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中医脉象兼脉名称规律的研究

  • 来源:世界科学技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04-16 15:06:00
  • 核心提示: 兼脉是脉象名称的常见构词形式,是古今文献中大量出现的脉象形式,也是临床常见的脉象形式。兼脉是指脉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音单脉的语素构成,这种兼脉反映的病机证候通常有两种情况,其一,通常同时具有构成语素脉象

            兼脉是脉象名称的常见构词形式,是古今文献中大量出现的脉象形式,也是临床常见的脉象形式。兼脉是指脉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音单脉的语素构成,这种兼脉反映的病机证候通常有两种情况,其一,通常同时具有构成语素脉象的特征性质,同时间接反映各构成脉象的病机性质,如浮主表,数主热,浮数脉主表热证,等;其二,两种及以上脉象相兼,提示某一种病机证候,即“有合众脉之形为一证者”(《脉诀刊误·卷下·分合偶比类说》),如浮缓为不仁,浮滑主饮,浮洪大而长为风眩癫疾。

            一、兼脉名称内部构成优化的规律

            脉象的名称由一个或多个古汉语的单音词组成,而词义浑沦性是古汉语单音词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对后来的单字音变构词和双音合成构词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但影响到派生脉象的语义,而且直接影响到派生脉象的内部构成的优化。

            优化,是通过改革或选择达到最佳状态;内部构成,一般是指一个语言单位的内部组织过程和组合结果。兼脉语词内部构成的优化,就是在脉学体系中,对兼脉语词内部组合形式进行改良,或对已有的几种组合形式进行最佳选择,使所用的脉名成为最适合于所要表达脉象的优化称谓。中国汉语双音词构成优化的原则一般为“趋源、求简、定域、择义、辨色”等。

            先秦诸子重视正名问题,其中就含有词形与词义优化搭配的内容。荀子特别强调构词表义时词形与词义的优化组合,《苟子·正名》云:“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所谓“善名”,就是优化兼脉的称谓,就是使脉象与病机呈现通俗、明确而无歧解的对应关系。强调所构成的兼脉称谓要“随而命之”,满足脉象表达的需求,“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在脉学体系中可以理解为,“单”是单脉,“兼”是兼脉。使用单音脉表达能够满足需要时,就用单脉;单音脉不能够满足脉象表达的需要时,就用兼脉。

            由单脉为主逐渐发展为以兼脉为主,这是脉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兼脉基本上是变已有的单脉作为自己的构成词素(语素)来构成的,所以兼脉称谓的内部构成总是与作为其构成词素的原单脉有着一定的关联。兼脉称谓内部构成词素脉象的组合形式、表示脉体形象的方式、反映相应病机证候等都与原单脉有关,因此,探讨兼脉构成的优化原则,从分析兼脉的构成语素(原单脉)人手,明确单脉的性质、脉形、脉体的变化和相应病机证候,才能理清兼脉内部的结构形式和表义趋向,从而正确认识兼脉,便于临床实践。兼脉名称称谓一般符合“趋源、求简、定域、择义”等汉语双音词构成的优化原则。

            1.趋源

            趋源,原指对历史同源的认同。中国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视文字的语源和同源的知识体系,中医更是如此,据直接或间接的文字记载,后世常用的脉象均出自仓公诊籍、《黄帝内经》和张仲景脉法,或保留脉象的名称,或继承脉象的特征。大多数的脉传承了脉形和病性,如数脉、弦脉、滑脉等等;少数只保留脉名,而含义可能毫无相关,如《内经》中的促脉的初始含义是急促且向鱼际上窜的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日肩背痛。”而后世多沿用《伤寒论·辨脉法》中的含义,有搏动快、有歇止、可以自行复来的特点,并沿用至今。

