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病因病机
咳为肺疡,《素问·咳论》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一症,虽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引起,不仅限于肺,但其病位则在肺,其直接病机是由肺气上逆所致。故《医学三字经·咳嗽》日:“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景岳全书·咳嗽》亦云:“咳症虽多,无非肺病。”
五脏各有其生理特性。肺主宣发肃降,调理全身气机升降出人,人所共知。总结多年的l临床经验得出如下结论:“肺之宣发,宣中有降,其肃降,降中有宣”。《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示肺宣而后降之理。《素问·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表明肺降中寓宣之机。宣降相宜则气机通畅。因此,不论何因,一旦影响到肺之宣降,气机壅滞,外不能达,内不能降,则生咳嗽。
咳嗽必辨内外
咳嗽的辨证:首先辨其外感与内伤。咳嗽虽由肺失宣降所致,但失宣多由外邪所闭,不降常因内伤劳倦所为,故咳嗽应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可由风寒、风热或风燥之邪犯肺,而致肺气不利,肺失宣降。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内伤咳嗽可由痰湿阻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虚,肾水上泛等引起,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但临床最多见的是痰湿阻肺,常见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肺为贮痰之器”,肺的肃降功能失常,气机不降而上逆,故见胸闷憋气;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痰随气逆,则咳痰多。
治疗
其治之本:外感重在宣发佐以肃降;内伤重在肃降佐以宣发。宣降的侧重,既应注意药味比例,又需留心宣降剂量的比例,还需根据肺失宣降的程度,酌配升降药对,参以调理气机的药组成一方。
外感以宣为主,肺宣咳自平。外感邪气不管风寒、风热、风燥,多影响肺的宣发功能,气不得宣而冲逆激荡,即发为咳嗽,故咳重在宣,一则以宣驱散外邪,一则借宣助肺之宣发。
内伤以降为主,气降咳自愈。治疗内伤咳嗽立足“降”字,采用清热、养阴、化痰止咳等法。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咳平方,取得良好疗效。
基本方:麻黄6~10g,杏仁10g,甘草6g,桔梗10g,枳壳10g,百部10g,桑白皮12g,前胡10g,白前10g,炒莱菔子12g。
加减:外感咳嗽,属痰热型,加生石膏20~30g,黄芩10~15g;大便干结加大黄、枳实;咽痒加射干、蝉蜕;干咳无痰加沙参10~30g;顽固性咳嗽加仙鹤草30g,五味子10~15g,以收敛肺气;内伤咳痰多加陈皮、半夏、茯苓,以杜生痰之源;老年性咳嗽加三子养亲汤;阴虚咳喘合用金水六君煎,以宣上固下。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4岁,于2006年5月10日求治于门诊。主诉:发热、咳嗽、咳痰不爽5天。查体:T 38℃,P 100次/rain,咽红,双肺可闻及湿哕音,心率100次/min,律齐,腹软,肝脾不大,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l0.0 X i0g/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4,C反应蛋白8mg/L。胸片示:支气管肺炎。舌质红,苔黄,脉数。中医证属外感咳嗽(痰热蕴肺)。治则:清热宣肺,止咳化痰。方药: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8g(先煎),炙甘草2g,桔梗6g,枳壳6g,百部6g,桑白皮8g,前胡6g,白前6g,炒莱菔子8g,大黄3g(后下),枳实3g。服上方3剂后,原咳嗽止,继续服药3剂以巩固疗效。
例2.患者,男,64岁。主因“慢性咳嗽、咳痰数年,加重l周”于2007年1月10 日治于门诊。刻下症:咳嗽,咳痰量多,咳有色泡沫样痰,气短咽痒,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证属痰湿阻肺。治则:宣肺散寒,止咳平喘。方药:炙麻黄8g,杏仁10g,炙甘草6g,百部15g,桑白皮10g,白前16g,前胡10g,桔梗10g,枳壳10g,炒莱菔子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干姜6g,细辛6g,五味子10g。服上方3剂,咳嗽明显好转,加苏子10g,白芥子10g,射干10g。再服3剂告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