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李佃贵: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胃癌防治中的应用

  • 来源:环球中医药 作者: 时间:2009-12-18 14:23:00
  • 核心提示:  中医“治未病”思想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挥,形成了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

      中医“治未病”思想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挥,形成了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的战略。“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它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众所周知,中医“治未病”的治疗观和中药较小的毒副作用,在肿瘤的防治中表现出了独到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而现代医学所强调的根治手术、放疗、化疗等均是在肿瘤发生以后采取的应对措施,且因其毒副作用大、免疫抑制强,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以中医“治未病”思想出发阐述中医药在胃癌防治中的作用。

      1  健康未病态一养生调摄以增强脾胃后天之本

      健康未病态,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相当于有胃癌家族史者或饮食、生活习惯不良者及少部分健康人。早在《内经》中就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肿瘤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癌症这个毒邪之所以导致人体发病,就是因为人体的正气不足。“正气”涵盖了人体的免疫平衡状态;“邪气”指致癌因素,包括吸烟、食物中的有毒物质、不良的自然社会环境等。正虚邪实是癌症发生的病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在正虚的基础上瘀毒内生,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运行失常,使生理病理产物不能排出,蕴结体内而成癌症。对此,健康未病态者需要谨遵中医养生之道,以预防疾病,保健强身。古人云:“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针对脾胃病的防治,主要是注意饮食调养和情志调摄。饮食有节,膳食平衡,适时调食则脾胃健运,气血充盈,正气旺盛,营卫调达,邪不可干。临床上许多胃病患者的症状可因情志刺激而产生或加重,故保持心情舒畅,心神恬淡清静,对于疾病的预防尤其重要。

      2前(潜)病未病态一扶正祛邪以阻断癌前疾病的发展

      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即机体的病理信息尚未或已有所显露,但临床上尚不能明确诊断其病证类型。轻型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即胃癌前病变者相当于此两种病态,此时的“未病”指胃癌尚未发生。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对目前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的观察,认为胃癌癌前病变多因外邪内侵、饮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舒等导致胃腑损伤,胃气不行,胃失和降,脾亦不运,脾胃气机壅滞,功能失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浊中阻,郁而不解,蕴积成热;或者肝郁气滞,木旺克土,脾虚湿盛,继而积湿成浊,浊郁化热,热壅血瘀而成毒,形成“浊”、“毒”内壅之势。浊毒进一步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气机阻滞;热毒伤阴,浊毒瘀阻胃络,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滋润荣养,腺体萎缩,粘膜变薄,日久成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亦随之产生。结合微观辨证,脾胃虚弱,气血不能濡养胃黏膜,胃黏膜受损,可致胃癌癌前病变。毒邪为患,败坏形体,甚至发展成为癌症。因此,以扶正祛邪为原则,积极治疗胃癌前疾病,阻断其深入发展,对于胃癌的防治具有关键意义。临床上结合CAG的病证特点,以健运脾胃为本,化浊解毒为要。一是浊化毒除,气血调畅,脾胃升降功能恢复,脾气上升,胃气和降,津液得下,胃得津液阴血润养,萎缩的腺体可缓慢复常。二是化浊解毒可以斡旋中州,使脾运复健,肝疏如常,胃纳复常,祛邪安正。故从该意义来说,化浊解毒,祛除病因亦是增强脾胃、扶助正气。用药方面,扶正多用人参、茯苓、白术、黄芪、沙参、百合诸补益气阴类;化浊解毒可根据毒之轻重而斟酌用药。如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绞股蓝、板蓝根、连翘、银花等清热解毒药物,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并且多具有较强的抗肠上皮化生、抗异型增生、抗肿瘤的作用,且对HP有明显的抑杀作用…。验之临床,可以逆转萎缩性胃炎之肠化增生,甚至使萎缩肠化消失,并达到整体功能的协调。

      3传变未病态一早治防变以减少复发和转移

      胃癌已经发生,有发生转移或恶化倾向者,此时其他未受病的脏腑器官即处于传变未病态。复发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之一,是决定癌症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因素。胃癌经过根治术和放化疗等治疗后,体内仍有可能存在微小的肿瘤病灶,即中医谓之“伏邪”、“余毒”、“余邪”,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所在,即癌毒传舍。正气亏虚则机体内外抗癌解毒的能力下降,导致余毒扩散,正不抑邪,疾病恶化,多处转移,发生多脏器衰竭,最终导致正气耗竭,阴阳离决。胃癌主要的转移方式为淋巴结转移及向周围脏腑如肝、脾、胰的直接蔓延。《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先安未受病之脏常有良效。治疗上,一方面,应用扶正补益类中药加用脏腑归经药,具有补气、益血、滋阴、助阳等扶正固本的作用,以增强各脏腑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机能,提高抗癌能力,从而控制或减缓转移灶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应用消痰化饮,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祛邪中药,抑制邪毒积聚,软化微小的肿瘤灶,促其消散,防止转移。愈后调理亦应谨慎,饮食上可根据体质选用食补和适当药补,保持情志调适,适宜的理疗以调理脏腑阴阳气血。

      4  胃癌放化疗期一中医药防治毒副反应

      “治未病”思想体现于胃癌的治疗过程中主要是对于减缓放化疗的毒副反应而言:一方面,要在出现各种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副反应之前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副反应发生几率,改善症状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以及对治疗的耐受程度,起到减毒增效作用,即“未病先防”;另一方面,要注意疾病的传变,例如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肝炎等迟发的副反应,应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即“既病防变”。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