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不信中医不能治急病——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任刘清泉

  • 来源:《中国医药报》 作者:杨六香 时间:2007-07-14 10:32:08
  • 核心提示: 下午两点半,在急诊科主任办公室,刘清泉在吃午饭,饭很简单——烧饼就开水。东直门医院拓展部的小陈告诉记者,作为急诊科的主任,这是刘清泉生活的常态——饭无定时,饭食都是最简单的。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病人。给

        下午两点半,在急诊科主任办公室,刘清泉在吃午饭,饭很简单——烧饼就开水。东直门医院拓展部的小陈告诉记者,作为急诊科的主任,这是刘清泉生活的常态——饭无定时,饭食都是最简单的。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病人。给了他热爱的中医急诊事业。

    中医可以治急病

        一位67岁的女患者,肺癌术后出现回盲部转移,并发了不完全性肠梗阻、肺炎,入住东直门医院。由于病情严重.患者很快出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危重情况,血小板掉到了20~109/升。尤其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因为凝血机制受到破坏而使得全身小血管血栓形成,导致纤溶与凝血功能紊乱,此时既有出血,又有凝血,治疗既要止血,又要抗凝血。难度非常大;再加上四个脏器以上功能衰竭,患者随时有可能死亡。抢救中,在以西医方法进行积极的脏器功能支持治疗的同时,刘清泉为患者进行了中医诊治。诊断其为“脱证”,制定的急救原则是“益气固脱”。处方拟定为:红参60、三七块15、生大黄15,浓煎成100毫升鼻饲,再以红参200单煎成400毫升,鼻饲频服(2小时一次。一次40毫升)。经中西药治疗两天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逐步上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得到有效控制,急性肾功能衰竭痊愈。后又经过25天的治疗,患者脱离危险.恢复到可以进行肿瘤治疗的状态。据东直门医院ICU的观察统计.对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脓毒症、严重出血性疾病等的抢救,中西药的结合应用。效果远远好于单纯西药。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医是慢郎中.在急救中很难发挥作用。但刘清泉没有在这样的观念前止步。通过对前人著作的研读他发现.从中医学几次大的飞跃和中医学发展最为繁荣的几个阶段来看。都与中医药治疗急症、危重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种对于中医学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辨证方法的确立.都是根源于危急重症的治疗。而且,刘清泉认为,现代医学的急救措施也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急救.西医可以用呼吸机为患者进行机械通气。为急救赢得时间。但是机械通气只是解决了维持呼吸的问题,如何治疗ARDS,以及脱机问题、机械通气相关肺炎问题、营养问题等等,都是机械通气所不能解决的,而病人很可能因这些问题使机械通气失败而死亡。针对此,如果能正确使用中医药。通过通腑泻浊、活血化瘀、扶正固脱等方法,就可以减少上呼吸机的比例.缩短上机时间。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急救成功率得以提高。他认为,作为技术而言,中西医没有优劣之别。中医之长在于,西医之长在于,这种的有机融合,可以更好地济世活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和认识,使得刘清泉在中医治急症方面有了足够的信心,坚定了中医可以治急病的信念。也使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和老师姜良铎教授一起,组织编写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担任着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秘书长等职。2003年因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贡献突出荣获北京市五四奖章

    每天最多睡5个小时

        记者曾作为一名实习医生在急诊科工作过,深知急诊工作的苦与累。作为急诊科医生,不但医疗技术要经得起考验,身体还要经得住高强度的工作,如果不是对这项事业有极大的热情.很难坚持下去。因此,在许多医院,急诊科的医生都是轮换制。而刘清泉自打1987年大学毕业进入急诊科,20多年来,一直在急诊坚守着。平时,刘清泉吃饭、睡觉都得算着时间,他开玩笑地说,自己在不值夜班的时间睡觉都得睁着眼,因为随时有可能被叫醒,而值夜班的时间,根本就不睡觉。       

        尽管日常工作已经占用了刘清泉大量的时间,但他还得挤出时间学习、搞科研。他说,你要了解中西医的长处、短处,必须将它们全都吃透,了然于胸,这样在急救中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该用西医,什么时候该用中医,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可能正是由于这种游刃有余,在刘清泉被一些西医院请去会诊时。他可以自信地告诉那里的医生,哪些西医的治疗可以停掉,哪些中医的方法可以用上。   

        在和记者聊天时,刘清泉的手头就放着《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等西医的学术刊物。他说,必须随时把握西医急救发展的动向。而在他随身携带的包里,还装着《伤寒论》、《温病条辨》、《脾胃论》等中医经典著作。   

        要发展中医急诊事业,对临床进行总结、撰写论文、编写书籍都是必不可少的,自然刘清泉就把它们看成了“分内”事。多年来,他不仅发表了30多篇中医急诊的论文。以主编、副主编的身份参与了四部中医急诊医学专著的写作,主持了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而且还积极组织各种学术活动,推动中医急诊医学的学术发展。

        有那么多工作得做,那么多书得读。每天能睡多长时间?”记者问他。最多五个小时吧。他很自然地回答。不过急诊科其他医生向记者介绍,虽然吃无定时,睡不踏实,但在工作时间,你永远看到的是精神饱满的刘清泉。

    做好医生先做人

        一位老先生因冠心病发作被儿子送到东直门医院急诊。接诊医生很快对他进行了处理。在查看病历时,刘清泉发现处方中有一种药比较贵.而此前在和老人的儿子沟通时。刘清泉了解到老人家境比较困难。因此,他把贵药改成了另一种疗效相似。但价格便宜的药,这样花同样的钱,可以多出四天的药量。老人的儿子不理解,质问刘清泉“干吗给开那么多天的药?”后经刘清泉解释,老人的儿子释怀了,并对刘清泉多了一份感激。之后他和刘清泉还成了朋友,家里入有个病病痛痛的,总爱找他看。

        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科室。来的多是急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急,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就容易激动,如果医生不予理睬、理解,极容易发生医患纠纷。刘清泉对科室医护人员常说的一句话是“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医生,做好护士”。  如果你以患者的利益为核心、为出发点进行工作,就能得到病人及家属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刘清泉强调要坦诚、公平地面对病人。这里的公平,既包括人格上的公平.也包括掌握信息量上的公平。他认为,之所以出现那么多医患纠纷,医护人员不能公平地对病人是个很大原因。从对于医学知识的了解来说,医患关系是不平等的,如何达到平等,刘清泉说,  要和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对于沟通,刘清泉有两个原则:一是主动,二是用通俗的语言。也就是大白话。他说,  作为急诊科医生,嘴要勤,腿要勤,眼要勤,手要勤,该和患者、家属沟通的,应主动找他们去谈,而不能坐在那里等着患者、家属来问,更不能爱答不理”。而为什么要用大白话呢?刘清泉说:这很好理解。你如果用专业术语和没有医学基础的患者、家属沟通,那他们很难听得懂,这种沟通也只是走走形式,并不能起到沟通的作用。如果你有诚心,你就能想办法让他们听得懂,一个医生必须能用通俗的语言把医学知识讲给患者和家属,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完全称职的医生。”

        记者近日看到一项关于医患关系的调查,跟你说你也不懂”被患者列为了非常反感的一句话。而用大白话和患者主动沟通的刘清泉,不是恰好把到了处理好医患关系的脉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