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炎症、毒邪与动脉粥样硬化

  • 来源:亚太传统医药 作者:董 欢 时间:2009-08-10 14:02:00
  • 核心提示:  以动脉粥样硬化(AS)为病变的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但A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学者先后提出脂质浸润学说、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学说、血栓源性学说、损伤反应学说等假说,近年来炎症学说的提出和建

      以动脉粥样硬化(AS)为病变的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但A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学者先后提出脂质浸润学说、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学说、血栓源性学说、损伤反应学说等假说,近年来炎症学说的提出和建立为AS的研究另辟了一条新途径。

      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炎症学说

      1856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AS是动脉内膜炎症的观点,但一直未被普遍接受。Ross于1999年在他的损伤反应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指出AS具有慢性炎症反应特征的病理过程,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从脂质条纹到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乃至不稳定斑块的生成、破裂和血栓形成中始终都有各种炎症细胞和大量炎症介质参与。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逐渐发现AS的病理变化存在变质、渗出和增生等炎症的基本特征。炎症反应在As发病中才逐渐获得重视。    灞2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痰瘀热毒《金匮要略·心典》日:“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王永炎指出:“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毒”系脏一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积体内过多而生成099AS属于中医“痰浊”、“瘀血”范畴,凝”、“血瘀”是其主要病理改变,采用“化痰”、“活血”法可使As患者斑块软化、痰瘀消散。因此,可认为体内“痰瘀”日久不去而成毒,毒邪与体内气血津液相互搏结而至As的发生、发展。   AS发病以形成粥样斑块为特征,外来之毒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内毒或体内原有内毒作用于机体,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代谢而滞留体内,凝聚成为痰饮津液受热毒煎熬成痰;毒邪煎熬熏蒸血液,血凝成瘀;毒邪伤络,血溢成瘀;毒邪伤津耗阴,阴伤血滞为瘀;毒雍气机,血脉凝滞;热毒损脏,血行失司。反之,痰饮、瘀血作为津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其本身因邪气蕴结不解,化为毒害,形成痰毒、瘀毒,且津血同源,痰瘀相关,郁而化热,痰毒、瘀毒、燕毒三者相互促生,交结为患,日久不化,酿成浊脂,浸于脉管,而此既是机体病理之产物,又是致病之毒邪,可诱发机体炎症反应,致使粥样斑块形成和不断增大。即所谓“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也。”以毒邪为引发关键,以痰、瘀为有形之病灶,与现代医学因炎症而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合。

      3清热解毒法治疗AS

      AS粥样斑块的形成与痰毒、瘀毒、热毒密切相关,近来研究发现运用清热解毒、祛痰逐瘀法治疗AS可取得满意疗效。

      周氏研究活血解毒中药对ApoE基因消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影响,发现大黄醇提取物组、虎杖提取物组血清超敏C_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P<0.05),大黄醇提物组的斑块内肿瘤坏死因子一a(TNF-a)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明显较少(P<0.05),虎杖提取物、大黄醇提取物、黄连提取物、三七总皂苷组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斑块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阳性表达(P<0.05),黄连提取物组小鼠主动脉斑块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PAR)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说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可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减轻AS的发生、发展。临床研究也泼现,他汀药常规治疗加用新清宁片(主要成分:熟大黄)组和加用丹七片(主要成分:丹参、三七)组患者血清hs—CRP浓度显著降低(P<0.05、P<0.01),与他汀药常规治疗组眦较,有显著差异(P<0.05),加用丹七片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一9(MMP-9)浓度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张梅等[6]研究表明丹参注射液有降低大鼠血清甘鼬三酯和总胆固醇的作用,同时可抑制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韩跃刚等[7]在研究血栓心脉宁(川芎、麝香、牛黄、蟾酥、水蛭)对高脂血症患者表达黏附分子时发现,血栓心脉宁可降低ICAM一1的水平,使内皮细胞活化减轻,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毛氏用三黄泻心汤和二陈翰加减化裁而来的清热解毒祛痰中药(黄芩l59、黄连89、半夏10g、陈皮10g、茯苓20g)和常规西药作为观察组,常规随药加氟伐他汀作为对照组,研究清热解毒法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表明,清热解毒祛痰药组降低CRP水平优于氟伐他汀组。

      清热解毒、祛痰逐瘀中药治疗AS是通过降低炎症反应的标志性指标hs—CRP、sCD40L、TNF_d,减少ICAM-1和VCAM-1在内皮细胞的表达,抑制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通过减少斑块内GM-CSF阳性表达,抑制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减少泡沫细胞生成;通过降低血清MMP_9浓度,抑制斑块内胶原和纤维冒内其它细胞外基质降解,稳定斑块;增加斑块内PPAR-7蛋白表达,活化的PPAR一7又能通过活化蛋白、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VXQX)信号通路抑制多种与斑块进展相关促炎症因子、粘附分子的基因表达,抑制白介素-6(IL-6)、环氧化酶、内皮素-l、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及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产生,最终起到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清热解毒、祛痰逐瘀法的显著疗效也反证了AS的形成与痰瘀热毒为患密切相关。

      总之,AS乃痰瘀毒邪为患,炎症反应贯穿于AS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清热解毒即解炎症之毒,包括炎症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泡沫细胞等)和炎症介质(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a、干扰素-7、C-反应蛋白等),也即解痰毒、瘀毒和热毒,毒邪清则炎症愈,炎症愈则斑块易消、临床症状改善,因此应重视痰瘀热毒在AS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