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运用现代科技方法研究中医药理论,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中药,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在此着重介绍目前中药临床研究的概况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1 中药临床研究概况
1.1 对传统中医药配伍理论的研究
采用药理、毒理及药物分析等方法对“十八反、十九畏”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证明其中某些配伍确可导致毒性增加或使药效降低,如人参与藜芦配伍应用于小鼠耐疲劳能力的研究表明,配伍后人参的抗疲劳作用明显减弱。对经典处方,如四逆汤中附子、甘草、干姜3味药物配伍前、后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附子加甘草,其乌头碱类生物碱降低了28.7%,附子加干姜则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增加了36.4%。四逆汤中甘草对附子的解毒作用分析也证明,附子与另两味共煎,有减毒增效作用。大量试验表明,很多经典古方通过合理配伍可达到药效增强、毒副作用降低的效果,证明了传统中药配伍理论的科学合理性。
1.2 对性味、归经等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
这类研究多半以着重研究中药归经的原理为主,分为两大类:一是体内分布法,主要从归经与有效成分、归经与微量元素、归经与体内代谢等方面着手,运用同位素示踪、放射自显影、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二是药理法,主要从归经与受体、归经与环核苷酸、归经与药理药效等方面着手进行。如陆光伟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对23种中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与其记载归经所属脏腑基本一致和大致相符的药物占87%,而与其归经所属脏腑无直接联系的仅占13%,表明中药归经与其有效成分在所属脏腑的高浓度分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研究的结果推论,中药归经的实质是指药物活性成分在体内某些脏器的高浓度分布。李仪奎等将429味常用中药按其药理作用进行分组,统计各组药物的归经频数。结果表明,中药的归经与其药理作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表现为抗惊厥药人肝经,止血药入肝经,泻下药人大肠经,化痰、止咳、平喘药入肺经,利尿药入膀胱经。这些药物的归经,均与中医理论相吻合。高其铭也研究了中药当归、红花的药理作用与其归经的关系。当归对血液循环系统、子宫平滑肌、机体免疫功能均具有相应的药理作用,与当归归心、肝、脾经的关系密切。它证明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性,为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了佐证。
1.3 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前已运用化学测定法和生物效应法对120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成功地对部分有效成分不明、活性成分易变、无合适检测方法且又具有显著药理效应或毒理效应的药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如黄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抗肿瘤、阻止钙离子通道、抑制醛糖还原酶、抗病毒、抗过敏等,并对免疫、心脑血管、消化、神经等系统有保护作用,再如苦参碱的利胆作用、鱼腥草的抗菌作用等。
1.4 中西药之间的配伍研究
当前对中西药配伍有多种模式:中西药的同时使用,联合运用中西药,中药西化,西药中化等。中西药同时使用可取长补短,使药物的疗效更好,如消渴丸、感冒清。所谓联合运用中西药,就是患者在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分别使用中药和西药,从而提高疗效。如药物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治疗肿瘤的同时,配合滋阴润燥清热,或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或健脾运气、和胃降逆的中药,如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以及一些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如人参、田七、白花蛇舌草等),以降低放化疗产生的严重毒副作用,增强临床疗效。中药西化,如临床用麻黄素、黄连素、降压灵等属此类。西药中化方面,据观察表明,抗生素类、磺胺类药物一般性寒凉,味苦,多具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感染火热毒邪所致的病证;阿托品类药性温燥,多具燥湿、解痉止痛之功,适用于性偏凉的内脏痉挛性疼痛、腹泻稀水样便、盗汗等;维生素B族、助消化药多具健脾养胃、调畅气机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或中焦气机逆乱所致病证;解热镇痛药有发表之功,适用于表证;利尿药有渗利水湿之功,适用于水湿内停之证。西药中化还表现在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治疗原则,指导运用西药。如肿瘤患者的扶正与祛邪,出血患者的止血与化瘀等,都是中西药物运用值得发挥的长处。
1.5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
随着中药产品品种的增加、应用范围的扩大和近年来国际上有关中药毒性的风波迭起,中药毒副作用的判断标准及客观数据的研究越来越重要。近20年来通过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深入监测,发现了一些中药不良反应案例,并对引发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究。如对双黄连制剂不良反应的系列研究表明,其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
程序与所含成分、患者年龄、体质、给药方法等有密切关系,为合理运用中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6煎药方法研究
对中药机煎法与直火加热法、蒸汽煎药法制备中药汤剂质量,以总固体含量及微生物限度为指标,进行比较,评价此3种方法的优劣。通过对药物单煎与共煎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比较,对传统中药配伍及煎煮方法进行试验研究证明,黄连与黄柏共煎,其有效成分小檗碱含量增高,提示两者配伍的科学性。而对茎、叶、花、根、果实、果皮、枝干、皮藤等53种中药及其煎煮容器、浸泡时间、温度、粉碎度、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和煎出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可完善中药煎煮方法,提高疗效。
2 中药临床药学研究难以解决的问题
2.1 中药化学成分复杂
中药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包括生物碱、苷类、挥发油、萜类、内酯、醌类、氨基酸、树脂、鞣质、糖类、淀粉、植物色素、蛋白质、酶、油脂和蜡、甾醇、有机酸和无机成分等。而一味中药几乎就是一个小复方,化学成分多达几十种至数百种,目前临床中药处方少则几味,多则几十味。这些处方在混合煎熬过程中并非各种成分的简单相加,有些会生成新的化合物,服用后进人胃肠道除了肠道菌群对中药产生作用外,还有肝脏的首过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测定某些中药标识成分或有效成分,并不能确切地模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曲线及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而且中药材的临床作用是通过多成分的相互协作来完成的,而非某一单体的作用。这些都说明在中药的l临床使用过程中,用现代药效学、药动学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存在一些缺陷。
2.2 中药药学性质的可变性大
中药与现代化学药品不同,化学药品成分单一、药理清楚、疗效专一、性质稳定,有效用量可以通过血药浓度获得,同类药品在临床疗效上的比较,多能通过数字表示。然而中药材就药学性质基本相同的可多达数十种,临床难以确定选用哪一种。加之中药在处方时,一药之差、
2.3 临床用药经验
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方面都存在自我经验。同一疾病有以火立论的,有以脾胃立论的,有攻补并行的,临证各凭经验选方用药。这些经验成分,给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带来了难度。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加强对临床药学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定期下临床,参与查房及个体化给药讨论,综合医生经验,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应变能力。在开展临床中药学的过程中,既遵循传统医药学理论,又应用现代药学知识,以利西为中用。并逐步培养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决策,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