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型、口外型及哑铃型3类,临床上口外型相对少见。现将我院2000~2008年收治的21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6岁,平均31岁;均为单侧,其中右侧13例,左侧8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下颌区肿物,其中1例波及颈部及颏下区。所有病例穿刺及B超检查,其中有1例误诊为颌下腺囊肿,1例误诊为腮裂囊肿,术后复发转入我院;2例不能明确诊断转入我院。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在全麻或基础+局麻下采用口内进路行舌下腺及肿物切除术。
本组病例均采用口内进路摘除舌下腺及吸净囊液,囊壁基本不做处理。所有病例治疗效果满意,未见复发。舌下腺囊肿以外渗性囊肿为多,是唾液外渗于组织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形成囊肿,手术完整摘除舌下腺是舌下腺囊肿治愈的关键,残留囊壁不会造成复发。口外进路局部创伤大,不易完整摘除舌下腺,易造成复发,且局部遗留疤痕。因此,临床上治疗口外型舌下腺囊肿采用口内进路摘除舌下腺即可,囊壁可不做处理。
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2年不等,均取得满意效果,颌下区及口底无肿物复发。
讨论
临床特点:有研究发现舌下腺囊肿患者下颌舌骨肌局部有断裂、缺失,以及舌下区组织可经裂隙脱入下颌下区,这是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发生的解剖学基础。当各种原因引起舌下腺导管或腺泡破裂,唾液外渗于组织间时,由于重力作用,外渗唾液可经断裂、缺失的下颌舌骨肌流入下颌下区,并随病变发展波及颈部及颏下区,而口内舌下区并无明显肿物。因此,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特点为:口内无明显肿胀,无明显不适,触诊柔软。临床上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较为少见,需与下颌下区的其他肿物相鉴别。
诊断与鉴别诊断: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可能和发生于下颌下区的其他肿物相混淆,需借助一些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①穿刺检查:为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定性。穿刺可抽出蛋清样的黏稠液体,并可对液体进行生化分析和细胞学检查,以协助诊断。因为舌下腺以分泌黏液为主,抽出囊液黏而稠,可以拉成丝状,穿刺检查有时会出现假阴性,原因可能为穿刺操作失误、下颌下区肿物位置较深或肿胀范围较为局限所致。②B超检查:对囊肿的定性、了解囊肿的范围和大小有一定的意义,无法明确囊肿的来源。③颌下腺造影:疑为颌下腺囊肿的可采用造影来进行鉴别诊断。④囊液造影+CT检查:能明确显示囊肿的形态、范围及走向。
临床上下颌下区的肿物易与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相混淆的主要有囊性水瘤、腮裂囊肿、皮样或表皮样囊肿等。囊性水瘤体积较大,穿刺可抽出水样液体,淡黄透明,涂片镜检可见淋巴细胞;皮样或表皮样囊肿触之呈面团样,可抽出豆腐渣样物质;因颌下腺分泌唾液以浆液为主,所以颌下腺囊肿较为罕见。总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存在误诊是因为其发病少,常被忽视,以及对本病认识不足所致,临床上只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特点和穿刺检查,诊断并不困难。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