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龄化社会的的来临,以及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愈益明显,而以天然药物、针灸、推拿、气功及其非药物疗法为主要养生、预防、治疗的中医药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正以较快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然而,在中医药对外传播中,中医药用术语的翻译出现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化进行探讨。
1 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在中医药术语翻译中,有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两种方法。中医药翻译应当用异化法还是归化法,是以牺牲中医的准确概念为代价用目标语词汇,使标语读者接受起来更容易,还是尽量直译,保留中医概念的准确与独立值得探讨。国内译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争论很激烈,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所以在不同翻译理念下,中医药术语翻译自然会出现同一术语多种翻译、术语翻译后文化失真等问题。
2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必要性
中医药术语亟需标准化已在学术界达成基本共识。中医药术语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科技信息翻译,信息要在人群中得到广泛传播,首要条件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一“语言”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和准确理解,即必须“规范”。中医药要走向世界,统一规范的术语是国际交流的前提。
李经蕴和李永安(2007)认为,中医药术语标准化成果推广,主要有4个途径:①政府宣传;②学会审定和规定;⑧专家学者宣传;④编撰词典、编写教材。其中,词典是标准化成果的结晶;教材是推广标准化成果的载体。因此,需要努力编撰反映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化方案的词典,并以此标准化译名为标准,编写全面反映中医精髓的英语教材。
3 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对策
3.1 中医药术语翻译的一致性:中医药术语翻译要坚持一致性原则,做到每个术语尽量选择同一个术语表达。如对“厥”的翻译,著名的英国中医翻译学者魏遁杰译为:食厥foodreversal、四肢厥逆reverse.flow of the limbs、厥逆reverse-flow、厥逆头痛reverse.flow headache、厥阴化风reverting yintransforming into wind、热厥heat reversal、寒厥cold reversal、薄厥sudden reversal。对此,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有关“厥”的翻译,如,厥阴寒厥证reverting yin cold reversal pattern/syndrome;气厥reversal ofqi:厥、厥证syncope;食厥crapulent syncope;热厥、煎厥heat syncope;寒厥cold syncope。各词条中的“厥”均为同一个中医概念,所以应当用同一个对应词,以保持术语翻译的一致性。理由如下:《内经厥论》对“厥”的解释:“阳气衰于下为寒厥,阴气衰于下为热厥。厥者,逆也。下气逆上,卒乍眩仆,轻者渐苏,重者不起,阴阳之气衰于内,故二厥由之生。”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中第337条提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者是也。”说明“厥”有寒热虚实之分,《景岳全书·厥逆》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此后医家对厥证的理论不断充实、完善和系统化,提出了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并以此作为辨证的依据,指导临床治疗。由此可见,各词条中的“厥”实属中医的同一个概念,按照一致性原则,理应用同一个对应词。根据英汉大辞典的解释,“syncope意为昏厥,reversal意为逆转、颠倒”。依据上文对“厥”含义的解释,应把“厥”译为reversal。鉴于此,厥的各个证型如食厥、气厥可分别叠为food reversal、qi revefSal。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厥”的译法有syncope、reversal两种,按照上文对“厥”的分析,既然各词条中的“厥”属同一念,那么为何“厥阴寒厥证”和“厥证”中的“厥”要分别译成reverting和svncope呢?这样翻译,中医药术语翻译的一致性就难以体现出来。
3.2 中医药术语翻译的简洁性:中医药术语翻译要坚持简洁性的原则。由于汉语中一字多义现象较多,为每个汉字都找到英语对应词不太可能。如果一个汉字或术语不能用单一的英文对应词来表达的话,我们应该把这个汉字或术语的英语对应词数量尽量减到最少。如:“缓”:Hu6n缓slack adj.slacken vb,筋缓iin huSn,slack sinews:舌缓sh6 huOn,slacktongue;喜则气缓xi z6 qi hu6n,joy causes qi to slacken·Moderate aOj.;缓脉huSn m6i,moderate pulse.Mild ad;缓下huSn xi6,mild precipitation;缓补hu6n bfi,mild supplementation.Relax vb.缓急HuSn jl,relax tension。再如“滑”的翻译:Hud滑glossy adj.;舌苔滑sh6 tOi hud,glossy tongue fur.Slippery adj.;滑脉hud mai,slippery pulse.Effiux n.uncontrolled flow from the body:滑精hud jin9,seminal efflux.1ubricate vb.:滑肠hud chdn9,lubricate the intestines.
