴的内涵既指物质结构、生理活动,又包括意识思维、情绪、感觉等心里活动。四塔和五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随时保持平横和协调状态,人才健康,才能防止外在的“帕雅”(病邪)趁虚而入的发病。“四塔连心”是生命存在的保证,也是机体存在的生命现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