            严格说来,现代每种兼脉都可以从构成浯素上去追溯或远或近的词源,这主要得益于汉字表意作用的传承性、得益于脉学理论基础的稳定性。

            2.求简

            求简,原指词形求简省。“常用趋简”是汉语发展的重要规律,也是中医临床和理论发展的需要。兼脉求简是以最简明的方式表述不同性质兼备的脉象。最常用的兼脉发展成为单字的脉,如“牢脉”是指“实大弦长”的脉象相兼,除了这种较为特殊的情况外,大多数的兼脉是强调不同于“平脉”因素的性质加合,而省略与“平脉”程度相同性质,如弦细脉提示脉管紧张度、管径和搏动力度,不同于正常的平脉,而其他性质如脉位、搏动速度、节律、脉动内外状态等性质与平脉比较无明显变化。兼脉求简是尽量使用较少的汉字来描述脉形,如具有浮、细、软、数的脉,在描述上简化为“濡数脉”,而非“浮数细软”脉。兼脉求简通常是由两个以上汉字构成称谓。

            3.定域

            定域,原指确定词义所覆盖的范围。词的义域如果不确定或与他词发生义域上的混乱,就会影响表达的精确性。兼脉的定域是指根据脉象性质的总体趋势综合判断机体的整体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性质。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是辨别脉象的总纲,浮、数、长、实、洪、动等属阳,沉、迟、短、虚、微、细、散等属阴。相兼脉常提示脉象或阴或阳的性质,如滑数脉属阳,沉迟脉属阴。

            性质相反的单因素脉不能构成相兼脉,如表示脉位因素的浮脉、沉脉不能相兼,表示脉力因素的虚脉、实脉不能相兼等。性质相同的不同因素的脉通常构成相兼脉,反映病机证候的阴阳性质,提示正气盛或者邪气实,属于阳中之阳或阴中之阴。如滑脉属阳,常与阳性的数脉相兼,而少于阴性的迟脉相兼。性质相反的不同因素的脉也可以构成相兼脉,反映病机证候的阴阳交错的性质,提示正气与邪气抗争的关系,属于阳中之阴或阴中之阳。如细脉属阴,与阳性的数脉相兼提示阴虚内热,而阴性的沉脉相兼提示内有实寒。

            4.择义

            择义,原指选择适当的义素来组合成该双音词所要表示的义项。兼脉的择义是指选择适当的单脉名称和组合方式,以便尽可能准确表述脉象和病机证候。

            一般认为浮脉提示病性为风证、表证、虚证,浮脉与不同的脉相兼时,需要考虑兼脉的性质,而选择不同的病性,如浮与紧相兼为风寒,取其风证;与数相兼为表热,取其表证;与芤相兼为失血,取其虚证。脉和证存在多对一、一对多的关系,择义就是要在使用或辨别相兼脉时,综合分析,选择相对比较准确、恰当的关系。

            在脉学理论体系中,历史和即时语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兼脉称谓的优化构成,趋源、求简、定域、择义四条原则不能囊括兼脉名称构成的所有原则和方式,只对共性规律加以归纳,以求抛砖引玉。

            二、兼脉构成的方式

            由于机体先天禀赋、后天承养各异,加之四时五运六气,病情证情不同,脉象迥异,几十种单脉无法满足多种性质不同程度变化的需要,便以几种脉象复合体即相兼脉来提示病情,李时珍在《濒湖脉学·浮》释浮脉就有“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伤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相兼脉的实质是补充单脉中强调不足的性质,单一性质的单脉(如浮脉)多以相兼脉形式出现,包含多种性质的单脉(如濡脉)则少有相兼脉,甚至没有相兼脉(如动脉),因此,单脉的相兼脉数量与其跨越的特征性质呈反相关。

            1.描述不同性质的特征加合

            多数相兼脉属于这一类,不同特征,尤其不同属性的性质相加合,得到脉象属性与病机的加合。

            如浮在表主风,数主热,浮数主表热,《崔氏四言举要》日:“浮数风热”。

            《脉经·卷一·迟疾短长杂脉第十三》云:“长而缓者病在下”,因缓之病脉多主湿,湿伤于下,故病在下。

            长脉为表明单一性质(脉形)的单脉,其主病,常以相兼脉为参见,《脉学阐微》日:”长而兼浮,邪盛于外,长而兼实,热邪壅滞,长而洪大,阳明热深。”脉形长度特征分别与脉位(浮)、脉势(实)、脉数(洪)、脉形宽度特征(大)相加合,提示不同的病机。长而浮,主邪气外侵;长兼大、洪、数、实,主内热炽盛;长兼濡、滑、多酒湿所伤;长兼弦紧,为肝病或为腹痛;皆有余之疾。

