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多因饮食伤及脾胃,外感风湿热邪,内外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所致,其内外因相互作用造成了湿疹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腧穴经络通过外应皮肉、内应脏腑,在湿疹治疗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 针刺1.1毫针1.1.1 单一应用 黄氏分别以合谷、三阴交及曲池、足三里两组穴位交替针刺,行捻转泻法且不留针,21例湿热型的婴儿湿疹均获痊愈。赵氏行皮损的毫针围刺,并配合辨证取穴,治疗湿疹患者86例,结果临床治愈43例,显效31例。王氏等对65例慢性湿疹患者,以阴陵泉、内庭、合谷为主穴针刺,同时辨证取穴,治愈率为87.69%。
1.1.2联合应用 黄氏报道了针刺大椎、合谷、足三里、中脘,与梅花针密刺隔日交替应用,治愈幼儿颈部湿疹1例。葛氏以血海、足三里为主穴,配犊鼻、曲池、三阴交、囊底,采用泻法的毫针刺,针后加灸5~10 min,治疗阴囊湿疹23例,皆痊愈。刘氏等对55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湿疹患者,以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三阴交为主穴采用毫针刺,皮损处以梅花针np束lJ及艾条悬灸治疗,结果治愈37例,显效8例。也有医者取曲池、百虫窝、合谷、三阴交、行间、内庭行毫针刺,梅花针叩刺皮疹部位。湿热内蕴型加蠡沟、丰隆,且肺俞与大椎刺络拔罐;血虚风燥型加膈俞、脾俞、足三里,同时膈俞与大椎刺络拔罐。结果湿热内蕴型总有效率为92.1%,血虚风燥型为75.096。
毫针刺入腧穴,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以达通经络、理气血、调阴阳之功效。临床视湿疹发病部位的不同,取穴针刺可归为4种方式:①按经络的循行取穴。如发于阴囊的“肾囊风”多取足厥阴肝经,生于乳头的“乳头风”多取足阳明胃经。②按所属脏腑的经络取穴。如发于耳部的“旋耳疮”于足少阴肾经取穴。③按腧穴主治辨证取穴。如泻热取曲池、大椎,养血取膈俞、血海等。④对皮损局部的围刺。若病灶局限,在其周围针刺,以求直接改善局部症状。临症中观察,阳经皮损大抵易治易效,阴经皮损多缠绵难愈,此与湿疹病位经络气血的多寡有关。
1.2梅花针
1.2.1 单一应用 1960年已有梅花针密刺患处,治愈双下肢及足背顽固性湿疹的报道。继有以梅花针围刺皮损,配合循经弹刺治疗湿疹40例的报道,有效率为97.5%。
1.2.2联合应用 梅花针叩刺皮损,以微渗血为度,随即在局部行走罐疗法,治疗顽固性湿疹24例,结果痊愈16例,显效7例。梅花针类属皮肤针,源于“半刺”、“毛刺”、“扬刺”等刺法。《素问·皮部论》云:“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提示皮肤是病邪出入的门户。运用梅花针叩打浅表皮肤,借皮肤与皮部、腧穴的关联,直祛浅表病邪,并激发和调节脏腑功能。此法特别适用发在肢端的湿疹患者,多以皮损部位的围刺及密刺为主,配合辨证循经的弹刺。本法临床应依据患者气血的强弱,而采取轻、中、重的刺激强度,把握皮肤充血及渗血的程度,达到治疗的目的。
1.3火针
1.3.1 单一应用 吴氏采用火针半刺法治疗四肢湿疹患者58例,痊愈39例。潘氏行多头火针刺皮损处,后点刺皮损中间的丘疹、水疱,治疗湿疹患者4d蚓,显效率为42.2%。黄氏等对35例慢性湿疹患者,用火针围刺皮损,配以脾俞、肺俞速刺,其总有效率高于外用派瑞松的对照组(尸<0.05)。1.3.2联合应用 周氏等行火针点刺皮损,配合毫针施补法于膈俞、脾俞、三焦俞处,后取曲池、血海、阴陵泉等穴,得气后留针30 min,治疗皲裂性湿疹28例,痊愈19例,总有效率为92.996。病久邪入血络,经脉气血瘀阻,更加湿邪重浊粘滞,故湿疹缠绵难愈。《针灸聚英·火针》云:“盖火针大开其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通过火针开启经络外门,导入火热之性,鼓舞气血运行,则内外积滞之邪得以有出路,以达祛风除湿、消瘾散结之功。临床多用火针围刺及点刺法,治疗皮损浸淫肥厚的慢性湿疹。
