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化学药品问世以来,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随之而来的药品不良反应,也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相继发生的以“反应停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被西方人士称之为“药物公害”,使药品不良反应很快成为全球的社会热点问题。相比之下,沿用了几千年的中药以其安全性倍受世人青睐。特别是现在讲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中医药不断走出国门的时候,却突然发生了“中药肾毒事件”(关木通代替木通后,其马兜铃酸对肾脏的损害)。随后,鱼腥草注射液被叫停等。因此,怎样看待中药不良反应,是个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 中药不良反应的内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一部分。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从该规定中可以明确地看出构成药品不良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合格药品”;“正常用法用量”;“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判断是否属于药品不良反应,必须用上述规定去衡量。如果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是中药,就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一致的。
2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2.1从药物本身来分析
2.1.1 中药质量标准的相对性 中药质量标准严格程度与科技发展的水平有关,合格药品只是符合现有标准,有些问题中药虽符合现有标准,但因缺乏含量评价,如桑寄生本无毒,多寄生在桃树、苦楝树、相思树、槐树等无毒植物上,但若寄于有毒之物如夹竹桃上,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有些中药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偏高,尽管外观性状合乎要求,但其成份已发生了变化,用于临床而发生不良反应。另外,有些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往往与生产批号有关,说明原料和生产工艺存在问题,这也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注射剂的生产需率先通过GMP和制定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的主要原因。另外,有些中药严格按质量标准执行,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药品本身对人体有很大毒副作用,导致有些中药减少了临床应用,甚至停用。如:1994年吴卓智等报告了壮骨关节丸引发肝炎后,国内专家对其引起的肝损害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使临床医生对其肝毒性的认识逐渐提高。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监测报告,决定了暂停使用鱼腥草等注射剂。
2.1.2 中药的用法和用量从方剂剂量上来讲,同一种药物或者相同的药物组成的方剂,药物的用量不一样,其作用不一样,治疗的疾病也不一样。应根据临床不同的病症,选择对症的药物,使用适当的剂量。如:活血化瘀药川芎:小剂量可引起子宫收缩、兴奋心脏;大剂量则抑制心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黄连和龙胆草:小剂量清火健胃、增加食欲;大剂量则引起肠胃功能紊乱。白果,因其含微量氢氰酸,在过量食用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惊噘、抽搐、肢体强直、皮肤青紫、瞳孔散大,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现象。2005年版药典规定山豆根的日常用量为3~
《伤寒论》中记载:“桂枝汤”:桂枝
“桂枝汤”的功能与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常用于:感冒、流感、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低热、妊娠呕吐。
“小建中汤”的功能与主治: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
从使用疗程来分析,有些中药不能长期服用。如: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长期服用病人会出现脘闷、水肿、四肢无力、低血钾、头痛、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有美国学者对133例服用人参的慢性虚者进行分析,病人平均每天服用人参
汤剂的煎者失当也会造成不良反应。如含有毒性的药物乌头,煎者时强调久煮,才能够水解其毒性成分,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毒性只有原来的1/1000。而同样有毒性的山豆根,则煎者时间越长,毒性越显著增加。
中药注射剂使用时的滴速不当会造成中药不良反应。这是因为中药中某些成分(如绿原酸),既是有效成分,又是致敏物质,它的致敏性和药物浓度有关。滴速过快,使浓度过高,引起不良反应发生。有些中药制制的有效成分有刺激作用,如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为娑罗子提取得到皂苷的钠盐,此类物质表面张力较低,对粘膜、肌肉或结缔组织具有刺激作用,表现为输液局部疼痛和脉管炎,及出现心动过缓的过敏反应,对这类制剂要注意用法和滴速。
2.1.3 中药的用药途径药物随着剂型的改变,给药途径的变化,其药理作用和毒性反应也随之改变。过敏反应发生率是:注射用药>口服用药>外用药。
王玉荣等收集1993年1月~2002年12月间本院临床上报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共167例,其中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100例(110次),占59.88%。中药注射剂中鞣质和不溶性微粒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鞣质是一种多元本分类化合物,其水溶液久置后会发生氧化、聚合作用生成沉淀,影响注射液的稳定性并且能与组织蛋白结合,导致不良反应发生。不溶性微粒不能在体内代谢,可引起过敏反应、热源泉性反应及造成局部血管堵塞。有实验表明,中药静脉注射剂中小于10μm的微粒个数明显多于西药静脉注射剂。由于中药注射液多数成份较复杂,含有大分子物质,而市售输液器对15um以下微粒无明显去除效果,大量不溶性微粒沉积在人体毛细血管,可引起毛细血管堵塞、缺血和缺氧,导致静脉炎、水肿和肉芽肿。因此建议临床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不要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另外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常加于5%或10%葡萄糖、0.9%氯化钠或葡萄糖氯化钠输液中静脉输液。药典规定5%葡萄糖和葡萄糖氯化钠的输液,pH值范围为3.2~5.5;0.9%氯化钠输液pH值范围为4.5~7.0,而由于中药注射液成分的复杂性,输液的pH值对药物有很大影响,到底有哪些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因此,中药给药途径的选择,应以口服为首选,能够口服的尽量不使用注射剂型,能肌肉注射的尽量不使用静脉注射。由于静脉注射给药方法增加了临床用药的不安全因素,当今国际上倡导口服给药,控制注射途径给药,目前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天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
2.1.4中成药说明书的规范化据报道一咳嗽患儿,用急支糖浆配伍阿莫西林使用,发生过敏反应。因生产厂家在说明书上未能对用药剂量进行量化,就应该明确标明成人和儿童用量,避免出现“儿童减量”或遵医嘱等概念模糊的字眼。尤其现在OTC药大多数是从药房自行购买的。而我们临床医生也是根据说明书上的正常用量来使用药物的。要求生产企业实事求是地写明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写清楚用药注意事项。一些发达国家药品说明书的内容提示药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分为“罕见”、“偶见”、“常见”供病人参考。而我们一些中成药说明书根本没有“不良反应”这一项,中药配方颗粒更是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提示,病人无从获得警示,因此也就误认为中药是安全可靠、没有毒副作用的。其实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提示得越详实,说明该药越能引起医患双方的注意,越能保护病人免受伤害。
2.2从患者的机体差异因素来看
这是个极为复杂的原因,不同的种族、人群、个体对同一剂量相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产生的作用与反应也不同,这是正常的“生物学差异”。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老年人居多,有过敏史的患者居多,女性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幼儿和老年较成人多,这与药物代谢速度、肾脏排泄功能及人体对药物的易感性有关。
3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遏制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的基础研究是指研究中药的整体作用即药性、归经、功能主治、毒性、炮制及其炮制品的作用,药物配伍规律及药物配伍后的相互作用、药物制剂方法、药物的毒性及如何救治等等。不只是研究药物本身(如基原、栽培、化学成分),更主要的是研究药物对人体的作用以及人(包括患各种疾病的人、处于亚健康状况的人、健康的人)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的转化代谢过程及人对药物转化物、代谢物的作用)等等。只有这样深入地加强中药基础研究,才能真正掌握中药的各种性能,才能正常的使用中药,遏制和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总之,临床在应用中药时,应当认真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加强用药期间的监测;建立和完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系统,对于中药不良反应,应当掌握科学的方法,客观地加以评价,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正确判断和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积极地预防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做到安全用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