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治疗的主要方法是对症下药,因此治疗疾病不但要准确无误地诊断,还要熟练地掌握药性,才能准确用药。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四气亦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归纳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一般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射干、天花粉等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些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肉桂、小茴香、附子等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具有热性。《神农本草经》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五味的本意是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即酸、苦、甘、辛、成五种不同的滋味。实际上药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还有淡味和涩味,长期以来将涩附于散,淡附于甘。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症。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等。苦:能泄、能燥。泄的含义较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泻下通便,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降泄肺气,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等。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缓急、和中、调药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般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亦称辛香之药。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芒硝泻下通便等。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指药物对于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作用,而对其他经络或脏腑很少或不起作用。如肺经病常见喘咳,心经病常见心悸神昏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一般认为气薄、味薄、质轻(如植物的花、叶)及性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多主升浮,气厚、味厚、质重(如植物的种子、果实、矿石等)及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物则多主沉降。病位在上在表的,宜用升浮而不宜沉降的药物(如表证治当解表),病位在下在里的宜用沉降而不宜升浮的药物(如里实便秘治当泻下)。掌握药物性能,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食性
食性即食物的偏性,也就是食物的性能,主要包括食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食物的性味是食物中最重要的部分。
性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确定食物性的依据和药物是相似的,只是对象不同而已。也就是说,食物的性能是从食物作用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中概括出来的,与食物的食用效果是一致的。这种效果主要反映在功效上,但也可以反映在副作用方面。一般而言,有清热泻火、解毒及平肝安神等作用,或能抑制、损害人体阳气的食物,其性质是寒凉的,如西瓜、苦瓜、萝卜、梨子、紫菜、蚌蛤等。反之,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和益气等作用,或能助热燥火、损耗人体阴液(如胃阴、肝阴、肺阴)的食物是温热的,如姜、葱、韭、蒜、辣椒、羊肉等。味和药物一样,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它来自味觉器官对饮食物的感受,也含有理性的推测。一般来讲酸味有敛汗、止泻、涩精等作用,如梅子,酸味往往也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作用,如梅子、酸角、刺梨、醋等。苦味有清热泻火、止咳平喘、泻下等作用,如苦瓜、橄榄、枸杞苗、蒲公英等。甘味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等作用,如栗子、甜杏仁、南瓜、葡萄、大枣、饴糖等,及多种动物的肉、内脏。甘淡味有利尿除湿作用,如薏苡仁、荠菜、冬瓜等。辛味,包括芳香、辛辣味,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化湿等作用,如葱、生姜、薤白、玫瑰花、茉莉花、胡椒等。咸味主要有软坚散结作用,如海带、紫菜等。此外,醋的酸、糖的甘、香料的辛、盐的咸,又是不可缺少的调料品,有调味及增进食欲的作用。食物的归经是指食物主要对人体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它是根据食物被食用后反映出来的效果,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出来的。如生姜、桂皮能增进食欲,萝卜、西瓜升津止渴,而胃主受纳,又喜润恶燥,食欲减退、津少口渴之症属于胃,故以上四物归属胃经。柿子、蜂蜜能养阴润燥、止咳,芥菜、荸荠能化痰,而肺为娇脏,司呼吸又为贮痰之器,咽喉干燥、咳嗽咯痰之症属于肺,故以上四物属于肺经……而如胡桃仁、甜杏仁、香蕉之类,既能润燥止咳,又能通利大便,且所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之症属于肺与大肠,故以上三物归属肺与大肠二经。食物的性能还包括升降浮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分析
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不渴等风寒表证,可食用生姜粥、姜糖饮、葱白、香菜等辛温食物,忌食寒凉性食物,可服用发散风热的解表药;外感风热所致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等,可食用绿豆粥、薄荷、豆豉等辛凉食物,忌食温热食物;肠燥便秘者宜食蜂蜜、香油、地瓜、苏子、果仁、雪梨、茄子等食物,忌食酸甘辛温食物,可服用润肠通便的中药;服用散寒药时宜食羊肉、生姜、荔枝等辛温食物,忌食寒凉酸性食物;服用补血药时宜食枣、母鸡、黑木耳、牛肉等甘温食物;服用安神药时宜食百合粥、甘麦大枣汤、猪心等食物,忌食刺激性食物;由于脾胃气滞、肝气郁滞引起的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肝郁胸胁胀痛等,可食用萝卜、槟榔、佛手、豆腐等易消化、理气、疏肝等食物,忌食油腻、辛辣、腥臭等食物。
综上所述,药性与食性是协调机体整体的根本。民以食为天,掌握食性就可每天用饮食物的形式达到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在服药期间可提高药物的疗效,他是药物疗法的有力助手,易被人们所接受,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