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内经》刺络泻血法探析

  • 来源:医药星期三 作者: 时间:2010-01-22 11:17:00
  • 核心提示:  刺络泻血法,又称泻血法、刺血法,古代称之为“刺络”。《内经》162篇中就有46篇(《灵枢》26篇,《素问》20篇)对刺络泻血法作了论述。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也证明了刺络泻血法具有适应证广、操

      刺络泻血法,又称泻血法、刺血法,古代称之为“刺络”。《内经》162篇中就有46篇(《灵枢》26篇,《素问》20篇)对刺络泻血法作了论述。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也证明了刺络泻血法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特点,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因此,探讨《内经》刺络泻血规律,对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内经》中的刺络泻血法进行分析探讨。

      主治病症

      据《内经》记载,刺络泻血法治疗的病证很多,遍及内、外、五官等各科,涉及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急性病。笔者收集《内经》刺络泻血法所治病证达50多种,按所述病证不同进行归类,其中以内科病证为多,主要有脏腑病、神志病、痛证、疟疾等;其次是外科、伤科和五官科病症。由此可见,刺络泻血法在古代疾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处方原则

      《内经》利用刺络泻血法治疗的疾病达50多种,涉及刺血处方百余张,通过归纳整理,大致分为三类: 

      1.辨证取穴。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辨证选取相关经脉及腧穴进行刺络泻血的一类处方,它不仅治疗经脉病,也可以治疗脏腑病。据《内经》中记载:“肝病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肾病者,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腰痛夹脊而痛……刺足太阳郄中出血”。另外,当病证复杂时,涉及多条经脉和脏腑时,可取两条以上经脉的腧穴来刺络泻血。以上论述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与针灸取穴理论相一致。

      2.局部取穴。在病变局部或临近部位选穴泻血的一类处方。如《素问·刺疟》中记载:“先头痛及重者,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治痈肿者刺痈上,视痈大小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即局部泻血的代表。

      3.对症取穴。针对全身性疾病,结合泻血部位的特殊作用而选穴处方。如《灵枢·热病》中说:“暴喑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等。此类腧穴体现了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泻血部位和指征

      1.泻血部位。《灵枢·血络论》中提出了“刺血络”之说,《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分布在体表的细小络脉为孙络和浮络,当孙络和浮络瘀血之时,当泻之出血。孙络和浮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2.泻血指征。《灵枢·血络论》中指出:“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文中所指“盛坚横以赤”的血脉,是有瘀血征象的经脉或络脉,“盛坚横以赤”,“泻之万全”,是为泻血的指征。《灵枢·经脉》中又说:“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素问·刺腰痛篇》中指出:“腰痛,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上文所指“结上”或“结络如黍米”,均指血络结聚而异于常处,实为有瘀血滞留之征象,故宜刺之出血,以通其络。故《灵枢·根结》中说:“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取之。”《灵枢·脉度》也说:“络脉盛而血者疾诛之。”由此可见,络脉瘀阻所见的“结上”、“结络”、“盛络”均为泻血之指征。

      泻血工具与方法

      1.泻血工具。《内经》中论及砭石和“九针”。砭石是现存最古老的针具,据考证是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0年)的产物,可用来割刺出血或排脓,故《素问·病能论》中论及“颈痈”时指出:“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九针”是最早的金属针具,始于青铜器时代。《内经》中多篇论及“九针”,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小针解”、“官针”、“刺节”真邪”和《素问》的“针解篇”等等,其中镵针、锋针、铍针等均为泻血工具。《灵枢·九针论》中指出:“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泻热出血”,“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现在临床上用来泻血的三棱针是由锋针发展而来,而常用来泻血排脓的小眉刀与铍针有相似之处。《素问·刺疟》中说:“跗髓病以镵针刺绝骨出血,立已。”镌针是浅刺皮肤出血的工具,现今发展成为梅花针。

      2.泻血方法。据《内经》记载,泻血的方法有络刺、赞刺、豹纹刺、大泻刺等刺法。“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适宜在细小浅表的动、静脉泻血。“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是在痈肿等部位,用三棱针多处点刺出血的方法。“豹纹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是在病变部位多针浅刺络脉出血的方法。“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是用小刀片割刺脓疡,泻血排脓的方法。《内经》中有关泻血的方法还有许多,不一一列述。总之,泻血的方法,自《内经》有文献记载,直至今日能被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在《内经》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发展成为多种刺法,在刺血的同时,还加用火罐,既可以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又可以大量泻血,达开窍醒神、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目的。

      注意事项

      《素问·刺禁论》记载:“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以上说明针刺泻血应避开大动脉或静脉,否则出血不止,会发生意外;刺中小血管,血液外泻内溢为肿;刺面部穴位出血,应注意出血量和泻血部位,眼部出血过多会导致失明,舌下失血过多会导致失音,等等。刺络泻血时的注意事项,至今在临床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结语

      本文就《内经》刺络泻血疗法的临床运用进行了论述,试从其治疗范围、处方原则、刺络泻血部位、泻血特征、针具及泻血量、作用机理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内经》刺络泻血主要治疗内科病,也兼及五官、外科等病证;处方以辨证循经取穴为主,结合局部和对症取穴;刺络泻血部位虽有静脉和血络的不同,但必须要有血脉的瘀滞征象;泻血工具有铍针、砭石、锋针等,刺法以“络刺”、“赞刺”、“豹纹刺”为主,也有“大泻刺”和“毛刺”等方法,泻血量多少不等,视病证而异。并且提出了泻血法禁忌和注意事项。刺络泻血的作用机理主要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调整阴阳,从而达到祛邪扶正,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络泻血疗法在《内经》之前虽已有文字记载,但对刺络泻血疗法较完备的论述却始于《内经》,并已形成以经络脏腑气血学说为指导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针灸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针灸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至今被广泛用于针灸临床。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