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张登本:《内经》中“神”概念的应用

  • 来源:中国网  作者: 时间:2009-03-09 11:26:00
  • 核心提示:  《内经》在阴阳概念的生命规律前提下,将神概念广泛地运用于养生及疾病的诊治之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将哲学中的神范畴引入医学领域的动因和指归。“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将“治神”作为指导养生和

      《内经》在阴阳概念的生命规律前提下,将神概念广泛地运用于养生及疾病的诊治之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将哲学中的神范畴引入医学领域的动因和指归。“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将“治神”作为指导养生和临床诊治疾病之首务,充分反映了《内经》的论“神”观念和价值取向。

      “神”在养生中的应用

      养生又称为“道生”、“摄生”,是“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内经》认为,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五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内经》在其确立的养身原则和具体方法时要求,务必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等等,并据此原则,制订了顺应四时气候特征的“养神”措施。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养生最高境界。

      可见,《内经》确立养生理论中的“养神”原则和措施,其内涵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遵循生命总规律而“养神”,强调人类要遵循生命规律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而不能违逆之;二是遵循人类心理活动规律而“养神”。

      “神”的概念在诊法中的应用

      在以阴阳概念所表达的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观念指导下,《内经》所创立的诊法理论也广泛地应用了“神”概念,并且以此作为判断疾病,评价病情,预测吉凶的指标。因为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都是生命活动规律在特殊状态(即病理状态)时的外在表现,无论是望诊所收集的五色、舌象、形体姿态、目光等数据,或者闻诊中的语言气息,或者问病人的饮食口味,或切脉获取的脉象等等,都存在着有神(又谓得神)、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或神虚)、无神(又称失神)、甚至有“神乱”和“假神”等不同量级的病理表现。这都是病人整体生命规律在轻重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外在表现。无论是色之有神无神、舌之有神无神、脉象之有神无神、目光之有神无神,或者饮食口味、语言气息、形体姿态之有神无神,都有其客观自在规律,都是整体生命规律在特定病理阶段在局部的映射。医生就是掌握并利用这些规律和相应的思维方法,将神在色、舌、脉、目光、饮食口味、语言气息甚至形体姿态方面的投影(即症状和体征),作为判断整体生命规律之“神”的盛衰、多少、有无、真假的标准,可以进一步作为指导临床治疗的依据,这就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观点发生的由来和背景。

      “神”概念在治疗学中的应用

      《内经》将人体正气对各种治疗措施的反应性及其规律也以“神”概之,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将病人正气衰微出现“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的现象称为“神不使”即是其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