            2.描述同一性质的特征乘合

            相近特征或同一特征的相似性质的脉象组合在一起,是为了强调该特征所表述病性的呈乘合关系。如滑数脉,脉滑本身便有脉率快特点,滑数相兼指脉势流利度强,更强调脉率快;迟缓脉,迟与缓均是脉率低之脉,两脉相兼,强调频率慢又不失宽舒和缓、脉势紧张度低。

    同一性质组合的相兼脉,表述该病机性质成倍提高。

            洪、数脉都主热,洪数相兼,则主热更盛;微脉、弱脉都主虚,微弱相兼,则主虚极。《外科精义·论脉

    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中论细微脉:“细脉之诊……细而微,其主亡阳,衰也。”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日:“腹痛,脉玹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腹满,寒也,脉弦而紧,弦紧皆是阴寒之脉,阴盛者阳微,故弦则卫气不行,失于卫外面恶寒,紧则中阳不足而不欲食,邪正相搏,寒邪内结,即为寒疝。

            3.描述相反性质的特征组合

            一般来说,性质相反的单脉不能构成相兼脉,如迟和数、长与短。但也有以下情况较为特殊:

            (1)浮与沉位相兼,与单脉的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多级变量立体组合原理相同,是由“举按寻”三部取脉所致。

            如濡弱相兼脉,考《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言濡脉“极软而浮细”,而弱脉“极软而沉细”,濡、弱均见细软,但一沉一浮,两脉相兼,系浮沉均细软无力,为阴阳俱虚之候。《三因方》日:“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汗,为小便难。”《医学入门》“濡而弱,内热外冷、自汗,小便难。心脉浮濡虚损足多汗,肝脉沉濡恍惚下体重。肾脉沉濡,便血女胎脱,肺脉沉濡虚损,主憎寒发热。脾脉沉濡主少气。”《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弱濡则中湿,弱则中寒,寒湿相搏,名曰痹。”

            (2)不是同时两种脉合在一起而是先后交替出现。如“结代脉”提示不定数的中止与定数的中止先后交替出现,脉“乍数乍疏”提示脉象搏动时快时慢,脉“来不盛去反盛”提示脉象起波搏动不旺盛,去波搏动盛大。

            (3)“浮洪无力虚火,沉洪有力实火。”(《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内经脉候》)、“浮洪为表热,沉洪为里热”(《景岳全书·脉神章中》)。洪脉有浮数大有力的特征,其与沉脉相兼,则表述脉位沉、脉率快、脉形大,脉势有力的特点,主实火、里热。洪与无力相兼,则表述脉位浮、脉率快、脉形大,脉势无力的特点,主虚火。性质相反的脉象相兼在一起,实属医家无奈,因为除洪脉外,没有哪个单脉兼具数大实的特点,同洋也没有哪个单脉具有浮数大的特点,故而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实则所有脉象要兼顾各种性质特征及不同程度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的临床需要。

            三、兼脉语词的称谓形式

            由于汉语语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兼脉语词的称谓没有固定形式,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归纳起来,大致有些规律可循,亦不尽然。兼脉的称谓形式,主要以脉象的主次关系,确定语词的位置。当主次关系不十分明显时,兼脉的称谓常常按照音调调序,或者按照脉象性质顺序的惯用法排序,当没有明显规律时,有时也常常用“而”、“以”等表示平行或者递进关系的连接词表示。

            1.主次关系

            在临床过程中,以非单因素的兼脉为脉象的主要形式。兼脉常常具备两种以上脉象的特征,同时或先后反映构成脉象的不同病机证候。由于机体状态不同、环境迥异,兼脉中的构成脉象比重不同,所反映的轻重缓急有所差异,兼脉的称谓顺序出现主次关系。如脉弦细数,脉数的特征易于分辨,须仔细分辨弦中带细的特征;脉结代提示不定数的中止与定数的中止先后交替出现,须根据结脉或代脉出现的时长和频率分清主次。