3.3中医药术语应结合上下文内容翻译: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应经得住上下文语境的考验。例如:很多中医翻译学者采用“deficiency/sufficiency,emptiness/fullness”来翻译“虚实”,这种译法没问题吗?在中文里,经常看到这样的解释:如“心血虚是心血不足的表现”[heart blood(虚)Xn is themanifestation ofthe(不足)bd zd ofthe blood],意思是:心血虚是整个身体心血不足的一种病理状态。如果用deficiency来译虚xQ,这里就会译成“heart blood deficiency is themanifesmtion of insufficiency of heart blood.”由于deficiency和insufficiency是非常相近的近义词,逻辑上,我们翻译的这个英语句子意思是:X is the manifesmtion of itself.”,实际上汉语里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尽管句中包含了同义复用,这种形势却加深读者的理解“(the general condition of)lack of(orweakness in)heart blood is a manifestation of insufficiency ofheart blood.”。对于懂中医整体观念的人来说,心血虚是整个身体的一种状态,而心血不足是其原因。再如,对于“虚满”这一概念,如果用‘emptiness’来翻译“虚”,则英语翻译就是“empty fullness”或“emptiness fullness”,这很容易令人迷惑。相比之下,“vacuity fullness”就容易接受,这样就把汉语中抽象的概念“虚”和生理上的感觉“满”区分开来,同汉语表达的效果一样。因此,中医药术语不能孤立的去翻译,术语应该是一个描述概念体系的一套系统词汇…,术语翻译必须经得住上下文语境的考验。
3.4中医药术语翻译应保留中医概念原貌:中医是独立于西医之外的医学体系,翻译起来不能一切以西医名词为标准。中医根植于独特的中国文化土壤中,严格说来是一门经验科学。如果把医学“科学”界定为建立在西方近代以来实证方法基础上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当然是不“科学”的,但这个结论是非常荒谬的。中医对很多疾病,如妇科疾病有独特疗效。不能因为西医是现在的主流医学,就在中医向西方的传播过程中,用西医术语来替代中医概念,这样往往会抹煞中医概念,破坏中医学系统的整体性和独立性。
举例说明,例1:最新公布的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术语标准中将“热疮”翻译成herpes simplex,但笔者认为应该直译为heat sore。理由如下:世界卫生组织对有关疮的术语翻译是:Sore:疮:hairline sore:发际疮;seat sore:坐板疮;shanksore:臁疮;Bedsore:褥疮;fat SOre:肥疮:herpes simplex:热疮。这些术语中的“疮”译为SOre,其他各种“疮”也分别采用直译,唯独“热疮”没用heat SOre,而使用西医名词herpessimplex。这样一来,“热疮”这个中医概念在外国学习者的认知中就会很模糊。外国学习者也不容易把“herpes simplex”这个所谓的“热疮”与中医热疮的辨证施治和遣方用药联系起来。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热疮分为肺胃热盛、肝胆湿热、阴虚内热等不同证型,治疗方法各异。肺胃热盛证,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方用辛夷清肺饮加减;肝胆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阴虚内热证,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用增液汤加板蓝根、紫草、生薏苡仁。热疮译成heat SOre,中医的概念“热”和“疮”得到保留。因此在解释热疮治法时,外国读者就很容易理解各种不同证型的遣方用药。热疮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翻译时可在注释中给出对应的西医名词,但不应该直接译为herpes simplex。由此可见,翻译中如果不保留中医概念的原貌而直接用西医名词,就会破坏中医概念的整体性和独立性。
例2:“遗精”被译为Spermatorrhea。此翻译遗漏和曲解了中医的知识信息。笔者认为,中医中“遗精”按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分为梦遗、无梦而遗、精滑等。其病因有肾虚精关不固,或君相火旺,湿热下注等。病证不同,治则当然有别。然而,“由于翻译过于简化,国外学习者没意识到遗精的不同程度,对不自觉精液流出都当作肾气不固来治疗”,那么对于其他证型的患者来说肯定就不会有效,甚或使病情恶化。如此看来,中医概念的简化翻译,使中医师的实际临床技能低下,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由此可见,翻译中保留中医的原有概念不仅有助于西方学习者准确学习中医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其临床技能,所以我们在翻译中应该保持中医概念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尽量反映中医概念原貌。
4结语
中医药术语翻译需要标准化,但中医术语翻译究竟用异化法还是归化法还是其他方法,当前有许多争论。语言既是传达信息的工具,同时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两种语言之间不可能对等。而中医药学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中医翻译者需要深层次上克服汉英文化差异,科学探求最接近源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和文化价值,为继承、弘扬和传播中医药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