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多表现为月经紊乱、阵发性潮热、心烦汗出,收缩压≥18.7 kPa和(或)舒张压≥12.0 kPa,且波动明显,常与潮热同时发生,具有明显的多变性。这类患者在应用降压药物时,易致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引发新的临床症状,而原有的潮热、心烦等症也不能得到改善。
1概述
中医古文献中并无围绝经期综合征这一病名。1964年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卓雨农根据古籍记载,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绝经前后诸证”这一病名,并列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关于这一疾病,中国历代古籍中未见有专题论述,根据其主要表现,散见于“百合病”、“脏躁”、“崩漏”、“心悸”、“郁证”、“不寐”、“眩晕”等论述中。《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妇女在绝经前后天癸渐竭,月经将断而至绝经,此本是妇女正常的生理变化,但有些妇女由于素体差异及生活环境等的影响,不能适应这个阶段的生理过渡,出现一系列证候。
林雪等在进行西北燥证的相关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疆地区围绝经期高血压以“虚燥”证型为多,而在相关的学术论文中很少提及。笔者深感认同,由于人口流动、环境恶化、饮食生活规律失调,再加上暖气、空调的广泛使用,不仅在西北地区,在全国其他地区,甚至中国南方也很常见。患者常表现为平素血压较低,身体较弱,绝经期前后血压升高>30 nun Hg(1 nlITI Hg=0.133 kPa),波动明显,且伴有少气懒言、倦怠嗜卧,腰膝酸软,记忆减退,潮热汗出,失眠心烦,口干,多有便秘,舌淡胖,脉弦细等症状及体征。笔者推测其病机一方面由于常年饮食、生活问题导致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另一方面由于肾气渐衰、肾精不足,渐致冲任亏虚、精血不足以致水不涵木、肝失濡养,最后演变为肝阳上亢而发病。
患者由于气虚脾虚,伴有阴虚火旺,且以气虚为主,治疗相当棘手,偏于补脾胃则助虚火,偏于柔肝肾则伤脾胃。笔者曾尝试益气、健脾、养阴、柔肝等多种方法,效果均不理想,后自拟填精益气法对此证疗效显著,与诸同仁共商。
2治法
对于此围经期高血压,笔者常以天麻钩藤饮加减,主要由天麻、钩藤、党参、白术、鳖甲、生龙骨、生牡蛎、白芍、牛膝、杜仲、夜交藤、益母草等组成。脾胃虚弱、气血两亏者加茯苓、当归、熟地黄、黄芪等,甚者佐以干姜;阴虚火旺、心烦失眠者加炒枣仁、黄芩、知母、黄连等;便秘加枳实、枳壳、杏仁、桃仁等。方解:天麻钩藤饮出自胡光慈所著《杂病证治新义》,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之功效,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近年来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较多,常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治疗,疗效显著。本证由于肾精亏损、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在原方基础上加鳖甲、白芍以填精、潜阳、柔肝。鳖甲为血肉有情之品,填肾精之力非草木之药能比,较龟板便宜,潜阳清热之力更甚,兼有退热除蒸之效,能有效的缓解围绝经期女性常出现的骨蒸潮热、盗汗等症状。另外将原方中的石决明改为生龙骨、生牡蛎,以增强潜阳镇静、敛汗之力,对于心烦失眠、潮热汗出亦有很好的疗效;同时患者常以气虚、脾胃虚弱为主要症状,因此在原方基础上加党参、白术、茯苓等以健脾益气,有“以大滋真阴之药为主,而少加补气之品以调其脉”之意。
本证的治疗有两个重点为一日“潜”、二日“补”,在填精潜阳的基础上健脾益气不仅不助虚火,还能平稳的降血压。本证的治疗有两个注意事项;一日“慢”,由于肾精的亏损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因此在调理时也需要逐步积累,在病情稳定时也需慢慢减药。二曰“稳”,由于患者气虚、脾胃虚弱较明显,在治疗时切不可操之过急,所谓“治内伤如相”,特别是党参、黄芪等补气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至患者可以耐受的药量,过于急躁则有助火之嫌。
3典型病例
病例一:林某,女性,49岁。于2007年09月18日前来就诊,主诉头晕头痛,常有口腔溃疡,心烦易怒,失眠盗汗,近半年来月经紊乱,血压波动较大,150/100 mm Hg左右,并易随情绪、身体状态波动。患有频发房早20余年,易疲劳,常有心慌气喘,胃肠功能差,胃常隐痛,喜热饮,大便2(或)3 d一行,无便意,平时血压较低,90/65 mm Hg左右,舌淡胖,苔薄白,脉弦细结涩。证属肝肾阴亏、气血两虚,治宜平肝潜阳、补肾填精、益气健脾。方用:天麻10g、钩藤15g、熟地黄15g、白芍15g、当归10g、牛膝10g、益母草1Q g、白术15g、夏枯草15g、鳖甲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枳壳8g、生麦芽15g、何首乌15g、党参10g、百合30g,1剂/d,水煎服,连服1月,以上症状均有好转,血压120~130/80~90mmHg,嘱其1剂/2 d,连服两月,面色红润,胃痛减少,大便正常,改1剂/3 d,至逐渐停药,后随访一年,未服用西医降压药,血压仍保持基本平稳,其他围绝经期症状基本消失。
病例二:金某,女性,53岁,朝鲜族人。于2008年7月29日前来就诊,主诉失眠心慌、头痛倦怠、少气懒言、口干口苦,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细弱,测血压145/95 mmHg。绝经三年,平素体弱,以朝鲜族传统食物为主,多生冷、烧烤、辛辣,易患感冒及口腔溃疡,常有腹泻,腰腿酸软,血压80/50mm Hg左右。初诊时考虑患者气虚脾虚的症状较为明显,曾用归脾汤加减,复诊时诉失眠、口干、头痛等症状加剧,后改用平肝潜阳、滋补肝肾、清胃健脾。方用:天麻10g、钩藤15g、熟地黄30g、白芍15g、当归10g、牛膝10g、益母草10g、白术15g、炒枣仁20g、鳖甲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麦芽15g、党参10g、干姜8g、杜仲15g。1剂/d,水煎服,党参逐步加量,后增至25g,患者始诉有劲,同时嘱患者服药期间少吃生冷、烧烤、辛辣的食物,并配合体育锻炼。三月后,上述症状均有好转,面色红润,围绝经期症状基本消失,血压120~130/80~90 mm H9,未服用西医降压药,嘱其逐日减量。
4结语
总之,“虚燥”型围绝经期高血压的患者平素体质较弱,血压偏低,在绝经期前后血压迅速上升,随情绪和身体状况波动较大,但一般处于临界高血压的阶段,此时通过饮食、运动、中医中药等方式的调理,不仅能有效的降低血压,免除患者终身服药的痛苦,还能改善其他围绝经期症状,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