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西医结合工作背离中医学的倾向
自1955年中央卫生部开始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至今,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了许多进展,如针灸、针麻及其原理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的研究等,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青蒿素、锭玉红、猪苓多糖、冠心Ⅱ号等中药新药陆续上市。但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也出现了一种不良倾向,就是用西医标准衡量中医,用西医理论解释中医,甚至认为中医不科学,把一些不适宜于中医的西医学方法生搬硬套,和中医机械对应,例如,见炎症就清热解毒,见高血压就平肝降压,把西医疾病机械地分成几种证型治疗,甚至对一些疾病初起阶段无证可辨者片面要求微观辨证,辨证论治变得十分呆板,结果影响了中医自身的发展。对此一些中医界人士认为,中西医结合成果对于中医没有裨益,中医应排斥西医,保持传统,独立发展,不需要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只能是中医西医化,失去中医特色。
对于中医和两医二者的关系,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肯定哪一个,否定哪一个,应该把二者放在医学发展的总体态势上来考察。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着重研究人体疾病条件下的整体反应状态,西医学着重研究发病的病理过程,前者运用的是整体综合的方法,后者运用的是分析还原的方法,二者各有优缺点,分属于对人体认识的两个不同层次,是认识疾病的两条不同途径,互相不能替代。尽管近几年西医学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而开始注重整体,中医学引进实验研究方法出现向微观发展的趋向,但西医学所赖以构造整个医学体系的“还原论”方法决定了不可能揭示宏观规律,只能寻找新的方法,从整体重新研究,如社会医学中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社会秩序、环境等因素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而中医学赖以构造整个学术体系的“整体综合”方法决定了不可能揭示微观规律。实际上,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是西医采用了中医的方法,而中医又采用了西医的方法,西医在宏观领域的研究,诸如心理医学、社会医学、气象医学等领域将与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研究取得统一,成为新的整体综合医学;而中医在微观领域的研究也将与西医的微观研究相统一,成为新的分析还原医学。目前中医与西医两种体系的矛盾,是医学研究中宏观方法与微观方法的矛盾,其矛盾运动的结果,会在二者之间形成许多不同等级的层次结构和部分的交叉重叠,但整体综合医学与分析还原医学各自的本质特性决定了这两种不同的体系只能犹如两条渐近线,在各自向前发展的同时逐渐趋向重合,却不能完全重合。
既然中西医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思维特征和标准,就不能作为衡量对方优劣的参照系,既没有必要用中医理论解释西医,也没有必要用西医理论解释中医,更没有必要在中西医之间筑起一道互相排斥的藩篱,中医也大可不必担心自己会被西医取代,中医在保持自己传统,充分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开展宏观辨证体系研究的同时,也可以开展微观的分析实验研究。因为,医学的最终发展,并不存在中医、西医之分,而只有宏观整体研究与微观分析研究之分。目前的中西医结合工作,从本质上讲,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是不可能融合的,但中西医两种方法在临床上的互补却是非常必要的。
辨病论治的目的,是祛除原发病因,改善局部病理损害,通过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以改善全身症状。辨证论治的目的,是调整机体在原发病因、病理损害和体质、环境、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整体反应状态,通过对整体反应状态的调节治疗,发挥机体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机能,以改善局部病理损害和祛除原发病因。简言之,辨病论治是通过局部治疗以改善整体,辨证论治是通过整体治疗以改善局部;辨病论治是治病以治人,辨证论治是治人以治病。“病”和“证”之间不存在必然对应的联系,“证”不是“病”的下位概念,并非从属于“病”。一种病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在整体上表现的反映特性具有偶发性,不可能将证候类型固定,任何证都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任何一种病都不存在固定的辨证分型。
由于病和证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对应的关系,辨病与辨证在地位上是平行的,应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分别进行。辨病论治中按药理使用中药,通过适当选择配伍,可纳入辨证论治组方之中。即使在未来,也存在证实对某病有特效的经验,但从药性理论和药理作用上还不能圆满解释的药物,可称之为专方专药,通过适当配伍,亦可纳入辨证组方。
对于不同的疾病,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必然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可在配伍权衡之中解决。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配合,是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方向,单纯强调辨证论治或辨病论治,将有碍医学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两者不可能在体系上结合,但需要互相配合。
4 结语
建国以来,中医学研究徘徊不前,这其中固然有政策上的偏差和资金上投入不足等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能够把握中医学的发展方向,没有能够按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来研究中医,有时甚至是为了赶潮流,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许多误区,造成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当前,中医学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加强自身理论体系结构的建设,按照中医学方法论的特点,进行中医理论规范化、体系化的研究,针对如何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的问题才能找到答案,中医理论体系本身向宏观进一步发展或向微观深入研究才有进行的基础。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