1.4三棱针
1.4.1 单一应用 孟氏等认为,湿疹急性期湿毒为患,血热较重;慢性期湿邪缠绵,毒郁不散。治疗应驱逐血分毒邪,取阴陵泉、委中、曲池。通过三棱针刺络放血治疗急性湿疹l0例,7例痊愈;慢性湿疹7例,4例痊愈。
1.4.2联合应用 徐氏等采用三棱针点刺肺俞、委阳,随之拔火罐,每穴留罐l0~15 min,治疗手部顽固性湿疹38例,结果痊愈26例,好转l0例。姚氏等行三棱针点刺皮损部位,配合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湿疹46例,愈显率为89.1%,与口服开瑞坦、外用派瑞松的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Ol)。
《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有“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素问·针解》曰:“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素问·血气形志》也提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临床上,湿疹凡属风湿热邪潜伏血分,湿从热化,血热伤阴,或血虚、血瘀生风,单用清热利湿或健脾化湿之法,而未从血分论治者,势必邪恋不去,阴血更受灼伤,以致燥痒越增,病情难愈。而兼并“祛湿毒”与“灭风邪”的刺血法,凭借“通其经脉”、“疏其血气”,以达到泻热解毒、化瘀消肿及祛风止痒的目的。
2艾灸
冯氏采用艾灸治疗婴儿湿疹5例,每日灸1次,每次20~30 min,约5~10次。湿疹干燥脱屑,瘙痒明显减轻。李氏对2例耳部湿疹患者应用艾灸治疗后,局部红肿消退,渗液明显减少,痒感消除。毕氏等取患处阿是穴,配以曲池、血海、合谷,应用艾灸治疗顽固性湿疹32例,痊愈26例。
《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直接灸患者皮损之处,温热渗透之力可使局部气血流畅、经脉贯通,使湿热得以宣泄,郁火得以发散。正如明代汪机曰:“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临床可有效止痒,使疱疹干涸结痂,并加快皮损的恢复。3推拿
高氏应用清天河水、推六腑等手法治疗婴幼儿湿疹,治愈率为93.5%。何氏等行分阴阳、清补脾土等手法治疗湿疹120例,其愈显率和总有效率与口服扑尔敏和维生素C、外用氧化锌油的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愈后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中,推拿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降低(P<0.Ol)。推拿疗法以医者双手为工具,在体表特定部位施行补泻手法,激发经络传导,以疏通气血,调和脏腑,使郁于肌肤湿毒之邪得以祛除,此法无药物之峻烈,祛邪而不伤正,可视病之轻重调整手法,对婴幼儿湿疹甚佳。临床以分阴阳、清补脾土、清天河水及推六腑4种手法为多,并观察到治疗1周后,部分患儿可有皮损加重的趋势,此乃腠理散发、毒邪外出之佳兆,约lo d皮损渐好至痊愈。
4结语
纵观上述文献,采用毫针、梅花针、火针、三棱针、艾灸及推拿,以辨证候、辨经络、辨脏腑相结合为基础,通过刺激体表皮部、腧穴,进行皮肤局部驱除病邪、循经疏泄病邪与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相结合的疗法,共奏祛邪扶正之功,构建了“皮肤一腧穴一经络一脏腑”的治疗网络。但上述文献多为小样本资料的疗效对比,笔者认为还有待进一步开展以下研究工作:①采取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以确定每种疗法的确切疗效及安全性;②对每种疗法的技术规范进行研究:③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疗效确切、操作规范的腧穴经络治法向基层推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