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无结构、功能等术语。《内经》中凡涉及功能者多以“用”、“气”、“神”代之,涉及机体组织、器官、物质、结构时,常以“形”、“体”、“器”表示。因此,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体用”一对范畴,强调了结构与功能的密切关系。比较西医学,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生命运动)归结于低级运动形式(机械运动),是它们的叠加,并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阐述或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它强调结构与功能的统一,认为功能的表达是以结构为基础的,结构是主导者,没有相应结构,功能无法表达。然而,世界是多元化的、发展的:宇宙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生物具有多样性,人类文明具有多元化。《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为什么呢?外观同样的橘树、橘叶,仅移栽地方、气候不同,其果不同;几乎同样的形式和结构,却有不同的功能表达。
1阴阳与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关联性
《内经》的指导思想源于古哲学,《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出宇宙万物遵循“道一气一物”的生成模式而化生,故宇宙万物在其生成过程中,自然禀受了不对等的阴阳两种成分,从而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属性。《易传·系辞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指出了宇宙万物根源于阴阳,都含有阴阳,即阴阳是宇宙万物形成的母体;同时,阴阳是宇宙的最基本的规律,成就了宇宙万物,即认为阴阳变化是宇宙有节律运动的最根本的原理与法则。阴阳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万物的生长收藏也受阴阳支配,《管子》日:“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阳)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显然,(天地)阴阳的表达蕴育着富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的新事物(包括人及其内在结构)的产生,进而表达生命及其相对应的生命现象,也就是说开始了新的阴阳二气的运动,并且这种阴阳二气的运动时刻深受天地阴阳的影响,中医学称之为“天人合一”。因此,阴阳的表达、功能的需要和输出蕴育着形态结构的产生,并以这种结构作为终生载体而表达新的生命和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形神一体”或心为中心的“五脏一体”。
2“气生形”,阳气对生物体形态结构的主导作用
古哲学肯定了宇宙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作用、互相冲荡,而以和谐为最佳状态。《内经》深化发展了古哲学阴阳思想,既强调阴阳平和为要,《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同时,更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夫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显然,阳气对生物结构的形成和生命的坚固起着主导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有“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气生形”,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说:“夫气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万物之元,道之变也,故元阳子解《清静经》日:大道无形。非气不足以长养万物,由是气化则物生,气变则物易,气甚即物壮,气弱即物衰,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更强调说:“阳化气,阴成形。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强调“天之运,人之命,天之根本,总在太阳无两也。”提出了“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Et;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著名论点。因此,阳和则阴阳和,结构完备,功能健全,生命坚固。
3 络脉与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关联性
经络是脏腑与组织器官联系的桥梁和枢纽,是血气灌注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通道和动力场所,十二经脉内通五脏六腑,外络三百六十五节。人体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纵横交错连成网片状,是直接循行、分布于脏腑、形体官窍区域,并成为该脏腑、形体官窍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阳络由经脉支横别出后循行分布于体表部位的络脉,参与皮部的组成,为十二经脉之气血分注于体表的区域,构成人体体表形态的完美,故《素问·皮部论》日:“十二经脉之络者,皆皮之部也。”阴络(主要指五脏六腑之大络)由经脉支横别出后循行分布于体内脏腑组织的络脉,成为脏腑之络,络属五脏六腑,渗灌气血,使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输布于五脏六腑,使脏腑形态结构完整、气机内外通达,故《灵枢·玉版》说:“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4络通阳和及其对生物体组织结构的作用
心为阳脏(火脏),心阳温煦,外合脉管生络、化赤生血养络、血气调达通络、五神通泰维络,形成了络体及络神,促进脉络正常生长、分布和络中血气流行通利,血气乃以灌溉、温养各脏腑组织器官,即阳和而络通;与之相反,络通而阳和,即经脉、络脉通畅,尤其络脉双向流动正常,血气调达,而阴阳调和,阳气通达,阳生阴长而生化万物,发挥其气化温养功能。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王冰注释日:“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十二经脉之气血通过络脉,濡养、络属五脏六腑,联络形体官窍,调整全身的阴阳平衡,维持机体的整体性。特别是由饮食入胃化生的气血通过经脉,进入此络脉(主要是阴络),输布于五脏六腑,形成五脏六腑之精。是故络通阳和,内外调和,阴阳平秘,维持、保障形态结构完整和生命坚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