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幽赋》出自《针经指南》,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医家窦汉聊所作。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早年师承王翁、李浩。《针经指南》是窦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集中总结。《标幽赋》叙述精准,将幽冥隐晦、深奥难懂的针灸理论用歌赋的形式表达出来,对针灸临床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兹就《标幽赋》的针灸学术思想浅析如下。
阐述基本经络理论
窦氏在赋首即强调了经络理论在针灸l临床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即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紧接下文,作者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足三阴三阳经的走行规律和各经脉的气血多少。“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即指明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始于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依次流注、各按其时,至足厥阴肝经而止。“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这一句言简意赅地推究出手上举时,阴经上升,阳经下降的走行规律。至于六经气血多少的理论,首见于《内经》,由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推衍而来,现今亦广泛地指导着临床。如针灸治疗痿证,多选择在上下肢的阳明经穴位进行排刺,依据之一即“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
说明毫针刺法之理
窦氏把针法定义为疗效奇特的治疗方法,在赋的首句开宗明义地提出“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可见其对针法的推崇度之高。毫针应用广泛、作用明显,窦氏以五行理论,对毫针刺法之理进行了详细说明。“本形金也”,毫针本质与五行中“金”的属性相应有蠲邪扶正之功。它的长短不一,像江河的水流,经络供应气血运行,毫针可畅通气血壅滞之经络,故其功可应五行之“水”。针刺人体,有不同的角度,就像树木的干支有斜有正一样,故“定刺象木”。古时针前口含温针,有增添阳气、补益虚弱的作用,故“口藏比火”。针刺前的循经切按,出针时的按压针孔,像用土填塞河堤的缺口一样,故“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总之,从赋中可以归纳出毫针的三个功效: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论述取穴方法、推崇特定穴、讲究配穴精当
正确取穴:取穴准确是针刺疗效的前提和保障,窦氏对于正确取穴的方法和要领有详细的描述。“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屈伸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胭之间,动脉相应”,从这里可以看出体表标志取穴法和骨度分寸取穴法。并且窦氏对穴位的分布规律已经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他意识到体表有一些固定标志如筋骨胭郄可帮助取穴,也有一些活动标志如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也可帮助定穴。同时,为达到取穴准确的目的,他提倡使用多经贯通的交会穴。
特定穴:窦氏善用特定穴,这一点在《标幽赋》中多处可见。他强调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治经络病“而求原、别、交会之道”,这个理论对现在临床有很大的指导价值。背俞穴和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和胸腹部的穴位,故多用于脏腑病。原穴、络穴、交会穴和八会穴贯通数经,既以能治多经之疾。“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治无不痊”。标本根结理论最早见于《灵枢·卫气》和《灵枢·根结》。“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面、胸、腹的一定部位和器官。标本与之相似,经气集中于四肢部位的为“本”,扩散于头面和躯干一定部位的为“标”。根结理论说明了经气活动的上下联系,标本理论强调四肢与躯干两极之间的经气联系,说明四肢的肘膝以下的经穴对头身远端部位的重要治疗作用。窦氏推崇标本理论就是为了帮助辨证选穴,提高针刺疗效。
配穴精当:窦氏善用特定穴、经验效穴,其处方十分精简。全赋载有16种内科疾病和5种妇科疾病的经验选穴,每种病,窦氏都不过取一二穴即可。他所采用的取穴方法多为经验取穴,如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辨证取穴如筋挛骨痛补魂门;以及远端取穴如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