            2.音调调序

            调序是双音词在人们口头应用中依习惯确定的,合调序则顺口,否则拗口。一般认为:汉语并列式双音词两字的调序是该词的字序趋于稳定的决定因素,现代汉语普通话以阴、阳、上、去、轻的次序为调序,如,弦滑(阴平+上声)符合调序,滑弦(上声十阴平)不符合调序。汉语双音词调序的优化古已有之,有时显得很突出。不同年代时有不同调序规则,如陈垣(1959)用元代刻本《元典章》与清代沈家本刻本对校,发现清人把很多元人用的并列式双音词作了字序倒置,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调序问题。现代汉语多采用清人字序,调序优化的并列式双音词优先进入现代汉语通用词汇。

            阴平+阳平:芤弦、虚弦

            阴平+上声:虚缓、虚迟

            阴平+去声:虚细、微弱

            阳平+上声:弦紧、滑缓

            阳平+去声:濡细、结代

            上声+去声:小数、紧数

            3.性质排序

            兼脉的称谓按照主次排序,符合兼脉产生、发展和临床应用的需要;兼脉的称谓按照音调调序,符合汉语言发音和交流的需要。此外,相兼脉象有可能按照脉象性质顺序的惯用法排序,即“脉位+脉形/(+)脉势+脉数”的顺序排序。

            如脉浮虚(《邵兰荪医案·卷一·风》日:“某带下腰疼不减,脉浮虚,夹风邪,呛咳,癸涩,牙缝出血。宜清肺疏风为主。”),“浮虚”的音调为”阳平+阴平”,不符合汉语言的发音规律,但细究其称谓,实则是按照“脉位+脉形/(+)脉势+脉数”的顺序排序。

            脉浮弦而数(《吴鞠通医案·卷一·风温》日:“赵二十六岁乙酉年四月初四日六脉浮弦而数,弦则为风,浮为在表,数则为热,证现喉痛。卯酉终气,本有温病之明文。虽头痛身痛恶寒甚,不得误用辛温,宜辛凉芳香清上。盖上焦主表,表即上焦也。”),吴氏在脉理中首先注释“弦则为风”,而后释“浮为在表,数则为热”,而非按照“浮”、“弦”、“数”的主次顺序。

            由此可见,兼脉称谓形式存在约定俗成的“脉位+脉形/(+)脉势+脉数”脉象性质顺序规律,这种称谓顺序在医籍中随处可见,如《张聿青医案·卷一·中风》中记载有“右关脉沉滑有力,舌苔白腻,中心焦黄”、“脉弦大而数,舌苔白腻”;《素问·大奇论》日:“胃脉沉鼓涩”;《素问·脉要精微论》日:“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脉经》日:“弦迟者,宜温药。”

            4.辅助连接

            兼脉由两种、三种,甚至四种及其以上脉象相兼连接而成,一般为了便于表述,兼脉可采用辅助词连接的方式,常用的辅助词有连词(如“而”、“兼”)、副词(如“似”、“若”、“近”、“微”)。

            一般来说,“而”、“兼”是兼脉最常用连接词,可以用来突出主次关系;或者打破音调调序;有时也可能是为了便于表达,成为一个简单的连词,其作用应视不同语境而定。如“弦大而长”(《诊宗三昧·师传三十二则》),“滑而浮大”(《脉诀汇辨·滑脉》),“肺脉浮兼实”(《脉诀刊误·五脏歌》)等等。

            “似”、“若”、“近”、“微”等词连接兼脉时,则强调脉象称谓的主次关系。如“脉沉似伏……细似伏”(《丁甘仁医案·霍乱》),“芤弦近数”(《千里医案·痫厥》),“微浮而滑”(《丁甘仁医案·风温》)

            脉象相兼化是脉学发展的必然,它缓解了单音脉形象含义宽泛、相兼病机过多等数重负担,以提高脉形的区别度和病机的精确度。相兼脉的构成原理是其内部各语素相互制约,致使其脉义比各语素义更为单一、稳定和明确,追求脉形的和谐与病机的精确是相兼脉构成的总体优化原则。双音脉是脉象相兼的主体,并列式又是相兼脉的主要构成形式,因而它的内部构成原理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并列式双音脉的内部构成是否合理,要看它是否达到内部构成的优化标准,一般说来,合乎优化标准的脉象会成为常用脉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