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展证候研究以来,证候研究始终是有进步而无突破,究其原因,缺乏科学的证候诊断标准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中医药学迫切要求建立规范的、统一的证候诊断标准。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了“证候规范化研究是证本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是中医学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迈进的先决条件”的观点。近年来中医学在肥胖病并发痛经的防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中医传统的研究是通过引经据典,司外揣内及个体化的思维模式进行研究的,这种方法影响了中医临床和科研的客观性,可重复性和可比性,也影响了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对中医学的研究必须引入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先从证候诊断着手研究。中医认为“证”是病的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概括,它受病的基本矛盾的干扰,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证候诊断离不开具体疾病的诊断,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应采用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这样才能对疾病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证候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将中医的证候演变规律更清晰地凸现出来。
1肥胖病证候及其内涵研究近况
医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肥胖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这包括肥胖对健康的损害以及肥胖的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对健康的损害,使患者生存质量下降,预期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上述疾病引起的高致残率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不容忽视。目前,中医学在治疗方法上多通过辨证论治,望、闻、问、切审明病因,问根寻源,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尽管传统中医的文献中有一些关于肥胖症相关症状的描述,但没有明确的与肥胖病相似的病名,所以临诊时应先辨病,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
近年来,对肥胖的论述较多,但在临床上无统一的肥胖辨证分型,有的报道没有分型,有的分2型,有的分4型,有的分5型,有的分6型。李氏等认为,脾虚痰湿是肥胖病发生的实质,胃热湿阻是肥胖病不愈之症结。瘀血内生是肥胖病合并证的关键,经气不运是肥胖病的危证所在,脾肾两虚是肥胖病发展的趋势。刘氏认为,单纯性肥胖病(无并发症)临床主要可分为三个证型:胃肠腑热型、脾虚湿阻型、肝郁气滞型,临床尤以胃肠腑热型为最常见,又根据患者临床证候的主次差异,胃肠腑热型又可分为胃中蕴热、小肠实热和肠燥便结。且其认为诊断单纯性肥胖病时必须鉴别患者是否有并发症,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肥胖病及其并发症明确的情况下,需运用中医辨证理论确定证型诊断。
2痛经证候及其内涵研究近况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中医药的辨证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纵观以往的研宄多是对该病中某一中医证候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或医家个人经验的体会,缺少对其所有中医证候分布的分析,兔其缺少在现代生活条件的影响下,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的特点分析。目前,关于痛经的分型尚不一致,且报道较少。对于该病的中医证候辨证大多依据《中医妇产科学》,此外,又依据医家个人经验有所不同,刘氏将其分为气血瘀滞型、寒凝血瘀型、血热壅阻型。肾虚血亏型、肾虚血瘀型五型。程氏等认为,可分为气血瘀滞型、湿热瘀阻型、寒湿凝滞型、阳虚内寒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连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发性痛经的证候分布中,实证以寒湿凝滞证常见,其次是气滞血瘀证。虚证以气血虚弱证为多,故可作为临床上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的主要考虑证候。其结果又显示,证候与病程有一定的关系,即随着病程的延长,应考虑实证的机会越大。不同证候的疼痛程度也有差别,虚证疼痛程度轻,实证疼痛程度重,且临床表现为极痛的患者辨证多属寒湿凝滞证或气滞血瘀证。
3 肥胖病并发痛经证候及其内涵研究近况
近年来,中医学在肥胖病并发痛经的防治上成效显著,但是关于肥胖并发痛经的证候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关于肥胖病并发痛经的分型,刘氏等。认为,痛经比肥胖病的临床证候表现突出,故证型诊断以痛经证型诊断为妥,分为气血瘀滞、寒湿凝滞、肝郁湿热、气血亏虚、肝肾亏损五型。除此以外未见其他报道。综上所述,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现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才有望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因此,我们必须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及病例回顾的基础上,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原则,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前瞻性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系统评价和完善,同时采用科学严谨的设计思路和先进的统计学方法结合专家意见,为建立肥胖病并发痛经的中医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