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挡才能的发挥……”——贝尔纳
中西医科学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揭示人体生命运动及防治疾病规律的科学,而中西医科学的最不同之处是临床思维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要在中医脑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研究思路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关键问题。本文重点讨论脑科学领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借以抛砖引玉。
l研究思路
中医药学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她所以能够折射出科学的光芒,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指导的结果。
中医学术思想的哲学基础离不开“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恒动观和整体的系统思维方式。这一哲学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显示出以“关系”为基础的自然观,重现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重现研究的调节与协和。基于这一哲学思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才得以发展如中医界称之为医圣的张仲景,其所著的《伤寒论》就充满着辨证法的哲学思维,如贯穿对立统一规律恒动观、内外因的矛盾主从、量变和质变的归纳、现象和本质的揭示、因果关系的论证、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转化等等。由于这样的哲学指导,《伤寒论》中的112方到今天仍用之于临床而且疗效十分显著。
西医药学则是根植现代西方文化,也即是近几百年来工业革命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她以唯物的观点,采用还原论的实证方法,强调物质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注重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等的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基因、纳米、影像学及其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取得了长足进步。
科学技术在创新中发展,可以说创新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研究既没有永恒也无止境,那么研究思路的创新也就成为必然。例如中医仍仅在从系统到系统,从宏观到宏观,那就不可能取得质的突破,但是务本求其次,没有整体层面上的质的研究,就会成为非驴非马的东西,只是死胡同;同理,西医药学永远停滞在微观的个体——即实体的研究,那也只会停滞不前,这就是当代不少科学家在研究思路上求变的根本原因。如:科学界认为:人脑、宇宙、生命科学是当今世界三大奥秘,而脑科学包括神经科学是当代科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他的突破意义不亚于20世纪的物理学和50年代的分子生物学,因为人脑的贡献将远比超高级的电脑“聪明得多”,从而对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思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上所述,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他们都得益过去的研究思路,而到现在,他们也都感觉各自研究思路的局限性,因此在科研思路上的变革就势在必行。
近年来克劳斯·迈因第尔提出非线性复杂系统思维,则恰好融合了中西医研究思路,既不从线性到线性,也不完全从系统到系统,而是在复杂系统中求非线性。具体而言:在思维活动中出现了多层次、多模式、多方位的理性认识,也吸收了当代最新高科技成果作为研究的方法和借鉴,只有这样突破性的成果才会指日可待。
2研究方法
中西医科研思路的融合将证明:认识复杂的非线性世界上的事物时,处在有序和混沌的边境,既证明了复杂性和非线性物质,也认识到生命和人类社会进化中受制于包括大脑中复杂网路的非线性动力学,从无序中去阐释有序,从简单中去追求复杂,追求生命运动中相同原理的有序形成。
在碰撞和互补中促进中西医研究方法的融合是脑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融合是必然的,那么从方法学上如何做到互补呢?我们认为:
以系统的“象现象”为依据,突出比较、分解、组合,再创造的形象思维过程,并把研究中相关因素的二个实体或两个以上的实体进行集合,对各实体之间的元素进行再整合,便可以得出研究的实质结论。例如:脑为元神之脏,这是形象思维指导下的象“观念”,也是系统论的集合,而对组成“元神”这一“象现象”就应分解为:思维、感觉、认知、记忆、运动、五志等诸多相关因素——即实体的整合实质,才能揭示“脑为元神之脏”这一特定理论的科学内涵。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