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蒋蕾:黄芪功用变化探析

  • 来源:中医药信息 作者: 时间:2009-12-22 15:26:00
  • 核心提示:  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日:“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其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和蒙古黄芪[Astr

      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日:“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其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和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ugevar.mongholicus(Bunge)P.K.Hsiao]的干燥根,其味甘、性温,入脾、肺二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和生肌等功效。黄芪为临床常用药物之一,凡气虚皆可用本品随证配伍应用。恰当的配伍是使黄芪充分发挥各种功效的关键。

      1黄芪配升麻

      黄芪补益脾气,升阳举陷,为补中升阳之首推品,《本草正义》日:“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升麻亦升举下陷清阳,《本草纲目》日:“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乃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药也。”二药配伍,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治疗因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由气虚而致摄纳不力所形成的久泻、脱肛,脏器下垂等证。如《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现临床常以本方为基础,加入大剂量枳壳,每获良效。

      2黄芪配当归

      黄芪甘温纯阳,既大补元气以固肌表,以使浮散于外之阳气有固,又可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当归益血和营,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二药配伍,增强补气生血之力。正如吴鹤皋云“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二药配伍多用于治疗由劳倦内伤,元气不足,影响阴血亦亏的气弱血虚及阳浮外越等证。如《内外伤辨惑论》中当归补血汤。

      3黄芪配人参

      黄芪甘温入脾,可补气健脾,人参甘温补气,归经心脾,既为补益脾胃之要药,又能补心益智,助精养神,《本草汇言》日:“人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要药也,故真气衰弱,短促虚喘以此补之;如荣卫空虚,用之可治也。”二药配伍,增强益气补脾之力,俾脾胃气充,既可复其统血摄血之职,又能使气血生化有源,而收补气生血,阳生阴长之效。用于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及脾虚不统血之失血证。如《济生方》中归脾汤。

      4黄芪配防风

      黄芪甘温,归脾肺二经,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本草求真》言其可“入肺补气,人表实卫,为补气药之最”,防风甘温不燥,药性缓和走表而祛风邪,因其乃风药之润剂。二药配伍之妙,诚如张秉成所云:“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则黄芪自不虑其固邪,防风亦不虑其散表。”二药配伍,益气固表,祛邪止汗。用于治疗因卫气虚弱不能固表导致的表虚自汗或表虚易感风邪者等证。如《丹溪心法》中玉屏风散。

      5黄芪配葛根

      黄芪补气升阳,药性升浮,可使脾气升而达肺,还可促进津液的输布而收止渴之效;葛根既生津止渴,又助黄芪升脾中清阳,使脾气上升,散精达肺。二药配伍,益气生津止渴。用于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玉液汤。

      6黄芪配牡蛎

      黄芪味甘微温,补脾肺之气,益气实卫,固表止汗;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长于收涩敛汗,内服、外用均有效。二药配伍,一实卫,一固营,共奏益气固表敛汗之功。用于治疗气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如《天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牡蛎散。

      7黄芪配穿山甲

      黄芪具有益气升阳、托毒生肌之功,有“疮家圣药”之誉,使正气足以驱邪外出,而欲使脓成毒泄;穿山甲软坚消散,通透溃脓。二药配伍,益气托毒透脓。用于治疗由正虚不能托毒外透,以致脓成难溃,毒亦难泄,如《外科正宗》中透脓散。8黄芪配肉桂

      黄芪归脾肺经,大补后天之气,又兼具升阳、固表、托疮等多方面功效,《本草求真》言其“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秉性纯阳,而阴气绝少”。肉桂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温通血脉。二药配伍,可温通阳气,鼓舞气血生长,从而增强补益虚损,敛疮生肌之效。用于气血虚弱,疮疡久溃不敛之证。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十全大补汤。

      9黄芪配地龙

      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以资化源,固摄经络真气以节散流,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地龙性善走窜,长于通经活络。二药配伍,增强补气通络之力,使药力能周行全身。用于治疗因正气亏虚,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的气虚血瘀,半身不遂,口眼隅斜等症,如《医林改错》巾的补阳还五汤。

      10黄芪配防己

      黄芪既可益气固表以扶正,又可利水消肿以祛邪,适应于脾虚失运,水湿停聚而致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祛风行水,除湿止痛,二药配伍,一补气,一利水,一祛邪,一扶正,邪正兼顾,使祛风不伤表,固表不留邪,且又能行水气。多用于治疗由正虚表气不固,外受风邪,以致水湿郁于肌表之卫表不固,水湿或风湿等证,现临床用于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消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作用。如《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   

      11黄芪配桂枝   

      黄芪甘温益气,实卫固表,可补在表之卫气,为补药之长;桂枝辛散温通,透达营卫,助阳化气,外可行于肌表而发散风寒,内可走于四肢而温经脉。二药配伍,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相辅相成,寓通于补,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标本兼顾,祛邪而不伤正。二药配伍多用于治疗正虚不足,感受外邪所致的气血运行不利的血痹病证。如《金匮要略》中的黄芪桂枝五物汤。

      12黄芪配附子

      《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固也。”阳虚气弱之人,其元气不固,腠理不密,一旦受邪,邪气必将长驱直入,伤人者深。黄芪大补元气,固肌表;附子温肾壮阳,二药配伍,补气助阳,既能助药势以鼓邪外出,又可预防阳随汗脱。用于治疗素体阳虚,又受风寒之阳虚气弱病证,如《伤寒六书》中的再造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