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粱佳颖:浅谈中医在疾病预防中的优势与不足

  • 来源:中医药信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12-04 10:06:00
  • 核心提示: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诸病源候论》“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诸病源候论》“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等提出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意义,并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或复发,历经数千年的医疗实践,具有丰富的养生经验和诊疗手段。近年来,中医预防不再停留在感冒、流脑、痢疾、霍乱等传染病,而且发展到高血压、中风、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通过大量研究证实,灸足三里、曲池可健胃强身,提高抗病能力,预防高血压;抗衰延年及预防疾病复发的方药,具有调补气血阴阳,疏通全身气机以及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灸气海、关元益气固精、补助肾阳,强壮全身等功效。中医学在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的同时,中医理论的优势与不足必然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1中医预防疾病之优势

      中医预防的特色可大致概括为天人相应预防观、形神合一预防观、动态平衡预防观、三级分层预防观、防治互寓预防观、综合应用预防观和辨证施治预防观。中医预防疾病因其特色具有了自身的优势。

      1.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未病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发生,中医、西医抑或其他医学是一致的。而一旦患病之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该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则是中医预防学区别其他预防医学的关键所在,实属中医的独到之处。大量的临床及实验报道,运用保健灸法促进青少年生殖功能的旺盛,预防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促进老年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益寿延年大有好处;运用中医药,可有效抑制肝炎、慢性肾炎等的发展、传变,防止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菌痢、肾结石等的复发。

      1.2注重整体预防:中医预防学不仅把人类作为生物体,而更重要的是把人作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从生理、病理、心理、社会诸方面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发生或复发,其效果要比单一从某一方面进行预防要好。例如,为了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或复发,常要求应保持精神情志的乐观舒畅、注意饮食忌宜、加强体育锻炼,乃至劳逸起居等。如此着眼于从整体上进行预防,亦属其优势。同时,运用中医药理论来进行健康教育,要比药物和手术治疗手段更方便、简单、经济。

      1.3药源资源丰富:目前,我国医药行业缺医少药问题还未得到有效地解决,仅依靠西药防治疾病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而中草药在乡村、山区到处可见,且制作方便,价格低廉,以此防病,显然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1.4预防手段简单、多元化:药物制作程序、治病的方法、养生防病的基本措施均较简便,切实易行,很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及掌握。并且,中医防病措施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这也是其他医学所不及的。

      1.5副作用小:开展健身活动、针灸、中药预防等,都具有副作用小的优点。易为群众所接受。中医很早就认识到药物的毒性,通过不同药物的配伍和炮制过程减少毒性,几千年来已经形成大量安全有效的组方。近几年,有关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有所增加,但多因使用不当所致。

      1.6疗效好:气功、太极拳、各种保健操的健身防病效果已为世界医学界所公认。中药及针灸等溜预防各类传染病可收到良好效果。采用中医综合性防治治手瑟对于社区常见慢性病控制的效用也十分明显,如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西医尚未开展药物预防,而用扶正固本的中药进行预防性治疗,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止再次发作;中风患者的针灸治疗更有助于其康复。美国著名神经学专家艾里克森博士认为,预防仍是目前对付老年痴呆的最好办法,而中国的传统学医就重在预防,在效果上应更理想。

      2中医预防疾病之不足

      2.1  治未病诊疗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认知模式的不同,西医的标准无法评价中医。中医药缺乏符合国际标准的疗效评价及国际通行的按现代循证医学标准评价的临床研究,其有效性得不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如中医复方药中的某一味药属于有毒物质,禁止使用的情况在国外时有发生,因为西医根本没有配伍用药的概念、。这是制约中医药不能走向世界的瓶颈,在缺血性脑中风二级预防领域,国内外公认的有效药物均为西药。我国现行的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主要是照搬现代医学的评价体系及方法,从而导致出现两难问题,即方法设计严格、质量高,但评价不出疗效;疗效好的病例,却无法以设计严格、科学的方法进行疗效评价。目前,我国中医药学者正致力于开展此项研究,如刘保延等已开展了“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与“病症结合的中介——症的分类规律研究”等。

      2.2诊察手段落后: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诊断未能采用实验室与特殊仪器检查,在诊断的定位、定量方面显得相对不足。部分中医工作者仅凭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由于信息量少,往往给出一些笼统的诊断结论。

      2.3现行宏观辨证不足: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由于产生于我国古代,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限制,还不是较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更不能全面、深刻地揭示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现象。如与西医对病的把握相比,中医证的认定要困难得多,西医病的诊断大多有客观的指标,或定量化的一些指标,而中医证不能直接测量,诊断主观性强且相对模糊。

      2.4缺乏实验论证:学术界理论上不够重视,缺乏系统的、大样本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的设计和研究等。临床研究常缺乏严谨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操作规范,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RCT资料少,随机质量不能让人满意,统计方法比较落后,盲法应用较少,符合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中医数据缺乏,质量不高。

      2.5无法获得性免疫:中医常用消毒、杀虫、针灸等方法预防传染病,与西医预防接种不同,但中医药一般不能使人体获得免疫。

      3小结

      随着防病能力的提高和人类寿命的延长,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如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下降,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上升;同时,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自我保健活动,改变对自身有害的生活方式,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在此形势下,现代医学适时地转变了医学模式,由以药物防治为主转向以药物、心理、社会的综合防治为主,以自然疗法为主。为此,我们应加深对中医预防疾病的优势与不足,用中医之长,补西医之不足;或用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继承和发掘、完善中医预防医学,并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发展中医预防医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不断吸收中医预防医学的精华,以便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医学。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